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1 08:33:20

文档简介

六安高中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

间:90分钟

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4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邹衍本齐国人,因不满齐湣王之政而到燕国,成为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又回到齐国,而
从未受到非议。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辄另投明主。如此现象,不一而
足。这说明(

A.“士
”阶层反复无常不堪重用
B.特殊环境提供了良好人才际遇
C.分封制无法维持而被各国废除
D.用人机制促进了官僚政治产生
2.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
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3.唐代州县官吏的选调任用,九品以上须经过中央吏部。此后,随着道一级建制逐步固定,
统领道的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这使中央政权(

A.着力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B.被迫加大对地方的财政拨付
C.加快推进选官用官制度改革
D.进一步面临尾大不掉的压力
4.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
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

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
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
5.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
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这反映出清王朝(

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
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
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
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6.“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但没有一个社会的人在智力、理性、财富、时间、信息收集能力、进行理性决策等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这一论述(

A.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某些理念
B.阐明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空想性
C.预见了精英政治的发展趋势
D.揭示了雅典民主衰落的必然性
7.古罗马人把诚信概念引入法律体系中,并且成为古罗马法的法律原则……6世纪编订的《民
法大全》对诚信内容进行了确认,如各种要物契约(信托、质押等)合意契约(买卖、租
赁等)准契约(共有、监护)等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主要依据
B.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时代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C.诚信原则的伦理属性不符合自然法的精神
D.契约行为主体的失信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
8.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下图来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冲突势力。此
图可用以说明当时英国(

A.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B.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革命力量有强大优势
D.宗教改革蓄势待发
9.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部分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立宪设计的规范性原则:不能做自己利益的裁
判者;以野心对抗野心;控制和利用党争;减少制度挑战良心的机会;限制政治决策的范
围等。这些原则旨在(

A.支持赋予联邦政府广泛的权力
B.运用理性追求理想政治
C.赞同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调和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10.法国大革命期间,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大家个头一般高,人间天堂乐无疆。”罗伯斯庇尔甚至指出,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平等是政府义不容
辞的责任。这反映了(

A.大革命彻底消灭了不平等
B.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革命者对平等的片面理解
D.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得以实现
11.有学者认为,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的妥协,一方面维
护了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议会选举,使容克资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合法化。同
时,联邦制也较大程度上容忍了各邦的分离主义和自决权。该学者意在说明1871年德国
确立的政治体制(

A.与英国政治体制有根本区别
B.掩盖了众多的矛盾和隐患
C.是依据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
D.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残余
1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以“中国虽与英夷息兵通商,为和好究不足恃”为由,建议清政府“必须自为防备,方无后患,庶有事可资辅助”,并要求互派公使;同时建议清政府
“派官赴伊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万一将来英夷再有滋事,不难制胜”,均被清政
府一口回绝。这表明(

1
A.清廷对外依然昏聩懵懂
B.英法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法国企图干预中国内政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3.江苏巡抚李鸿章对苏州阊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牌坊为担任乡官者所捐建,建牌坊
乃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这使他深受刺激。李鸿章主政期间,苏州等地终于成
功减赋。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确实推行了《天朝田亩制度》
B.推行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对清末地方治理起到助推作用
D.重视摧毁过时的地方经济制度
14.《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到:“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
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
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甲午战争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
15.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各戏剧团体演出的话剧节目有:批评清廷统治的《官场现形记》、《江西教案》等;歌颂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借外喻中的《黑奴吁天录》等;反映
现实的《黑籍冤魂》等。这表明当时的话剧演出(

A.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的意义
B.受到政府极严格的文化管控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干涉
D.以演员的想象力为创作依据
16.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
“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
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该《备忘录》意在(

A.以承认为条件谋求列强最大权益
B.敦促中国门户开放获取国际承认
C.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
D.协调各国利益冲突维护清朝统治
17.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
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8.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举行第一届运动会,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
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举行这届运动会旨在(

A.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B.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传达健康的体育精神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1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
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41年5月1日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
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变化(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标志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反映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
D.说明党对工作重心的调整
20.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与其他小资产阶
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与政权构成的最基本部分”该观点(

