第二章 生物和环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生物和环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4-07 14: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一、什么是物种?
二、什么是种群?
小结: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个物种就是一群生物,它们的 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 育子孙后代。
一、什么是物种?
二、什么是种群?
三、种群的特征:
小结:
1、种群密度
2、年龄结构
3、性别比例
4、出生率 5、死亡率
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
——单位空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
生物个体数
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 5条/0.5米3=10条/米3
生物个体数
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
例如:一只0.5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5条金鱼,
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这种不同年龄人口的组成情况,就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常用“人口金字塔”的图形来表示。
查一查,你和你父母亲在哪个年龄组?该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种群特征2:年龄结构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 称人口的性别结构.
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是: 性别比例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快速算算本班同学的性别比。
种群特征3:性别比例
性别比 =
单位时间(年)内,某种生物平均 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用千分率表示)
新个体数
种群个体总数
出生率=       ×1000‰
例:一个拥有3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繁殖了900只幼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中的出生率是: 。
300 ‰
种群特征4:出生率
5、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年)内,
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
死亡个体数
种群个体总数
死亡率=       ×1000‰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年龄组成
3、性别比例
4、出生率
例:一个拥有1000只麻雀的种群在一年内死亡了800只麻雀,那么这个生物种群在这一年中的死亡率是 。
800 ‰
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一、什么是生物群落
即: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动、植物、微生物)
(也就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1、群落的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例如在森林生物群落中:
高大的乔木处于森林的上层; 灌木和小树处于森林的中层; 草本植物处于森林的下层; 地衣、苔藓、蘑茹等贴着地面生长;。
在植物的每个层次中,都有动物分布。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植物
动物
上:鹰、松鼠等
中:山雀、柳莺
下:鹿、野猪等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森林生物群落
分层现象保证了群落充分利用 空间和自然资源。
(苔藓、地衣)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
请分析::湖南桂东县八面山海拔2042米。海拔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群落的什么结构。
答:水平结构
(这种分带现象是由地形、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造成的。)
八面山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
群落
概念:
结构
垂直结构: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
上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
上的分区现象。
种群与生物群落
种群
概念:
特征
小结
概念: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 个体的总和。
概念: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 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 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 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如草原上的跳鼠,既与草地和鹰等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又会与 非生物的土壤等产生相互作用。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哪一些呢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光照
温度

土壤等
一、非生物因素:
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会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等产生影响。
二、生物因素:
在群落中生存的生物个体,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物种A
物种B
物种A
物种B
11.下面3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B
第二节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一起, 就组成了一个生态 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 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村庄等 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思考: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多大?
你知道吗?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哪一个?
它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物圈。它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
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生物圈范围
大气圈底部:地面以上10千米
岩石圈表面:地面以下2~3千米
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
生物圈可以分为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阳光
消费者
非生物部分——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能合成有机物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的生物——生态系统主要成分
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生产者为生的动物
细菌
生产者
分解者
能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的生物
三、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及 真菌
图示
生态系统成分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
初级消费者(草食性动物)
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
物质:水、空气、矿物质等
能量:太阳能、热量
——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
某些原生动物(单细胞)
(分解动植物尸体)
小结:
四、食物链
五、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 取食和被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食物网
腐生链
捕食链
寄生链
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
小结:
特点:反复循环
小结:
特点:单向的(不循环); 逐级递减的。
太阳能
光合作用
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者关系
相互伴随进行, 密不可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化学物质
(CO2、H2O、氮和其他物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能


摄食
排泄

①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
②总能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③途径:
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光合作用
(4)特点:
①、是单向的(即:不能循环)
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②、是逐级递减的 传递率为10%~20%
即:每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新陈代谢、热量散失、随遗体被分解者利用等,而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 既有迁入也有迁出; 阳光、温度、水分等 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二、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自然因素:
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 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水污染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练一练
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群,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
A、一座小山上的昆虫 B、一个池塘里的鱼
C、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D、一个蜂巢中的蜂
D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种群的( )
A、数量与密度 B、年龄结构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性别比例
B
练一练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C
4、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D
例: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
2、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C
练一练
5、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描述的是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虾米”以水中的藻类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其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
(3)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任意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正确表示这一涵义的是( )
A、螳螂 蝉 黄雀 B、蝉 螳螂 黄雀
C、树 蝉 螳螂 黄雀 D、黄雀 螳螂 蝉 树
C
食物
藻类

7、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它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小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8、蝗虫要嚼食绿色植物的枝叶。2002年夏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大面积蝗灾,当时国家农业部强调要科学治蝗,于是新疆地区利用所养的鸭子来吃蝗虫,既收到了治蝗的效果,又保护了生态。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2)下列有关治蝗的说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蝗虫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只要不成批起飞成灾,
不必将其完全消灭
B、应积极推行生物治蝗、生态治蝗
C、治蝗的最佳时间是蝗虫大批繁殖,但未起飞成灾前
D、要喷哂大量农药,使蝗虫灭绝
D
绿色植物 蝗虫 鸭子
9、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生物的种类
B
10、 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    )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B、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
“生物圈II号”远观图
为了探究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问题,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密闭的“生物圈II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战友地1.3万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他家禽。
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他们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他们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模拟地球气候。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多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II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II号”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加之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吃种子勉强度日,结果是,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II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微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大体健康。
问题探究
(1)“生物圈I号”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II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
(3)试设想科学家们应如何维持“生物圈II号”的生态平衡。
(4)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美国的“生物圈II号”实验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