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五单元 留心观察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五单元 留心观察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0 10: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①坐在船舱里,作者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的细致的、持续的观察。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
如《搭船的鸟》,作者抓住翠鸟彩色的羽毛和捕鱼时的情景来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2.学会进行持续的观察。
如《金色的草地》,作者在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早上和傍晚会合拢,中午的时候会张开,因此草地在早、中、晚会有不同的色彩。
3.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如《金色的草地》,作者写了早上、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草地的颜色,弄清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4.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如《搭船的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作者从视觉角度来观察翠鸟,很直观。
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如听觉、触觉、嗅觉等。
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一)搭船的鸟(节选)
郭风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二)鸬鹚(节选)
郑振铎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1.【训练要素】用“  ”画出片段(一)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作者观察仔细,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描写了翠鸟的   、  、   ,并将它和     进行比较,突出了翠鸟外形      的特点。?
2.【训练要素】片段(二)中,作者仔细观察,在第3自然段用“ ”“ ”
“ ”等动词具体描写了鸬鹚捕鱼的过程,“   ”“   ”“   ”等动词则再现了渔人从鸬鹚的喉囊挤鱼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羽毛
翅膀
长嘴
鹦鹉
美丽






3.用“  ”画出片段(一)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句子。
?
4.【训练要素】片段(二)中,最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部分是(  )。
A.鸬鹚捕鱼前和捕鱼后的样子  
B.鸬鹚捕鱼和渔人从鸬鹚的喉囊挤鱼
C.对湖面、夕阳、炊烟的描写   
D.渔人喂鸬鹚的画面
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B
5.【训练要素】这两个片段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观察了鸟的羽毛颜色
B.都用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鸟捕鱼的过程
C.都观察了鸟捕鱼的环境,并对周围景物进行了描写
D.都由眼前的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D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zhuàn),不是叽叽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一声长叫,包括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

梁实秋
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yè)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huì),有的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biě),丰腴(yú)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nónɡ)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
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wǎnɡ)。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yuān)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1.读画“  ”的句子,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丰富——(    )       杂乱——(    )
2.夜晚叫声凄绝,让人们听后感到酸楚的是(  )。
A.鸢鹰     B.白鹭     C.麻雀     D.杜鹃
3.关于鸟的身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玲珑饱满 B.丰腴臃肿 C.细瘦而不干瘪 D.秾纤合度
单调
和谐
D
B
4.“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这句话描写了鸟的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一声长叫,包括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这句话描写了鸟的      。?
姿态
叫声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A.喜爱鸟,热爱大自然
B.对鸟又爱又恨
C.欣赏鸟,但不喜欢鸟
D.厌倦生活,向往鸟的自由
B
几年前,大概是初冬吧,我随一个文化访问团到台湾省采风。车经台东乡间,天色将近黄昏,忽见路旁几个头戴斗笠的农妇肩挑扁担小步慢跑,身子随着颤巍巍的大竹筐轻轻摇曳,很有些节奏感。
正想请教导游筐里那些长满疙瘩的绿球是什么,就见他眼睛一亮,从座位上欠起身子指着那大竹筐兴奋地叫起来:“那就是释迦,台湾最好吃的水果。你们一定要尝尝,大陆买不到的。停车!停车!”
释迦,最甜的果子
崔岱远
“释迦?释迦牟尼的‘释迦’?怎成了水果?”带着好奇,大家每人如获至宝地捧回了一颗柿子大小松塔般的绿果子,端详着它别致的模样。淡绿的果皮一瓣瓣整齐盘绕,纹路像鳞甲般凸凹有序,又真像是寺庙里佛头上的螺髻。“看上去像不像庙里的佛头?所以叫它‘释迦’,也有人干脆就叫它‘佛头’。”导游适时介绍着,同时饶有兴致地演示着吃法。
我学着他的样子轻轻掰开,绵软的果实里露出瓣瓣乳白的果肉,迫不及待啃上一口。顿时,从味蕾到咽喉像被一种从未感知过的甘美轰炸了似的,浓甜绵蜜中隐匿着微酸的香气。它嚼起来犹如牛奶般醇厚滑润却又不失筋道,那迷人的滋味让人感觉充盈而满足。果肉化在嘴里,只剩下一颗乌黑晶亮的小核。从此记住了“释迦”的名字——我所吃过的最香甜的果子。
【注释】螺髻:古代妇女发式,形似螺壳的发髻。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填空。
(1)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      )
(2)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      )
2.短文第3、4自然段主要从       和        两方面描写了释迦果。?
如获至宝
迫不及待
外形
味道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释迦果”的产地是台湾省。 (  )
(2)“释迦果”也叫“佛头”,因为它的样子像佛头上的螺髻。 (  )
(3)作者从大小、形状、纹路等方面写了释迦果的外形。 (  )



