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游戏之谜
人教版 高中语文
主题1:爱护动物
1.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老子《道德经》
2.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3.我赞同动物均有其权利,如同人类均有人权一样。这才是扩充仁心之道。
——林肯
4.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
——史怀哲
5.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
——圣雄甘地
6.一个对动物残忍的人,也会变得对人类残忍。
——汤玛斯·艾奎纳
7.钱可以买到一条很优秀的狗,却买不到它摇尾的热情。
——亨利·惠勒·萧
8.狗是唯一爱你甚于你爱自己的生物。
——温鲁
主题2:人与动物
1.人与动物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互依存,从远古走到今天;人与动物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相互关怀,从幼年走向成年。他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他们虽然生长环境不同,但他们是一条链上的生命,彼此不能分开;他们虽然生存方式不同,他们虽然生活态度不同,但他们是一条道上的生命,彼此不能隔开。人与动物只有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宁。
2.动物也是生命,它们懂得关爱,因此有了“虎毒不食子”的俗语;动物也有智慧,它们能够创造,因此有了“狐假虎威”的成语。一只蜜蜂,知道辛勤,酿出了甜蜜;一只蚂蚁,懂得辛劳,造出了蚁房。有了动物,才有了仿生学;有了动物,才有了动物学:是动物教育了人类,给了人类以智慧。
3.动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当燕子飞来的时候,春天到了;当大雁南飞的时候,秋天到了;当蚂蚁搬家的时候,大雨将到。它们比人类要灵敏,它们在地震将要来临时会发出警报;它们比人类要团结,关键时刻它们会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是它们给人类以无限的启迪。
燕
郑 谷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该诗首联一个“忙”字,写出了燕子的辛劳特性,“春寒烟暝渡潇湘”则为燕子绝不负约,春归北方的赞誉。颔联交代燕子的游踪,既有梅雨季节低飞绿岸的远景,又有你挤我拥地翻飞在红楼杏梁的近景。颈联细写燕子落入几案窥探砚池之水深浅几何,以及飞落花丛小径品尝泥土芳香的顽皮。尾联写燕子游春争俏的习性。燕子既不甘寂寞更不甘落后,追逐流莺翻越短墙的矫捷身影,使全诗饱含哲理意蕴。
藏羚羊跪拜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
当时,经常跑西藏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筒靴的老猎人。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西藏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当地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对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这个感人的悲剧故事,揭示了闪现在藏羚羊和老猎人这两个不同种类生命个体中的熠熠光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敬重,也正是这些生命本身所拥有的光辉深深打动和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的心灵。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厚重的母爱,张扬人类善良的本性,爱护世间可贵的生命,构建和谐的家园。
一、作者简介
动物研究专家——周立明
周立明,中国当代动物研究专家、科普作家、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品有《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黑猩猩属于人科动物吗》《萤火虫的“小灯”》等。其中《动物游戏之谜》被列入“一百部优秀科普读物”。
二、背景回放
科学的春天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带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自然与人》便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文便是发表在这本刊物上的一篇文章。
人类对动物的研究由来已久,仿生学便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对于“动物游戏之谜”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此问题用典型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按照“动物游戏之谜”的探究情况,展示了动物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而激励人们投身科技事业中去,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相关知识
科普说明文——让科学走入百姓视野
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专门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在我国科学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少不了科普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遵循科学的原则传授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它们的介绍,把科学知识推广到社会各阶层,帮助读者打开眼界,增长知识。一篇科普说明文中常常只是说明一个科学现象或介绍一种科学知识或讲清一个科学道理;既可以集中介绍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综合地介绍若干科学知识,内容相对集中,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但又不失生动深刻。
析义法巧记字形
析义法是指分析词语中语素的含义,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这种方法记忆字形又快又牢。
如本文的“厮(互相)打”的“厮”结合字义就可以与“撕(用手把东西扯裂)破”“嘶(牲畜张口鸣叫)叫”中的“撕”和“嘶”区别开来。
再如记忆“题(题写)词”“头昏脑涨[(头部)充血]”“和(连带)盘托出”“明火执仗(兵器的总称)”中的易错字“题”“涨”“和”“仗”,也可以使用此法。
三、用对词语
(一)近义辨析
1.辨一辨。
(1)捉摸·琢磨
同:两个词读音相同,意思相近。
异:“捉摸”,揣测,预料。多用在表示否定的语境中,如“难以捉摸”“不可捉摸”。
“琢磨”,除“思考”“探究”的意思外,还喻指反复修炼、磨炼、推敲。
(2)调剂·调节
同:都是动词,都有“调整”的意思。
异:二者搭配对象有所差别。
①“调剂”指适当地互相搭配,多用于数量或程度上的调整,如多和少、大和小、强和弱、好和坏、忙和闲等,常说“调剂生活、调剂物资、调剂品种”。
②“调节”指从程度上或数量上进行调整,使适合要求或得到合理安排,如“调节水温、调节气氛”等。
(3)熟悉·熟习
同:都表示对事物了解得深透。
异:二者适用对象有所不同。
①“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②“熟习”指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术或学问等。
(4)比比皆是·俯拾即是
同:都用来形容多。
异:①意义不同。“比比皆是”形容很多;“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
②适用对象不同。“比比皆是”多用于人,也常用于物;“俯拾即是”只用于物,不用于人。
2.填一填。
(1)新锐导演韩杰在《Hello!树先生》前传《赖小子》的放映会上,表示“树先生是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黑色幽默符号,王宝强的演绎让他变成了一块肥皂”,让人“_________不定”。
(2)民航医生提醒乘机旅客,自我_________得当或必要时服点药,可缓解在空中受低气压、相对缺氧及颠簸等带来的不适症状。
捉摸
调节
(3)师傅对刚入门的徒弟说:“要想成功,就要_________其中的技艺,做一个内行。”
(4)记者看到不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单枪匹马”勇闯十字路口的电动车___________。
熟习
比比皆是
(二)成语理解
1.查一查。
(1)各执己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意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说纷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衷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各种各样的说法多而杂乱。
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思维导图]
[主旨领悟]
本文是一篇介绍动物游戏的科普文章。作者在介绍动物游戏这种现象的基础上,介绍了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动物游戏现象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鼓励人们积极地探求动物游戏的奥秘。
