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桦南县培黎学校2012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第7课(岳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桦南县培黎学校2012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第7课(岳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7 18: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
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
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古埃及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苏美尔)
古印度文(梵文)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仓颉
文字的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金文(籀文)
甲骨文
与纺织有关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金文、铭文
钟鼎文、籀文
西周毛公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金文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成熟的
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小篆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笔画粗细均等、讲究均匀对称、能给人以整齐美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
的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6、东汉:许慎总结“六书”造字规律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条件:49页
(二)特点:49页
(三)发展历程:
1、秦汉:小篆、汉隶具美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秦绎山刻石(小篆)
东汉《曹全碑》(隶书)
结字讲究、雄健、体势挺秀
给人以疏阔大度之感的独特
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条件:49页
(二)特点:49页
(三)发展历程:
1、秦汉:小篆、汉隶具美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代表:东晋王羲之 “书圣”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兰亭序》
兰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 《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条件:49页
(二)特点:49页
(三)发展历程:
1、秦汉:小篆、汉隶具美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达到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代表:草书—张旭、怀素(“颠张狂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颜筋柳骨”)
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
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张旭 《肚痛帖 》
 怀 素《千金帖》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零陵(今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为僧,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秃笔成冢,经禅之馀,从事艺文,喜好草书。好饮酒,酒酣与发,於寺壁裹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史称“草圣”。
怀素食鱼帖
欧阳询《化度寺碑》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据史书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羲之、献之)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贯通,独创一派书风,其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史称“欧体”。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欧阳询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颜体”肥硕丰润、
刚健雄强、显出
雍容大度的气派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流畅洒脱。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眉山市。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仅存的一幅行草作品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米芾
用笔丰肥豪健,宽绰疏朗,字态奇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官二帖》
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笔画瘦细而有弹性、
字形一般呈长形、
张弛有度、有秀美雅
致、舒畅洒脱的感觉,
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祝枝山
祝允明草书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
法度有余、文雅严谨
4、宋代: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代表:苏、黄、米、蔡四大家、
赵佶(瘦金体)
5、明代:强调个性化创造
代表:祝枝山、文徵明
6、清代:“馆阁体”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崇尚变革
馆阁体
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体方正、线条光洁的官场书体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秦安台丞封泥
秦御府丞封泥
秦少府封泥
秦西共丞封泥
秦郎中令丞封泥
秦郡佐邸封泥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文彭(1498—1573)文徵明长子,明篆刻家、书画家。他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
文彭之印
文彭篆刻作品:长生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3、清代:各派纷起、风格多样
代表:西泠八家……
邓石如
淫读古文 
日闻异言
疁城一日长
灵石山长
吴昌硕
千寻竹斋



天涯亭过客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悔乌堂
福州 寿山田黄石
浙江 青田石
昌化 鸡血石
内蒙 巴林石
中国篆刻四大名石
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
中国人写字用毛笔;
汉字是象形字;
跟绘画有联系;
中国有宣纸……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包世臣、
康有为
精润美媚,
抱残守缺
“馆阁体”
世运转衰
清代
强调个性化
祝枝山、文徵明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明代
有意无法
宋四家、赵佶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代
注重规范法度
颜真卿、柳公权
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
盛世气象
隋唐
虚玄灵动
王羲之
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
魏晋南
北朝
艺术特色
书法名家
时代风貌
朝代
汉字的演变

铸、写
铸、写
铸、 写、 刻

刻、画




小篆
大篆


帛书
书简


甲骨文
陶器
符号




隶书
行书
草书

先秦

夏商
新石器
时代

间 
甲骨文
1.用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种形状的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