A.认可多个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C.注意吸收不同群体参与国民革命
D.合理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当时任务
21.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
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
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2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人大会议代表的高度赞扬,旅大市代表刘立
富说,他从小就当小贩学徒,卖过豆腐,十四岁就在码头上背豆饼,“挨皮鞭,挨木棒是家常便饭。可是现在,我们这些被瞧不起的人当了工厂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公了!”这则
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A.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B.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首要任务
C.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D.新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23.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与英国首相艾登、法国外长皮杜尔、英
国议员威尔逊等进行了会晤。这表明新中国(

A.外交实现重大突破
B.实行结伴而不结盟外交政策
C.扭转外交被动局面
D.积极探索中西方接触的渠道
2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一带一路”阶段的外交活动特点
是(

A.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B.重点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D.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积极推动者
2
二、材料阅读(共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建国,不久以后中美两国就有了商业交往鸦片
战争前,中国人译称美国为“咩哩千”(中国人在书写外国国名时往往加上“口”旁,以示蔑视)。初来中国的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与当时英国人的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形
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对中国的法令、习惯一般都能遵守,清朝官员也认为美国人在各国人中态度“最为恭顺”。林则徐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基本情况的中国人《四洲志》中记载:1292年,大吕宋(菲律宾)之戈揽麻士(即哥伦布)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并对美国人
民在建国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赞叹不已。
——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材料二
1830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访问,亲身体验美国
了的社会制度、人权、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托克维尔眼里:美国人是第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实现了“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民主共和制;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其中,白人高高在
上,印第安人和黑人被视为劣等种族,处境恶劣;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同时也是一
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好动的激情、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在美国却有利于社会繁荣,而社会繁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托克维尔的美国观为
人们观察美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材料三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
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美国观。(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公民应如何具备“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4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
八项原则》,推动中国的对外援助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该原则指引下,中国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的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是这一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援建项目,是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决策和指导下倾全国之力的世纪工程,更是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践行援外八项原则最生动的典范。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间,中国的对外援助在重新确立南南合作基本性质,并
且继承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改革”的时代主题,一方面破除计划体制的长期严重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推进自身体制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把服务外交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紧密结合,促
进对外援助与双向贸易、双向投资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模式增加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非活动的国际、国内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
助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7.(12分)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
图1
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定远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遭受重创后为免资敌主动自爆。
文物二
图2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
1号坑道,在断水断
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任选其中一件文物,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六安高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教改
待发,排除D
宪会议的部分代表提出立宪设计的规范性原
种理性的表现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的是为了追求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基
主的理想政治模式,故选B项
美国1787年宪法不仅仅追求联邦政府拥有广泛的权力,还注意防止联邦政府滥用权力,所
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
际,王权衰微
争霸,各国为增强实
概全,没能完整表达其目的,排除
C只体现了如何防止联邦政府专权,但没有体
力招揽人才,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才不限于效忠本国,而求自己被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目的,排除C项
之间的矛盾协调只是美国理想政治
内容
并不等于反复无
况变来变去
是全部的
除D项。
A项;分封制是
代分封诸侯的制度
的时调、几信间时期受到重,
材料强调人才
材料“大家个头一般高”“实
命者对平
各国间辗转寻求自
君,与官僚政治(具有机能
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
等的认识不全
为大家一般
济上平等就实
都平等,这是对平等的片
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无关,且材料也没有明确的用人机制,排除D项
等故政
故选C项:“彻底消灭”的
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实现公民经济上的实质
答案
解析】据材
根据律令治民”致力于化夷为
知,秦国蜀守李冰和西汉
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能说明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

郡太守文翁,分别通过国家律令、兴学校加
蜀地区的治理和教化,二者都得到巴蜀
材料
平等的主张,还没有真正实现,排除D项
众的
知,这些措施推动了巴蜀民众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
施体现
案】C【解析】1871年德意志在
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并建立了德
的是对巴蜀地区的
无法体现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
君主立宪制,德国封建势力强大,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现
议会制之
期李冰、文翁治
政策的转变,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
妥协,符
寸的
种制度创新,故选C项;材料认为“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
未涉及巴蜀
济问题,不能得出稳定
济秩序的结论,排除D项
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
阐述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没有将德国与英国进

