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0 10: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①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②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结合生活中“犹豫”的真实体验,了解英子“犹豫”是因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台讲故事。而“慢吞吞”的动作,正表现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
从这两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见她走路姿态的自卑心理。
1.边读边思考。如读到《掌声》这个题目,思考:为什么要鼓掌?为谁鼓掌?
2.读书时要动笔。
(1)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有疑问处,圈画、批注。如《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个别字词的意思不好理解,可以标注出来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等。
3.注意力要集中,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手术台就是阵地》,文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在恶劣的环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说明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让我们感受到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4.带着问题默读。如《灰雀》课后第二题,要求探究人物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带着问题“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咀嚼人物的对话,从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一)掌声(节选)
董保纲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病房里的姑娘生命垂危。同一病房的小男孩也被医生确诊活不过这个冬天。
一天,小男孩好奇地说:“姐姐,你的脸为什么那么苍白?”姑娘说因为没有阳光。小男孩拍拍脑袋认真地说:“有了!我让阳光拐个弯吧!这样你就有阳光了!”
(二)让阳光拐个弯(节选)
熊夏明
于是,小男孩找来两面镜子,经过反复调试,阳光在那个午后终于照在姑娘的脸上。那一刻,姑娘脸上的笑容如花般绽放。
从那以后,小男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仔细细地擦拭那两面镜子,然后调整角度,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姑娘的病床上。有时小男孩会跟姑娘调皮,故意把阳光反射在墙上,照在姑娘抓不到的高度。姑娘会撑起身体,努力把手向上伸,靠近那缕阳光。小男孩总是在姑娘想放弃的时候把阳光移下来,移到她的手上或脸上。那段时间,病房里总响起他们的笑声。
后来,奇迹发生了,小男孩与姑娘的身体都在康复……
(有改动)
1.对片段(一)中加色词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
B.“慢吞吞”写出了英子被逼无奈的心理  
C.“眼圈红红的”写出了英子内心的焦灼和无奈
D.“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说明英子作出决定的艰难
2.【训练要素】片段(一)中,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掌声, 第一次是   的掌声;第二次是      的掌声,饱含着同学们对英子的     和 。?
B
鼓励
感动
赞扬
肯定
.
.
3.【训练要素】读了片段(二),我知道小男孩让阳光拐弯的方法是(  )。
A.让窗户玻璃上的光反射到姑娘脸上
B.将姑娘移到能找到阳光的床位上
C.反复调试两面镜子,让阳光照在姑娘脸上
D.用手捧来阳光洒在姑娘脸上
C
4.【训练要素】本来小男孩和姑娘的生命都危在旦夕,为什么他们却奇迹般地都在康复呢? (  )
A.医学工作者研究出了新药,让他们获得了健康
B.父母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C.医生采用了新的治疗方法,治好了他们的病
D.小男孩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了姑娘,也给自己带来了健康,是爱心创造了奇迹
D
5.这两个片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个片段都写了人与人之间相互鼓励、温暖的事情,告诉我们爱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爱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穿红裙子的老师
康智元
带着下面的问题,默读这篇短文。
【问题1】“红裙子”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特殊含义?
【问题2】穿红裙子的老师给小山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20岁的她走进了我们的乡村小学。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穿着一件好看的红裙子。
学校安排她给我们上语文课,任班主任。她上语文课与众不同: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被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
课堂上,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我们一会儿仿佛是没捞到月亮的小猴子,水淋淋地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好像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飞扬的雪花中……
她那漂亮的红裙子飘在课外活动场地上,飘在学校的小戏台上,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不久,班队会、活动课在这所偏僻小学各班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这些“乐器”,在校园小戏台上演“交响曲”。学校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宁静的山村也热闹起来了。

学校成了孩子们的家,再也没有搜肠刮肚找借口逃学的,原来辍(chuò)学的几个同学又背着书包上课来了。家长们也满心欢喜地交谈着:“看这些娃儿,魂都叫学校给抓去了!”
有一次,她到县城参加了一个教学研讨会,一去就是五天。这些山里娃可急了,他们每天三番五次站在校门口的山坡上,等啊,盼啊,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等到第三天,五年级的一个女生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泪水汪汪地告诉大家:“老师到城里的学校去了!”

