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 三角形》期末复习专题提升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 三角形》期末复习专题提升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10: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三角形》期末复习专题提升训练(附答案)
1.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  )
A.都是直角三角形
B.都是钝角三角形
C.都是锐角三角形
D.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2.图中的三角形被木板遮住了一部分,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有可能
3.三角形中至少有(  )
A.一个锐角 B.两个锐角
C.三个锐角 D.两个或三个锐角
4.画△ABC的边BC上的高,正确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ABC的边AC上的高是(  )
A.线段AE B.线段BA C.线段BD D.线段DA
6.已知△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边上的高是(  )
A.6cm B.7cm C.8cm D.9cm
7.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7,5 B.4,8,5 C.5,12,7 D.7,13,8
8.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
A.10 B.13 C.14 D.15
9.已知AD为△ABC的中线,且AB=10cm,AC=8cm,则△ABD与△ACD的周长之差为(  )
A.2cm B.4cm C.6cm D.18cm
10.如果∠A=∠B﹣∠C,那么△ABC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 B.两个等边三角形是全等图形
C.两个全等图形的面积一定相等 D.若两个图形周长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
12.如图,△ABC≌△ADE,如果AB=5cm,BC=7cm,AC=6cm,那么DE的长是(  )
A.6cm B.5cm C.7cm D.无法确定
13.盖房子时,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利用的几何原理是(  )
A.三角形的稳定性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垂线段最短
14.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玻璃,小明不小心将它打破.带上这块玻璃,能配成同样大小的一块,其理由是(  )
A.SSS B.ASA C.SAS D.HL
15.一块三角形玻璃,被摔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小敏想去店里买一块形状、大小与原来一样的玻璃,借助“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小敏只带了一块去,则这块玻璃的编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长,化简|a+b﹣c|﹣|c﹣a﹣b|的结果为(  )
A.2a+2b﹣2c B.2a+2b C.2c D.0
17.原三角形如图所示,如图1,原三角形内部有1个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3个三角形;
如图2,原三角形内部有2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5个三角形;
如图3,原三角形内部有3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7个三角形;

以此类推,原三角形内部有n个不同点时,原三角形可被分成   个三角形.
18.如图,共有   个三角形.
19.三角形的三边之比是3:4:5,周长是36cm,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   .
20.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点E分别为BC、AD的中点,且△BDE的面积为3,则△ABC的面积是   .
21.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CE是△ADC的中线,△ABC的面积为8,则△CDE的面积为   .
22.如图,Rt△ABC中,∠C=90°,CD⊥AB,垂足为D.若∠A=32°,则∠BCD=   °.
23.已知:如图,AB∥CD,AB=CD,BE=CF.
求证:△ABF≌△DCE.
24.如图,点B,F,C,E在一直线上,∠B=∠E,BF=EC,AC∥DF.求证:△ABC≌△DEF.
25.如图,已知BD平分∠ABC,∠A=∠C.
求证:△ABD≌△CBD.
26.已知:如图,AB=AD.请添加一个条件   ,使得△ABC≌△ADC,然后再加以证明.
27.已知:如图,AC=BD,∠1=∠2.求证:△ADB≌△BCA.
28.如图,线段AD,CE相交于点B,BC=BD,AB=EB,求证:△ACD≌△EDC.
29.如图,AB=CB,BE=BF,∠1=∠2,证明:△ABE≌△CBF.
30.已知:如图,∠1=∠2,∠3=∠4,求证:△ABC≌△ABD.
31.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与CD相交于点O,AB=AC,AD=AE.
求证:△BDC≌△CEB.
32.已知,如图,点D,E分别在AB,AC上,∠B=∠C,AB=AC.求证:△AEB≌△ADC.
33.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C≌△DEF.
34.如图,DE=BC,∠AED=∠C,∠1=∠2=60°.求证:AE=CE.
3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C=AD,AC平分∠BAD,E是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BE,DE.
(1)求证:BE=DE.
(2)当BE∥CD,∠BAD=78°时,求∠BED的度数.
参考答案
1.解:如图,沿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剪开即可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
如图,钝角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即可得到两个钝角三角形.
如图,直角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即可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因为剪开的边上的两个角是邻补角,不可能都是锐角,故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
综上所述,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
故选:C.
2.解:从图中,只能看到一个角是锐角,其它的两个角中,可以都是锐角或有一个钝角或有一个直角.
故选:D.
3.解:若三角形只有一个锐角,则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
∴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三个锐角,
故选:B.
4.解:A.此图形中AD是BC边上的高,符合题意;
B.此图形中CD不是BC边上的高,不符合题意;
C.此图形中CD是AB边上的高,不符合题意;
D.此图形中AD是AB边上的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解:由题意可知,△ABC的边AC上的高是线段BD.
故选:C.
6.解:设△DEF的面积为s,边EF上的高为h,
∵△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s=18
又S=?EF?h=18,
∴h=6
故选:A.
7.解:A、3+5>7,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
B、4+5>8,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
C、5+7=12,不能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
D、7+8>13,能构成三角形,不合题意.
故选:C.
8.解:∵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5,
∴第三边x的长度范围是5﹣2<x<5+2,即3<x<7,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a范围是2+5+3<a<5+2+7,即10<a<14,
故选:B.
9.解:∵AD为中线,
∴BD=CD,
∴△ABD与△ACD的周长之差=(AB+AD+BD)﹣(AC+AD+CD)=AB﹣AC,
∵AB=10,AC=8,
∴△ABD与△ACD的周长之差=10﹣8=2(cm).
故选:A.
10.解:因为∠A+∠B+C=180°,
且∠A=∠B﹣∠C,
所以∠B﹣∠C+∠B+C=180°,
所以∠B=90°,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故选:C.
11.解:全等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周长均相等,但是周长、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不一定全等.
故选:C.
12.解:∵△ABC≌△ADE,
∴DE=BC,
∵BC=7cm,
∴DE=7cm.
故选:C.
13.解: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这样就构成了三角形,故这样做的数学道理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故选:A.
14.解:破玻璃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则可以根据ASA来配一块一样的玻璃,
故选:B.
15.解:因为第③块中有完整的两个角以及他们的夹边,利用ASA易证三角形全等,故应带第3块.
故选:C.
16.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得a+b﹣c>0,c﹣a﹣b<0,
故|a+b﹣c|﹣|c﹣a﹣b|=a+b﹣c+c﹣a﹣b=0.
故选:D.
17.解:三角形内部每增加一个点,得到三角形的个数正好是比点的个数的2倍还多1个.
故答案为:2n+1.
18.解:图中有:△OAB,△OAC,△OAD,△OBC,△OCD,△OBD,共6个.
故答案为:6.
19.解:由题意,设三边分别为3xcm,4xcm,5xcm,
则3x+4x+5x=36,
解得x=3,
三边分别为9cm,12cm,15cm.
故最长的边长比最短的边长长6cm.
故答案是:6cm.
20.解:∵点E为AD的中点,△BDE的面积为3,
∴△ABD的面积为3×2=6,
∵点D为BC的中点,
∴△ABC的面积为6×2=12.
故答案为:12.
21.解:∵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C的面积为8,
∴△ADC的面积为4,
∵CE是△ADC的边AD上的中线,
∴△CDE的面积为2,
故答案为2.
22.解:∵∠C=90°,
∴∠BCD+∠ACD=90°,
∵CD⊥AB,
∴∠ADC=90°,
∴∠A+∠ACD=90°,
∴∠BCD=∠A=32°,
故答案为:32.
23.证明:∵BE=CF,
∴BE﹣EF=CF﹣EF,
即BF=CE,
∵AB∥CD,
∴∠B=∠C,
在△ABF和△DCE中,

