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桦南县培黎学校2012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0课(岳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桦南县培黎学校2012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第20课(岳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7 18: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一、背景:
1、中外联系加强:
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冲击,中西文化联系也相应的扩大。
2、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中国人怀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冲破“贵华夏,轻夷狄”的思想,用新 的眼光来审视全世界。
中国传统(东)夷、(西)狄、(北)戎、(南)蛮,后指西方人,在《天津条约》中“夷”被“洋”所代替。
二、表现: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面对观察认识外部世界;
正视中国的落后,学习西方的
先进军事科学技术。
(1)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设立译馆,组织人翻译传教士的报刊澳门、广东的报刊。
命人翻译瑞士人的《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地位: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和《海国图志》
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编写《海国图志》
(1)编写
(2)影响
总结鸦片战争中的经验教训,探寻御侮图强,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制造技术和治军练兵方法,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方法是“师夷长技”。
3、新著述不断出现:
徐继yu 《瀛环志略》
姚莹 《康輶纪行》
梁廷枏 《海国图志》
三、意义: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
以“开眼看世界”为思潮
以抵御外侮、谋求国家和民族独立自强为主流
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一、含义:
体:主体、本质;
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二、体用之争
1、西学的传播扩大
(1)传播基地:各个通商口岸
(2)传播方式:设立企业、翻译书籍、报刊杂志,新式学堂,传教士的文化活动、政府官员出洋考察。
(3)主要内容:军事技术、工业制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哲学等。
2、中外文化的碰撞
(1)冲击儒学核心文化
(2)是否兼采西方文化以为用之
(一)背景
(二)表现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洋务派 顽固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坚守“夷夏”精神,原封不动保持文化格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
“力师西法”求强求富 “异端邪说”“败坏人心”
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1)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
A、思想立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B、主要活动:斥责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
C、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2)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A、原因:中法战争暴露洋务弊端,发觉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
B、思想主张: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
C、影响: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
(三)意义:
1、争论的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方面
2、作用:冲击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逐渐形成“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
一、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思想发展的根本动力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三、维新派和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的论战
1、论战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历史作用: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小节:
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器物
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1、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其中“新”的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除弊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的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的知识分子 b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A、ac B、abcd C、abc D、bd
D
B
3、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析( )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4、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
D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6、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教义
D、依靠儒学思想,托古改制
C
B
7、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 )
A、鼓励开矿设厂
B、改革教育制度
C、改革政治制度
D、抵制农民起义
8、“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著作中(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西学东渐记》 D、《资政新篇》
C
A
9、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10、晚清奏折说“今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只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空会匪闻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B
C
康有为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将政治学说和儒学经史结合(特点),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对于借用儒学进行维新的评价:表明了维新派强烈要求改革中国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政治上的不成熟。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梁启超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
认为变法之本,在变科举。
谭嗣同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冲击纲常礼教,提倡自由、平等。批判专制、宗法等级,提倡男女平等。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严复的维新活动和主张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鲜明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用进化论说明中国变法与否的结果。
国家存亡取决于三个条件:
血气体力之强,
聪明智慧之强,
德行仁义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