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0 09: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中央政府
康熙册封班禅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683,消灭郑氏割据势力
1684,设置台湾府
乾隆设置伊犁将军
顺治册封达赖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1885,设置台湾省
乾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温故知新
康熙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
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方式:
1、实行册封制度
2、设置管理机构
3、平定内部分裂叛乱
4、抗击外来侵略
清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册封、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程内容: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1636--1840年
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材料一: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帝
材料二:帝王…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帝
材料三: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 …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十分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
顺治帝
乾隆帝
康熙帝
雍正帝
阅读P96页并结合材料,说一说清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表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水利兴修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粮食种植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作物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清朝开荒执照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
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干旱的高原有赖玉米与甘薯,崎岖的山地种马铃薯。河川沿岸的沙地大
量种植花生。
——《中国古代经济》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3.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清朝前期兴盛的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P97,找一找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1.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生产目的:自用为主,
多余产品进行售卖。
材料一: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材料二: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材料三: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
手工业工场特点:
规模大、 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手工工场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工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的发展
思考:对比P44宋代商业、P69明代商业、P98清代商业的内容,清朝商业发展有何进步?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多兴起于江南的交通要冲和运河沿岸
景德镇
汉口镇
佛山镇
朱仙镇
徽商经商路线图
中国第一家票号
三、人口的增长
思考:根据图示数据结合课本,明末到清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1.明末人口数量减少(下降)
原因:明末经济衰败,连年战乱。
2.清初人口数量增长(上升)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原因:清初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
清朝人口增长与人均耕地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说一说清初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启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盛世滋生图》
清朝前期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康熙
雍正
乾隆
“康乾盛世”
材料: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时皇权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等。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课小结
【知识构建】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朝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备注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前期
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
A.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2.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
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
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3.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A
B
D
4.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5.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末年
6.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④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D
D
7.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雍正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
8.(2019·江苏南京)右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