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幼安
稼轩
南宋
苏轼
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直译上片。
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长天
秋水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山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
断鸿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通过“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气象宏大,笔力迥劲。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表达了作者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借景抒情
楚天
江水
磊落的胸怀
远山
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
萧条、苍凉感
断鸿
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辽远
空阔
苍凉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看
拍
会
吴钩
栏杆
登临意
想在沙场立功,
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发泄抑郁苦闷
抑郁、苦闷
急切、悲愤
悲痛、愤慨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愿望
没有知己、
壮志难酬的处境
看、拍、会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报国无路,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小结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1)尽西风,季鹰归未?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思考
下片小结
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
为国为民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归纳总结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辛词比较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达标训练
1.这首词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是在诉说丰收景象,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的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人教版 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