∴△ABF≌△DCE(SAS).
24.证明:∵AC∥DF,
∴∠ACB=∠DFE,
∵BF=EC
∴BF+FC=EC+FC,
即 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25.证明:∵BD平分∠ABC,
∴∠ABD=∠CBD,
在△ABD与△CBD中,

∴△ABD≌△CBD(AAS).
26.解:由题意AB=AD,AC=AC,
∴根据SAS,可以添加∠BAC=∠DAC,使得△ABC≌△ADC,
根据SSS,可以添加CB=CD,使得△ABC≌△ADC,
故答案为:∠BAC=∠DAC,CB=CD.
27.证明:在△ADB和△BCA中,

∴△ADB≌△BCA(SAS).
28.证明:∵BC=BD,
∴∠ADC=∠ECD,
又AB=EB,
∴BC+EB=BD+AB,
即CE=DA.
在△ACD与△EDC中

∴△ACD≌△EDC(SAS).
29.证明:∵∠1=∠2,
∴∠1+∠FBE=∠2+∠FBE,即∠ABE=∠CBF,
在△ABE与△CBF中,

∴△ABE≌△CBF(SAS).
30.证明:∵∠3=∠4,∠1=∠2,
∴∠3﹣∠1=∠4﹣∠2,
即∠CAB=∠DAB,
在△ABC和△ABD中

∴△ABC≌△ABD(ASA).
31.证明:∵AB=AC,
∴∠DBC=∠ECB,
∵AB=AC,AD=AE,
∴BD=CE,
在△BDC和△CEB中,

∴△BDC≌△CEB(SAS).
32.证明:在△AEB和△ADC中,

∴△AEB≌△ADC(ASA).
33.证明:∵BE=CF,
∴BE+EC=CF+EC,
∴BC=EF,
∵AB∥DE,AC∥DF,
∴∠B=∠DEF,∠F=∠ACB,
在△ABC与△DEF中,

∴△ABC≌△DEF(ASA).
34.证明:∵∠1=∠2,
∴∠1+∠BAE=∠2+∠BAE,
即∠DAE=∠BAC,
在△ADE和△ABC中,

∴△ADE≌△ABC(AAS),
∴AE=AC,
∵∠2=60°,
∴△ACE是等边三角形,
∴AE=CE.
35.(1)证明:∵AC平分∠BAD,
∴∠BAE=∠DAE,
在△BAE和△DAE中,

∴△BAE≌△DAE(SAS),
∴BE=DE;
(2)解:由(1)得:△BAE≌△DAE,
∴∠BEA=∠DEA,
∴∠BEC=∠DEC,
∵AC平分∠BAD,∠BAD=78°,
∴∠BAC=∠DAC=∠BAD=×78°=39°,
∵AC=AD,
∴∠ACD=∠ADC=×(180°﹣39°)=70.5°,
∵BE∥CD,
∴∠BEC=∠ACD=70.5°,
∴∠BEC=∠DEC=70.5°,
∴∠BED=2×7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