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课件(17张PPT)+音频素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

文档属性

名称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课件(17张PPT)+音频素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第4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9 20: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相关常识;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2、因声求气,从音韵格律方面品读鉴赏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3、增强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
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
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
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
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
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
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梁俊&梁越群
一、讨论探究,掌握规律
1.感受三首不同体裁的诗歌,朗读、齐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诗歌分类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
古代乐府(掌管收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采集编制各种乐曲而配乐演唱的诗歌。
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吟”等名称。
绝句(五绝;七绝)
律诗(五律;七律;排律)
(二)近体诗
特点:
1、字数:主要为五言、七言;偶有六言。
2、句数:四句(绝句)、八句(律诗)、十句以上(排律)。
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均有严格规定。
(二)近体诗——押韵
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是同韵。
韵脚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
韵头韵腹韵尾
指主要元音前的介音而言。
指主要元音。
指韵腹后面的部分。 
j
i
a
g
u
a
ng
k
u
a
i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辅音
韵尾
元音
韵尾
(二)近体诗——押韵
(二)近体诗——押韵
1、绝句
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以押韵居多。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字。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近体诗——押韵
2、律诗
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若押韵可押邻韵;若不押韵,限用仄声字。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韵。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同时出现。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近体诗——平仄
古汉语中的平仄
平(阴平、阳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二)近体诗——平仄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即五七言格律诗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据格式平仄相间。
五七言绝句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二)近体诗——平仄
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上句→出句
下句→对句
对:格律诗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
粘:指两联之间,即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
粘主要“粘”
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二)近体诗——对仗
思考:
  1.什么叫对仗?
  2.对仗句的位置有何讲究?
  3.诗歌对仗类型有哪些?
近体诗
二、余音绕梁,提升自我
声律启蒙
课堂小结
我们的童年就因押韵、平仄、对仗而拥有那么多动听的儿歌,从此生活不再孤独;我们的少年又因押韵、平仄、对仗而记住那么多古老的诗词,从此记忆不再空白;我们的青年更因押韵、平仄、对仗而领悟那么多新生的体会,从此人生更加精彩。但这对丰富的诗词文化来讲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还需我们不断的继承、挖掘并用一颗热爱的心来发扬才能使之不断光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