山里的娃儿还在等。直到太阳落到了山的那边,几个不甘心的小学生才背着书包,拖着沉沉的脚步依依不舍地回家。
第六天,她从城里回来了。她带来了锅碗瓢盆,带来了书本和电脑,还带了几条更漂亮的红裙子。她对着围过来的学生们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哪里也不去。
孩子们围着她的红裙子,叫着,跳着,许多学生流着泪笑了。
.
.
.
.
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文中加点的“依依不舍”的意思是

2.“想看到那红裙子又飘回来”中的“红裙子”指(  )。
A.舞蹈表演中的服装      B.红色的裙子
C.美丽的裙子         D.“我们”的语文老师
孩子们舍不得离开,他们盼望着能看到老师回来的身影。
D
3.从第2~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穿红裙子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她是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 B.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
C.她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老师 D.她是一个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老师
4.【训练要素】穿红裙子的老师给小山村带来的变化有(   )。(多选)
A.她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变得爱学习了
B.她让学生家长变得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C.她让辍学的几个同学又背着书包上课来了
D.她让山里的农民都学到了农业技术
D
AC
.
.
5.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红裙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裙子”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B.“红裙子”象征着“我们”的语文老师那颗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火热红心
C.“红裙子”反复出现,说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偏爱红色衣服
D.“红裙子”表现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给学校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C
.
.
.
6.【训练要素】读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许多学生流着眼泪笑了?
(  )
A.孩子们跳舞时非常高兴
B.孩子们知道老师会留下来继续教他们,看到老师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他们的内心充满幸福和感动
C.孩子们羡慕老师有这么多漂亮的红裙子
D.孩子们担心老师会到城里去,很伤心
B
①我们特别喜欢捉鱼。
②我和狗娃子带上用缝衣针做的钓鱼钩,挖了一些蚯蚓做鱼饵,兴奋得一路小跑直奔小河。我们把篮子放下,只见清澈的水中,各种鱼游来游去。“桃花瓣儿”在水面游来游去,从头到尾一片片红鳞片,就像斑马纹,漂亮极了。游得最快的是那种“土鱼”,比较大,特别机灵,有点儿响动就会闪电般钻入深水中的石头底下。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泥鳅,在河边游来游去找食物。
③我们把蚯蚓穿在鱼钩上,放到浅水里,若是那些好吃的泥鳅来抢,就
捉  鱼
迅速把钩提起来。一切准备好后,我们等着钓大鱼。我俩蹲了几个小时,一条泥鳅也没钓到。每次看着那大大的泥鳅咬着蚯蚓,头突然一摆,打一个滚儿就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蚯蚓被吃完了,一条鱼也没钓到。我俩无精打采地站起来,伸了伸懒腰。
④已是正午了,太阳晒得我们满脸通红。我们来到一个水面较宽的浅水滩上,脱衣下水,跳来跳去,惊动了水里的鱼儿,它们在水里窜来窜去。突然,我们看见一群鱼奔向一块大石头底部。我和狗娃子迅猛奔过去,堵上洞口,用右手摸进去,全是鱼。我忙说:“快,把篮子拿过来。”狗娃子赶紧
拿过篮子,我双手替换着捉鱼,避免到手的鱼逃走。我每次死死地掐住鱼鳃头才拿出来放到篮子里。
⑤这一次我们捉了十几条鱼,高兴得不得了。上岸后,我们把鱼肚子里的东西清理干净,再找来一根结实的细木条,一端打一个结,从另一端把鱼鳃穿起来。这样不伤鱼肉,做菜时不串味儿。
1.【训练要素】短文写了“我们”     这件事。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是:       →       →       。
2.第②自然段中,“各种鱼游来游去”说明           ,作者具体写了         和       两种鱼。 ?
3.画“  ”的句子中“   ”“   ”“   ”“拿”“捉”
“   ”等动词,具体再现了“我们”捉鱼的情景。?
我和狗娃子迅猛奔过去,堵上洞口,用右手摸进去,全是鱼。我忙说:“快,把篮子拿过来。”狗娃子赶紧拿过篮子,我双手替换着捉鱼,避免到手的鱼逃走。我每次死死地掐住鱼鳃头才拿出来放到篮子里。
捉鱼
兴奋
无精打采
高兴
鱼非常多
“桃花瓣儿”
“土鱼”




4.【训练要素】写一件事要清晰有序,短文将“我们”处理鱼的过程写得很具体,请你将下列步骤进行排序。
①用细木条把鱼鳃穿起来   ②清理鱼肚子   ③细木条打结
正确的顺序是: ?