1.文章开头三段作者生动形象地写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对动物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结合全文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答:①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的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的冰雪陡坡,再到南美附近的大海,这就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
②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作者介绍了哪三类动物游戏的形式?每一类的特征是怎样的?
答:
动物游戏的类型
单独游戏
战斗游戏
操纵事物的游戏
动物游戏的特征
①独自进行,自由自在。如马驹蹦跳,猴类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
②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相互亲密地厮打,配合默契,互相信赖
③动物借助某种外界事物自娱自乐,如野象“踢”草球
3.动物为什么游戏,着实让人迷惑。课文里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你对每种假说的认同度如何,请用“★”号表示(最高为五星),并说明理由。
答: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演习说
①黑猩猩掌中汲水的游戏
②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自娱说
③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④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学习说
⑤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⑥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锻炼说
⑦西伯利亚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各种游戏
⑧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1.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探究:
动物智能
例 证
智能潜力
给黑猩猩棍子,它们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
自我克制能力
“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动物智能
例 证
创造性和想象力
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块;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
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挤,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
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探究:(1)“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
(2)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说“形成”,语义上有细微差别。
(3)“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
(4)“提供”使“游戏”具有施动者的地位,使之超出个体行为的范畴,成为共性的事物。
举例说明
一、教材发掘
科普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通俗性和趣味性这两个方面,即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一般读者而言,动物游戏行为研究是一门比较陌生的科学。本文作者为了将动物游戏的动机这一科学原理说清楚,通过举例,给读者以具体实在的感性形象。这种说明方法在科普类文章中常用,你能系统地说说举例说明的作用吗?
二、名师点拨
小例子大作用——举例说明的作用
1.高深的问题简例说,深入浅出。
如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在谈“克隆”是什么时,开篇就举了简例说明:“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样就把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艰深的科学技术明白晓畅地表述了出来。
2.寻常的事物精例说,经典权威。
如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它说明的是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环境中的动植物的事情,是我们生活中平常见到的。在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几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它的危害:“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这个例子经典权威,说服力强,真能让人感到骇人听闻,让人真正感觉到了“入侵者”的危害性。
3.引述的后面反例说,分外耀眼。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就有这么一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例句中的引述部分内容讲的是我国古现代建筑一般具有对称的特点,但接着举例的内容却是苏州园林不对称的特点,这样就在对立中把其“不对称”的特点更加分明地凸现出来。
4.渲染主体泛例说,鲜明显豁。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时就有这样一段说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例段中列举的“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简例告诉我们,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说明就显得具体而浅白,而且具有说服力。
三、尝试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做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50多岁时开始学俄文,6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说明,请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案:这段文字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一、课内素材
重新审视世界,真诚呵护动物
动物会游戏,而关于游戏的目的,虽然有专家研究出了成果,但并不是最终结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动物并不是像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它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内心活动。
爱护动物,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可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考这个话题。自以为主宰世界、万物之长、智慧独有的人类,原来总认为对动物的杀戮是理所应当的,对动物的保护是给予它们的恩惠。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动物也许是有着较高的智慧甚至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抛弃偏见,重新审视世界,给予动物——我们地球家园的好朋友应有的尊重和呵护,也许是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事。
[应用角度]“尊重生命”“爱护动物”“和谐世界”等。
[精彩应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如果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爱护动物是人性的光辉的体现。印度圣雄甘地说:“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对动物的态度,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正反映了人的品质、本性等大问题。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人与动物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二、课外链接
德国的善良教育课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
【提手旁】先写短横后竖钩,短横三分竖靠右,斜提出尖两头露,要从竖钩中间走。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人教版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