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
林觉民
作者简介
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林觉民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
李准欲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5岁。
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写作背景
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协助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一百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起义勇士即与清军展开激战,因与敌人兵力悬殊,起义将士大部分牺牲,黄兴仅率少数人突围。事后,广州民众收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前三天,林觉民知自己必死,就写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
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文本理解:第一段
文言知识:
如晤:
竟:
察:
衷:
谓:
为汝言之:
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完成
体察,明白
衷情,心思
认为
跟,给
文本理解:第一段
内容概括:
交代写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
文本理解:第二段
文言知识:
吾至爱汝:
眷属: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老吾老:
幼吾幼:
充:
所以:
汝体吾此心:
当:
汝其勿悲:
最,极其
亲属,家属,此处指夫妻
通“够”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扩充
主谓倒装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的原因
体谅
应当,一定
表祈使语气,希望
文本理解:第二段
三个引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司马青衫”
“太上之忘情”
“老吾老”“幼吾幼”
——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文本理解:第二段
主旨句:
概括性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纲。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二段文字由情出发,又以理撼人,引经据典地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
文本理解:第三段
文言常识:
吾尝语曰:
与使……无宁……:
婉解:
盖谓以汝之弱:
卒:
(yù)告诉
与其……不如……
委婉解释
连接上句,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
说
最终
文本理解:第四段
文言常识:
真真:
所:
适:
望日:
逃家:
乘便:
胜:
实在
地方
恰好
阴历每月十五日
离家
乘着方便的时机
承受
且以汝之有身:
惟:
盖:
寸管:
况且
因为
身孕
只有
发语词
笔
作者追忆了夫妇生活中的哪些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些事的目的。
①汝忆否:
②回忆:
③又回忆:
谁先死的谈论,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寄情于事
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真真不能”忘记爱妻。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矛盾之感和锥心之痛。
文本理解:第五段
文言常识:
诚:
第:
抑:
徒:
天灾可以死:
钟情如我辈者:
后日:
确实
只是
还是
白白地
使……死
富于感情
以后的日子
定语后置
文本理解:第五段
本段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饱含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
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无尽的辛酸和遗憾。
文本理解:第六段
文言常识:
当哭相和也:
道:
依依:
旁:
用哭声
规律
依依不舍
靠近
应和
文本理解:第六段
本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又说出了哪些期愿?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文本理解:第六段
本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又说出了哪些期愿?表达了什么情感?
感情: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 “汝不必以无侣悲”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文本理解:第七段
文言常识:
平生:
处:
的的:
谋:
惟:
尽:
偶:
平素,平时
地方
的确,实在
谋划,打算
唯恐
周到
婚配,嫁给
卒:
善:
模拟:
一恸:
念:
手:
最终
使……完好
想象,揣摩
非常悲痛
通“廿”,二十
名词作状语,亲手
文本理解:第七段
第7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但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
如何理解林觉民的“卒不忍独善其身”?
文本理解:第八段
文言常识:
诸母:
幸:
用哭声
形容词作名词,幸事
应和
文本理解:第八段
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
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
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
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8):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
“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
对妻子的
爱恋和怀念之情
对死别的
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
愤懑之情
对献身革命的
豪迈之情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议论、记叙。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势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昔,或借议论来抒情,使文章充满了感彩。
写作特点
?2.语言通俗、浅近、平易。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虽然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勇于就死”的勇决。
写作特点
?3.大量使用典故。
????文中的“骨化石”“司马春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语句都是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