4.【训练要素】用“  ”画出描写释迦果味道的句子。
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它的味道:       。作者是通过(  )的方法来观察介绍释迦果的味道的。
?A.用眼看    B.用耳听    C.用嘴尝    D.用手摸
浓甜绵蜜中隐匿着微酸的香气。它嚼起来犹如牛奶般醇厚滑润却又不失筋道,那迷人的滋味让人感觉充盈而满足。
浓甜绵蜜
C
示例:我最爱吃橘子了。橘子通常是扁圆至圆球形。橘子皮的颜色是橙黄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摸起来好像有许多小疙瘩。剥开橘子皮,只见一瓣瓣月牙般的橘子瓣紧偎在一起。雪白的橘络紧紧地缠在橙黄色的橘子瓣上。取一瓣放入嘴中嚼嚼,甜甜的,酸酸的,口中顿时清爽无比。如果你不信,可以亲自尝一尝。
5微写作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写了释迦果的外形、颜色、味道,读完文章后,我们好像看到了释迦果的样子,尝到了释迦果的味道。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仔细观察右图中的橘子,抓住一方面或几方面写一写。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海滨仲夏夜(节选)
峻青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
.
.
.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1.【提取信息】写出表示晚霞颜色的词语,体会晚霞的颜色变化。(4分)
      →       →      → 
橘红
深红
绯红
浅红
2.【解读信息】文中第一个加点的“明灯”指(  ),第二个加点的“明灯”指(  )。(2分)
A.启明星    B.北极星     C.其他星星    D.月亮
A
C
3.【整体感知】短文第1~3自然段写了海滨仲夏夜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照样子,填一填。(3 分)
霞光
不断变换颜色
启明星
大而亮
灯光
倒影闪烁,与星斗互相辉映
4.【解读信息】下列选项中,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观察包括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如霞光随着波浪滚动而闪烁的美景以及霞光颜色的变化,就属于动态观察
B.“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句中的“燃烧”写出了晚霞的灿烂、美丽
C.“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指在海面上晃动、闪烁的灯光倒影
D.短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描绘了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D
示例: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月亮的形态和光泽,让人感觉很生动。
5.【作出评价】用“  ”画出你觉得有新鲜感的一个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3分)?
6.【解决问题】海滨仲夏夜像梦一般美好,请你为它设计一句广告语,让更多的人来领略它的美。(2分)
示例:海滨仲夏夜,让你享受如诗如画的美。
①自古以来,在茫茫的大海中,水手们有时候突然会被一阵忧伤低沉而委婉的歌声所吸引。是谁在这迷人的夜晚在海上歌唱呢?过去人们一直传说海洋里有一种会唱歌的海妖。当然海洋里是没有什么海妖的。那些优美动听的歌声,就是人们熟悉的鱼、虾、海兽等海洋动物所发出的声音。
②在海洋中许多鱼都能发出有趣的声音。其中歌喉最优美动听的是那些赛音鱼,它们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像人在唱歌,所以有人把赛音鱼称作“海洋歌唱家”。如果说,赛音鱼的声音酷似有人在歌唱,那么,刺鲀(tún)鱼“呼噜呼噜”的声音,就好像人们熟睡时在打鼾的“呼呼”
有趣的海洋音乐
声了。有些海洋鱼类的声音,听起来真像其他动物的声音,例如,鳓(lè)游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蜜蜂飞翔时的“嗡嗡”声;电鲇(nián)的声音很像猫吼;箱鲀的声音酷似犬吠;小青鱼的声音,那更像鸟儿在欢唱。还有些海洋鱼类发出的声音,则像自然界中人们所熟悉的声音,如驼背鳟(zūn)在寻找伙伴时发出的“咚咚”声,就像打鼓声;沙丁鱼叫喊时的“哗啦”声,就像波涛拍岸声;黑背鲀的“沙沙”声,就像秋风扫落叶;竹荚鱼的“吱吱”声,如同手指刮梳子声……
1.【解读信息】题目中的“海洋音乐”指(  )。(2分)
A.海妖唱的歌
B.海洋动物发出的声音
C.人们在海底演奏的音乐
D.海浪发出的声音
2.【整体感知】作者一共向我们介绍了   种鱼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作者觉得     发出的声音最动听,就像       ,有人把它称作“        ”。(4分)?
B
10
赛音鱼
人在唱歌
海洋歌唱家
3.【提取信息】海洋鱼类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其中不包括(  )。(2分)
A.酷似人打鼾或唱歌
B.酷似其他动物的声音
C.酷似植物发出的声音
D.酷似自然界中人们所熟悉的声音
C 
4.【解读信息】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1)“是谁在这迷人的夜晚在海上歌唱呢?”这句话是反问句,在文中起着引起下文的作用。 (  )
(2)第②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是围绕着第一句话来写的。 (  )
(3)鳓能发出像人在打鼾时的“呼呼”声。 (  )
× 
√ 
× 
5.【解决问题】想一想:海洋中的鱼还会发出哪些有趣的声音?请你查找资料,续写两句。(2分)
         ,就像        ;     ,如同        。?
比目鱼发出的声音 
管弦乐在演奏 
大螯虾发出的“砰砰”声 
有人在敲门 
【材料二】
唐代敦煌壁画《宫乐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聚餐场景:十多位宫女围坐一处,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碗,而画面中又有一大盆,一位宫女手执长勺将大盆里的食物分发给大家。这,就是分餐文化的萌芽了。
1.【提取信息】读了材料二,我知道我国分餐文化的萌芽在    代敦煌壁画《        》中有所体现。(2分)?
2.【解读信息】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图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分)
(1)我们在就餐时要使用公筷、公勺。 (  )
(2)就餐时可以多点餐,吃不完也没关系。 (  )
(3)就餐时,可以把菜肴分开来吃。 (  )
(4)就餐或排队时要保持一米的距离。 (  )

