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七单元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第七单元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0 11: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训练要素】《四季之美(节选)》是围绕着“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来写的。作者用“夕阳斜照”→“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描绘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作者还展现
了归鸦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_____________的动态画面。 2.《鸟的天堂(节选)》描写了早晨时鸟的天堂由________到________
的过程。(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西沉 
夜幕降临
大雁比翼而飞
静寂
热闹
3.【训练要素】三个片段对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请你分别从片段中找出一个对应的句子写下来。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4.《鸟的天堂(节选)》中,“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儿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有的……有的……有的……”表现了鸟儿________
的活动特点。作者还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中对_________的描
写属于“点”的描写。
画眉鸟
大小不一
颜色各异
自由自在
5.【训练要素】下列对《天然湖与果子沟(节选)》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作者对“飞沫”和“水雾”的描写属于静态描写,充满美感 B.作者运用“银白、淡蓝、深青、墨绿”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清晰有
序地写出了湖色的多变 C.“汇”“泻落”“泻下”“冲泻”“溅起”这些动词,准确描写了雪
水落入山涧的动态情景 D.画 的句子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前半句描写了水面上波光闪
闪的动态美,后半句描写了水平如镜的静态美,写出了湖面的多姿之美
.
.
.
“ ”
A
6.这三个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让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B.都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全方位展现了所写景物的特点 C.运用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景物的特点和变
化之美 D.情景交融,作者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如“叫人感
动”“那歌声真好听”“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
.
B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自然、纯真、素雅 
②纯洁善良、宽容厚道  
③豁达、宽容、淡泊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C
2.下面对“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这个标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和“我”的村庄的缘分 B.“住”字用得最巧妙,生动地描绘了“我”的村庄春天的美丽景色 C.写出了“我”的村庄与春天的亲近感 D.表现了“我”对村庄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
.
.
A
3.【训练要素】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描写方法。   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搡,正忙着蹿个儿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这句话运用_______(A.静态 B.动态)描写,使用_______和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村庄充满_____________,使画面充满___(A.静态 B.动态)美。
B
排比
拟人
生机与活力
B
4.【训练要素】第3自然段中,作者不仅写了忙碌的乡亲们,还对路旁放羊的老人的悠然进行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再现了春天的乡村忙碌与悠闲并存的动人画卷,烘托出村庄的自然淳朴之美,更表现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之情。
5.【训练要素】对下面语句运用的描写方法,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的村庄,隐藏在刚冒芽的树木丛中,从远处看,只觉得像一幅淡
淡的水粉画,透出几分朦胧、神秘和素雅。(动态描写) B.放学的孩子顶着书包往家跑,不小心摔个仰八叉,那黄泥汤溅了满屁
股,书本也甩了满地。(动态描写) C.各家屋顶上早已升起了直直的炊烟。熏暖的微风中,一缕缕饭香扑
鼻而来。(动态描写) D.等圆月从山嘴上升起,银色的月光洒满山乡的角角落落,村庄已枕着
夜色和湿润润的雾气,沉浸到恬静、安谧的梦乡里去了。(动静结合)
.
.
.
A
6.下列对短文内容及情感表达的理解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第2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里
“我”的村庄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文笔清新、优美、生动 B.作者通过对田园风光和淳朴民风的描绘,表达了对乡亲们勤劳朴
实品质的赞美 C.春意融融,作者在“我的村庄”收获了美丽的景色,收获了淳朴
的乡情 D.文末作者说“割不断、理还乱的乡村情结”,可见作者对故乡的
思绪是散乱无序的,体现了作者淡淡的乡愁
.
.
.
D
1.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短文是按照落日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从以下
词句可以看出:夕阳挂在鸡鸣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已被山尖豁出了一牙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隐去了。
鸡鸣山不舍地拽住了落日的一角儿
太阳继续垂落,已经挨到了山尖
2.第④自然段作者把落日余晖中的鸡鸣山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鸡鸣山___________的特点。“天成的一番仙境,地就的一幅禅
卷”采用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鸡鸣山美丽、静谧的特
点。
比喻
巍然打坐的脱尘禅者
挺拔沉稳
对偶
3.阅读第⑤自然段中画“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 (1)“纱巾”是指(  )。 A.缠绕鸡鸣山的云雾  B.落日的余晖 
C.鸡鸣山上的清泉  D.天上的彩云 (2)从“纱巾”到“______”再到“___________”的比喻,写出了落日
的变化;“__________”“紫中蕴蓝”“_________”等词语恰当地描
绘了落日的色彩斑斓。这两句话属于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
B
披肩
五彩袈裟
红中透紫
金光四射
动态
不一会儿,这纱巾的颜色红中透紫,紫中蔚蓝。看着看着,禅者的纱巾越来越薄,渐渐地变成了披肩,猛然间金光四射,披肩变成了闪烁的五彩袈裟。
C
4.【训练要素】下列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 的句子属于动态描写 B.作者运用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层次分明地再现了落日颜
色的变化 C.对落日隐去之后的景色描写属于静态描写,给人以宁静、
安详之感
D.“眨眼的工夫”“猛然间”“刹那间”写出了景色的瞬息
万变,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 ”
.
.
.
作者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落日的形态及颜色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你也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的美景,或者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凉爽的秋风一吹,田野好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叶子变黄了,纷纷地落下来,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着。田野里的谷子弯下了腰,好像在说:“我成熟啦!我成熟啦!农民伯伯,快来把我带回家吧。”田野里的水果也成熟了,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珍珠,闪闪发光。树上的苹果红了,像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
1.【提取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描写了繁忙紧张的农忙景象,与翁卷的“乡村四月闲人少,          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同。(3分) 2.【解读信息】第三、四句诗描写了乡村周围的景色,是按照由远
及近的顺序写的,描写远处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描
写近处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2分)
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3.【解读信息】下列对画“____”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明”写出了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亮夺目的样子 C.“出”化静为动,描写了雨后青山叠现的特点 D.动静结合,描写了诗人俯视原野所看到的开阔、明朗之景
.
.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4.【整体感知】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田园诗 B.全诗紧扣初秋农村雨后初晴的特征来写 C.这首诗融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
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
.
.
B
5.【解读信息】下列能够表现题目中“新晴”这一特点的有(   )。
(3分)(多选) A.“原野旷”“无氛垢”写出了雨水冲洗后野外空旷、空气清新
的特点 B.雨后,空气洁净,诗人才能看到“郭门临渡头”的极目远眺之景 C.雨后水涨,晴日辉映,“白水明田外”的光亮之景更加夺目 D.“倾家事南亩”赞美了农民的勤劳,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ABC
6.【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想象“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所描绘的景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1.【提取信息】读材料一,我知道这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标
志,标志中重叠的_____构成了______的形状,中间是蜿蜒而出的一
条______。图案体现了众志成城保护母亲河、保护共同的家园的
愿望。(4分)
保护母亲河行动



2.【解读信息】材料一中的徽标,整个标识由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这是
因为(  )。(2分) A.绿色代表地球上的植物        B.河水是绿色的 C.绿色代表对母亲河的祝福和希望 D.我们的家园是绿色的 3.【提取信息】“保护母亲河行动”不包括(  )。(2分) A.植树造林   B.保持水土  C.防治污染   D.过度放牧
C
D
4.【提取信息】材料三中的少先队员在“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
环保公益活动中是怎样做的?用“____”画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先队员们沿着浏阳河畔的月岛公园,分组分段清理白色垃圾、固体垃圾和废弃物,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为长沙的碧水蓝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5.【解决问题】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你打算做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自由发挥,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