解析】材料中“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仁
比较,排除A项;该学者的观点“1871年颁
德意
宪法》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
了,破坏了中央集
选D项;唐朝三省六
政效率,材料中没
央效率的
勺妥协
强调德国体制的创新,并非对德国制度中的妥协进行批
材料主旨不符


度使等任用官员是对
任用的破坏,加大财政拨付太片
除B项;材料认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1871年颁布的《德意
宪法》实现了君
排除B项;这种用人制度的变化并不符合唐朝官制,谈不上改革,排除C
和议会制的妥协”,没有体现德国的
对外扩张的崇拜
现军国主义,排除
4.【答案
解析】据材料
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
按照
知北方主张按区域分配名额,南方主张全国统一录取,结合所学知
解析】法国人的建议十分
清政府予以全部拒绝,说明其仍自以为是
文化发展,故选
宋代科举选才依旧按照考
取,这是满目自信昏聩懵懂的表现,故选A项
提建议,并不等同
成绩,标准没有变化,排除A项;科举制体现中央集权的
除C项;科举制把选拔
存在尖锐的
排除B
法国人

是对中国内政的干预,排除C
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排除D项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仍沉浸在“天朝上国
我陶醉
5.【答案
解析】据材料“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可知,康熙已经
并未受到近代外交观念的
除D项
西方强大的对手就要来临,故选B项:材料只是预言警示,看不出实际动作如何,排除A项
答案】C【解析】李
牌坊捐建
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后深受刺激,并
时采取的是被动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
政时促使苏州等地成功减负,说明太平天国的惠民政策促使清末地方治理中也有了相应举
发明珍妮纺纱机,而康熙在位
除D项
故选C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题
没法看出是否推
6.【答案
解杪
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
的直接民主方式,这
然实现

天国推行的政策是相对落后的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
平天
在政治上的平等
以保证投票人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
利于科学民
想要推行的依然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制度,题干并没有体现重视摧毁过时的经济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材料论述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
除D项
文主义,排除A项:西方民主政治重视实践,并非空想,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大众

解析】甲午战败标
务运动
先进
人并未沉
‖除C项
将学习领域扩大到政治制度层面
对民族救亡道路的深化,故选

算该支在部原2则挂规(相合,故5项:接信态人法体素中且成为
习的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
非“社会各阶层”,排除
维新派的主张遭到顽固势力的反
对,且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其社会基础薄弱,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项:以“天
才料强调诚信成为法律原则,并
除A项

清王朝被日本打败,使得民族
到践踏,排除D项
取则讨纱:法天与是罗法发某的时即段的体规付排除国
信成为罗马法律
析】辛亥革命时期,戏剧团演出的
统治、歌颂革命、借外喻
诚信内容进
反映现实等题材,这些含有政治意味的戏剧能够顺利演岀其实就是革命领导人借其进行輿论政
行了确认,如各种要物契约(信托、质押等)合意
买卖、租

治宣传,故选
辛亥革命时期能演出多种讽喻现实的作品说明并未受到政府严
化管
通过对诚信内容的确认使诚信成为法律原
的精神,排除C项
控,排除B项
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
涉,排除C项
答案
解析】材料
见了当时英国多个势力之间的冲突,涉及宗教纷争、政治制度
主要是讽喻现实,并非是以想象力为依据,排除D
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说明当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故选B项;据所学启蒙运动的知识可知
解析】据材料“促使政府做
说明其真正维护各
共同权利及利益之

法国并非英国,排除A项;材料仅呈现了“革命
命的主动力”的冲突
充分保证”可知日本此举目的是以承认临时政府为条件要挟政府妥协,承认列强在中国的权利
力量对
除C项;据材料“英国国教
等信息可知,当
完成
故选A
开放是美国提
除B项;日本此举目的是以承认临时政府为条件要挟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