② ③ ①
示例:那是我六岁的冬天,外面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飞,这真是个打雪仗的好机会。我和几个伙伴去比赛打雪仗。比赛开始了,我弯下腰,抓起一把雪,把它捏成球形,对准一个伙伴,“嗖”的一声,我的雪球砸中了一个“敌人”。“耶!”我兴奋地欢呼了起来。接着,对方开始攻击我们了,满天的雪球像一个个垒球朝我们飞来,我们左躲右闪。忽然,有一个人在背后攻击我了。我刚好转过身来,那个雪球向我脸上飞过来,弄得我脸上全是雪,活像一个圣诞老人……
5短文第④自然段具体写了“我们”捉鱼的过程,表达了“我们”高兴的心情。请你运用恰当的动词写自己做某事的过程,要表达出当时的高兴之情。
截 竿 入 城
[魏晋]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①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④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初:起初;开始。②俄:一会儿,不久。③老父:古时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④以:用,使用。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他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对他说:“我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带着它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中加点字的意思是(  )。(2分)
A.执着,固执               B.握着,拿着
C.捉住,捉拿      D.执行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B.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C.遂依而/截/之 D.亦不/可入
B
A
3.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意思。(4分)
(1)计无所出。(  )
A.他不能计算出竹竿的长度了。
B.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遂依而截之。(  )
A.于是他就按照老人的办法截断竹竿。
B.于是他就依靠着竹竿进了城门。
B
A
老人的办法不是最好的办法。
示例:把竹竿的一头放在地上,手握竹竿的另一头,拖着竹竿进城。
4.【提取信息】文中的老人想出的办法是(  )。(2分)
A.把长竹竿扔掉         B.把长竹竿从城门的顶部投进城里
C.把长竹竿截成许多短竹竿    D.把长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
5.【解决问题】你认为老人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吗?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帮鲁国人进城?(4分)
D
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后高速摩擦将使探测器表面温度高达3000℃以上,而在这样的温度下几乎连金刚石都会熔化。为了保证嫦娥五号平安回家,科学家们为它设计了一种“拼接款”外衣。
这种外衣,是根据嫦娥五号返回器的各部分的防热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防热材料拼接而成的。防热材料,顾名思义,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的材料。航天器的防热材料需要在耐高温的同时发挥其结构承载性能,是航天器的“骨骼”。
“嫦娥”的“拼接款”外衣
方洲 左小彪 高小方
据介绍,由于航天器不同的部位对防热材料的需求不同,需要选择不同耐热温度的材料。对于高速穿越大气层的航天器来说,轻装上阵能飞得更远。为减轻航天器载重负担,科研人员要确保嫦娥五号返回器防热材料每1克重量都用在刀刃上,最终他们根据各部位受热情况的不同,在大底迎风面、大底背风面、大底拐弯角环、侧壁迎风面、侧壁背风面、侧壁舱盖与边缘防热环、稳定翼七大部位分别应用了7种不同成分的防热烧蚀材料。比如,气动加热最严重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拐角采用连续纤维增强中低密度结构材料;侧壁结构采用的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防热材料。这7种材料相互配合、和谐相处,防热减重两不误。
1.【整体感知】读了短文,你获得的信息有(   )。(多选)(2分)
A.嫦娥五号进入大气层以后的温度很高  
B.嫦娥五号的防热材料只需要耐高温,不用发挥其他性能
C.防热材料能防止航天器被熔化   
D.嫦娥五号返回器用了七种防热材料,让它防热、减重两不误
2.【提取信息】什么是“防热材料”?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ACD
防热材料,顾名思义,就是防止产品内部的结构被外界的高温所熔化的材料。
3.【解读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分)
(1)科学家们之所以为嫦娥五号设计“拼接款”外衣,是因为嫦娥五号进入大气层后速度非常快,外部零件容易破损。 (  )
(2)嫦娥五号返回器的大底结构采用的是新型轻质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  )
(3)嫦娥五号返回器各个部位用的防热材料都是一样的。 (  )
×
√ 
× 
4.【解决问题】你还知道关于嫦娥五号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2分)
示例:嫦娥五号还携带了月壤回家,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
用思维导图管理时间
1.【提取信息】这份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小林同学寒假的任务安排    B.小林同学寒假第一周任务
C.同学们的寒假第一周任务 D.课外学习、学校作业、运动等
2.【提取信息】小林同学把自己寒假第一周的任务分为哪几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课外学习、学校作业、运动 B.室内学习和各种户外运动
C.绘画课、钢琴课、踢足球、看电影 D.课外学习、学校作业、运动、娱乐
B
D
3.【解读信息】寒假第一周任务中,小林的学校作业有(  )。(2分)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4.【解决问题】小林同学的寒假第一周任务安排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3分)
C
示例:小林用思维导图管理时间,把时间合理分配到“课外学习”“学校作业”“运动”“娱乐”四个方面,使时间能够得到合理使用,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皮皮鲁传》
皮皮鲁传(节选)
运动会开始了。
大会主席宣布:“第一届嗑瓜子运动会现在开始!”
