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第五册第二课《草原上》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音乐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社会生活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根据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教学理念,中年段学生“感知敏锐,表现力强”的审美心理特征,本课采用突出音乐文化为主线,通过“了解四川 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方言特点,演唱、体验、表演”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围绕的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音乐源于生活,通过欣赏图片了解四川风土人情,了解农村牧童劳动生活。在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美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与表演。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放牛山歌》,感受四川民歌曲高亢、愉快的情绪和对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赞美,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受体验、朗诵歌词、演唱、创编表演等,了解掌握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美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与表演。
3.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和建立1、2正确的音高感,初了解步民歌五声调式。初步认识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能用高亢、嘹亮演唱《放牛山歌》。
三、教材分析
《放牛山歌》是人音版第五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曲,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五声徵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用“3、2、1”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第一二乐句的第2小节与第4小节分别采用了上移一度和同度进行的手法。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的运用,使歌曲增强了浓郁的地方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X X? ”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有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完全重复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生动情景和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高亢、愉悦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能读谱视唱第17-20小节。 掌握××× × × / × ×./。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响板 双响筒 竖笛 葫芦丝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走进四川 1.听声。借用同学们的音乐小耳朵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牛叫声音)
2.看图。是的,这牛叫声音来自一群四川小朋友赶着他们的牛儿到山上去放牛!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走进四川去看看
3.欣赏四川风景人物图片,(背景音乐《放牛山歌》)边播放图片边介绍四川,风土人情,画面上的这个人在干什么? (唱山歌) 听声看图
欣赏、回答 创设情境,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同时让学生无意识感知歌曲旋律。
二、学习音乐知识,导入新课
(一)学习音乐知识,助力歌曲学唱。
听,山上放牛的四川小伙伴已经高兴地呼喊起来了︱3 2 1︱2 —︱1 2 1︱6 —︱
哥儿 啰 喂! 哥儿 啰 喂!
师边拍节奏边走着唱,生模仿跟唱。(引导唱出高亢愉快的声音)
认识二分音符。出示三个节奏:×、×、×-。“刚才老师哪个节奏是跑着唱?哪个节奏是走着唱?还一个是慢走着唱?”“ 慢走着唱的节奏是二分音符”。引导学生用拍手与走路的方式对比感受、体验三种节奏。
3.认识1 2: 认知唱名、音高和柯尔文手势
︱3 2 1 ︱2 —︱1 2 1 ︱6 —︱
哥儿 啰 喂! 哥儿啰 喂!
4.视唱乐谱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
认识二分音符
认知唱名、音高,学习柯尔文手势
运用聆听、视唱、模唱、走动等让学生先入为主,先体验、后认知。
运用拍手与跑、走路的方式,比较感受三种节奏,直观、体验更深。
视唱乐句,进一步巩固掌握音高,唱准1、2的音准。
(二)聆听音乐,感知旋律。
播放歌曲。这四川的放牛娃们为什么高兴呼喊起来了?原来他们在唱山歌。一起来听听他们唱的山歌吧
刚才是他们唱的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叫《放牛山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歌。
细听歌曲,回答。
让学生在多次聆听中熟悉歌曲旋律,为后面歌曲学唱打下基础
三、
学习新课
(三)模唱旋律,认知辨析旋律。
1.老师弹唱歌曲旋律,生跟随张口默唱。问:“歌曲有哪几音组成?由12356组成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调式。
问:“6个乐句中有没有相同的?”
2. 引导哼唱两个相同的乐句。
3. 钢琴弹唱奏歌曲旋律。学生用“la”音模唱全曲。 跟随张口默唱
聆听,讨论分析:第四乐句与第六乐句相同
哼唱两个相同的乐句 培养聆听跟唱的好习惯。
让学生模唱中进一步熟悉旋律,提高旋律记忆力。
(四)学唱歌词
1.聆听歌曲。“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四川民歌,歌曲中的带括号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2.找出衬词读读。
3.教师范唱,边唱边律动。“边听边观察老师的动作,看老师模仿了那些情景?”
4.配上响板按节奏朗读第一段歌词,理解歌词内容。注意读准衬词。请一位四川籍学生用四川方言朗读第二段歌词。
5.听范唱轻声随唱
6.随琴跟唱。
7.解决难点:指导演唱好“背上(那)背个哟啥”
8完整演唱歌曲,对学生没有唱准的音进行纠正。
8.师生接龙唱、小组接龙唱。
9.歌曲处理。
10.鼓励四川籍的学生上台用四川方言演唱。 聆听,思考。
找出衬词
聆听范唱
聆听,观察
朗读歌词,注意读准衬词
学唱歌曲 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曲四川民歌歌词的朴实真切。
多种方式学唱不断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四川民歌特点。让学生从“唱会”歌曲到“会唱”歌曲。
了解到班上有小部分同学是四川籍的,并能流利就四川话,充分利用这个资料让学生用四川方言演唱,同时让学生在歌唱中更有亲切感。
(五)有感情演唱全曲。
指导学生用高亢、嘹亮愉快的歌声完整演唱歌曲。
全体有感情演唱全曲。
一领众和。 对比聆听,演唱 让学生在演唱活动中感悟四川民歌之美。
四、 创编表演 分组讨论:一组为歌曲创编动作律动;一组创编双响筒、响板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一组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
师生汇报表演。老师吹奏葫芦丝加入表演中。
评价 小组讨论:
××
×- 培养团结合作和创作能力。
老师把民族站乐器引进融入表演中,带给学生美感,增强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
五、 拓展延伸 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视频
观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拓展视野,加深体验四川山歌特点,从而为民族音乐感到自豪。
六、 小结 1.总结四川山歌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声音高亢、明亮、带有衬词 内容表达人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地方民歌色彩和风格。
2.边唱歌曲边走出教室。 学生说
巩固学习内容,提升对四川民歌特点认识,培养热爱民歌的情感。
板书设计:
《放牛山歌》
四川儿歌
衬词:哟喂 哟啥 那个 啰喂 哟 啥 啰
特点:高亢 嘹亮
八、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以民歌为主线贯穿音乐课堂,采用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方式导入新课。课堂中,学生以听唱为主,老师为辅,帮助孩子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山村儿童放牛时的辛苦,从中渗透思想教育。在学唱歌曲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如分组唱,张口默唱,接龙唱,一领众和、齐唱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多听、多唱、多感受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我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认为音乐课堂中教师范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面对中低年级学生,孩子们模仿力强,近距离的让孩子们听到老师的歌声,更能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同时,鼓励四川籍的学生上台用四川方言朗读、演唱,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去,对歌曲感受体验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