宫乐图

×


3.【解读信息】材料一中图2表达的主题是        。(2分)?
4.【解决问题】小明一家去饭店吃饭,服务人员告诉他们要使用公筷夹菜。可是,奶奶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不愿意使用公筷。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劝说奶奶?写一写。(3分)
拒食野生动物
示例:奶奶,您知道吗?使用公筷的好处很多。首先,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染,保护身体健康。其次,我们用公筷也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虽然使用公筷有点儿麻烦,但能够换来所有人的安心,何乐而不为呢?。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突然,他们头顶上“咔嚓”一声巨响,一个锋利的铁锨头直穿洞顶,落了下来。看到这个可怕的东西,狐狸先生像是触了电似的,他跳起来喊道:“有办法了!一会儿也不能耽搁了!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呀!”
“想到什么?爸爸?”
“狐狸挖洞会比人挖得更快!”狐狸先生一边大声说着,一边开始挖了起来,“世界上谁也没有狐狸挖洞挖得快。”为了逃命,狐狸先生用前爪挖了起来,挖下来的土呼呼向身后飞去,狐狸太太跑向前去,助他一臂之力,四个孩子也来帮忙。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节选)
“向下挖!”狐狸先生命令道,“我们必须往深处挖,越深越好!”
地道越来越长了。它以很陡的坡度向下延伸,随着深度的增加,离地面也越来越远了。母亲、父亲和四个孩子都在一起挖着。他们的前腿飞快地运动着,让人都看不清。铁锨的咯吱声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微弱了。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狐狸先生喊了声:“停!”
他们都停了下来。他们转过身去,向后看着自己刚刚挖过来的长长的地道。周围一片寂静。
狐狸先生说道:“我看咱们已经干完了!他们肯定不会挖这么深的。大家干得很好!”
他们都坐下来喘息着。狐狸太太对他们的孩子说:“你们可要知道,要不是你们的爸爸,我们现在早就没命了,你们的爸爸是一只了不起的狐狸。”
1.【整体感知】狐狸一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  )
A.猎人拿枪射击他们。   B.农场主拿铁锹挖他们的洞,想捉住他们。
C.他们遇到了野狼。    D.獾出卖了他们全家。
2.【解读信息】画“  ”的句子中,“这个可怕的东西”指     。面对危险,狐狸爸爸想到的办法是               。
看到这个可怕的东西,狐狸先生像是触了电似的,他跳起来喊道:“有办法了!?
B
铁锨头
挖洞往更深处躲藏
3.【解读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从文中加点的“呼呼”“让人都看不清”等词句,可以看出狐狸一家挖洞的速度快,挖洞的本领高。 (  )
(2)第3自然段中“一臂之力”在文中指的是狐狸太太帮助狐狸爸爸挖洞。 (  )
(3)描写洞外声音的变化的词语有“一声巨响→越来越微弱 → 一片寂静”,从声音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狐狸一家挖的洞很深。 (  )
(4)狐狸一家是在妈妈的带领下脱离危险的。 (  )



×
4.【整体感知】为什么说狐狸爸爸是一只了不起的狐狸? (  )
A.狐狸爸爸是一名捉鸡高手,它能捉到许多只鸡。
B.狐狸爸爸在遇到危险时,能从容不迫,带领全家挖洞,逃到深处去。
C.狐狸爸爸力大无穷,能将挖掘机掀翻。
D.狐狸爸爸在挖洞比赛中夺冠。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