“嗑瓜子运动会?”皮皮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呀,就是嗑瓜子运动会,看谁嗑得快嘛。”瓜皮帽叔叔一边嗑瓜子一边说。
“真好玩!”皮皮鲁来劲儿了。
“运动员入场!”大会主席宣布。
喇叭里传出了“噼里啪啦”嗑瓜子的声音,这是《嗑瓜子进行曲》。
一队运动员走进了体育场,有大人,有小孩。皮皮鲁一数,女孩子比男孩子多一个。他感到很不公平。皮皮鲁不顾一切地跑到体育场中央,站在运动员的队列里。
“现在宣布比赛规则。”大会主席说,“每个运动员发十万颗瓜子,谁先嗑完,谁就是冠军!”
“预备——嗑!”裁判员喊道。
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地嗑着。
皮皮鲁嗑一颗吃一颗,觉得挺好玩儿。可他歪过头一看,好家伙,旁边那个女孩子已经吐了一大堆瓜子皮,自己身边只有一点点。
. . . .
. . . .
  皮皮鲁急了,说什么也不能落在女孩子后头呀!
  他拼命往嘴里塞瓜子,可就是嗑不快。再看那女孩子,两片嘴唇上下翻飞,瓜子皮就像水龙头里的水似的涌泄出来,眼看着把脚埋住了,接着又把腿埋住了……
  皮皮鲁再看别的运动员,有的已经被瓜子皮埋住全身,只剩下一个头在外面还不停地嗑着呢。
  观众们起劲儿地嚷着:“加油!加油!”
  皮皮鲁认输了:女孩子嗑瓜子就是比男孩子行!
  “干吗开这样的运动会呀!”皮皮鲁真闹不通。他忽然想起那些大人走路的奇怪,那位瓜皮帽叔叔说话的古怪……
1.理解词语。
(1)从字面理解,我知道“不顾一切”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争分夺秒”在文中指  。
?
2.【解读信息】皮皮鲁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因为(  )。
A.他的耳朵坏掉了          B.他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不准确
C.他觉得嗑瓜子运动会很奇特     D.他觉得大会主席肯定说错了
什么都不顾
运动员们抓紧一切时间嗑瓜子
C
3.【提取信息】用“  ”画出一个描写皮皮鲁在比赛中心理活动的句子。?
4.【解读信息】下列对画“  ”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再看那女孩子,两片嘴唇上下翻飞,瓜子皮就像水龙头里的水似的涌泄出来,眼看着把脚埋住了,接着又把腿埋住了……
A.这句话具体描写了“那个女孩子”嗑瓜子的情景
B.这句话把女孩子吐瓜子皮比作水龙头里的水涌泄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子嗑瓜子的速度之快
C.“翻飞”“涌泄”是对女孩子嗑瓜子时情态的描写。
D.“眼看着……接着……”突出时间之长,表现了女孩子嗑瓜子的速度之快
说什么也不能落在女孩子后头呀!
D
. . .
示例:我觉得“嗑瓜子运动会”比较神奇,连运动员入场时播放的都是《嗑瓜子进行曲》,很有趣。运动员有的被瓜子皮埋住了全身,有的只有头在外面……这些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5.【作出评价】这是一则童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请你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