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0 09: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资料链接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初读感知
1
2
3
4
关键词:美好理想
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导思1.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他看到了哪些美景?
导思2:渔人看到了怎样的桃花源?
导思3.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是如何表现的?
导思4.后来,人们寻找桃 花源未果说明了什么?
初读感知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精读品味
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精读品味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精读品味
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精读品味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精读品味
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精读品味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阅读方法解密
内容是否多余分析法
此类题一般考查的是看似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的段落,解题的关键要看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否多余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答题步骤:先摆出自己的明确观点,认同还是否定;再说该内容多余或者不多余的理由,即其所起的作用、效果。
重难点小结
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这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研读探究
1.在本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个理想社会的虚构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读探究
2.本文虽然只有几百字,但是读来却波澜横生,这得益于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请结合文本对层层设疑的写法作简析。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份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是个渔人,不著姓名,使这些都无从查考。
研读探究
作者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也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去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 “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研读探究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世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总结归纳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景色优美
所见
所闻
所历
不得
幽美祥和
与世隔绝
热情淳朴
本课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反映出百姓厌恶战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