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
咏怀古迹五首
一、导入新课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知道都是在说谁吗?
美貌;[貂禅 。杨玉环。西施 。王昭君]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朗读:
领读、齐声朗读全诗.
找出本诗的诗眼
怨恨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怨恨
统治者的昏庸
五、研讨与练习:
1、首句哪个字最生动传神?
“赴”,奔赴,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中间两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法?
明确: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通过这些对比,表现出王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六、自主探究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先比较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
昭 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 人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怨恨。
小结 主题: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结:
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吟咏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等表现手法引发出对_______________的共鸣的一种诗歌题材。
古人或古迹
烘托、对比、
时局
反衬
或自身身世
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4、表现手法:用典、对比、烘托、寓情于景等。
鉴赏怀古诗三步骤
步骤一、 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步骤二、 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步骤三、 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拓展延伸
思考:
1、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3、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诸葛亮
2.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3. 全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表现手法。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小结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思想感情、鉴赏方法。
齐声背诵全诗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