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必刷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必刷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11 10:1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01420011341100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B. C. D.
2.某雄性个体的细胞中基因组成是Aa,那么它的精子中基因的组成是(  )
A.A或a B.Aa C.AA D.A或Aa
3.在农作物培育过程中,往往要采用异花传粉的方式得到新品种,某研究员把红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上,则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基因组成和颜色是(  )
A.Ww 红色 B.WW 红色 C.ww 黄色 D.Ww 黄色
4.科学家发现人与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更大。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比较 B.推测 C.联想 D.想象
5.位于大西洋周围的小岛上经常刮大风,生长在那里的菊科植物高仅仅1米左右,其余植物都很矮小或贴地蔓生,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  )
A.植物发生突变的结果
B.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
C.人工栽培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6.具有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是( )
①蝗虫 ②鲫鱼 ③蜜蜂 ④青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 )
A.受精卵 B.卵细胞 C.白细胞 D.神经细胞
8.我国的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的( )
A.后代易得遗传病 B.后代都会得遗传病
C.后代成活率很低 D.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
9.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不孕症,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问世。“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有性生殖
C.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D.都属于无性生殖
10.受精的鸡卵结构中,将来可孵化成雏鸡的部分是(  )
A.卵黄
B.卵白
C.系带
D.胚盘
11.下列预防遗传病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禁止近亲结婚 B.进行婚前检查 C.开展遗传咨询 D.加强孕妇营养
1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与环境无关
B.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女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更大
C.因为堂兄妹或表兄妹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所以我国禁止近亲结婚
D.一个长期在非洲工作的黄种人皮肤变得黝黑,他会把这种变黑的肤色遗传给他的后代
1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_______进化来的。(? )
A.原始藻类
B.古代苔藓植物
C.古代蕨类植物
D.原始生命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世界上菊属大部分种类,都原产自中国。多年生野生菊是现代菊花的祖先,有人利用野生菊做了如下实验:将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发现子一代野生菊全为白色,该性状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野生菊是隐性性状
B.黄色野生菊是显性性状
C.子一代白色野生菊的基因组成是Aa
D.亲代黄色野生菊的基因Aa
15.生物的性状就是(  )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B.生物的生理特性
C.生物先天的行为方式 D.以上三项都正确
16.“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现存的生物都属于高等生物 B.现存的生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C.现存的生物还将继续进化 D.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都被淘汰了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人的性别决定图解(甲、乙为正常婚配的夫妇),发现后回答有关问题:
(1)图解中甲为 ,乙为 。(填身份)
(2)填写出图解A、B、C、F、G的性染色体组成:A: ;B: ;C: ;F: ;G: 。
(3)D、E分别是指 和 。(填名称)
(4)后代a、b的性别分别为 和 ,且比例为 。
1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着一种桦尺蠖,19世纪中期,由于树干上长满地衣,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并将树干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成了常见种,浅色桦尺蠖成了少数。如图表示这两个时期两种桦尺蠖所占的比例,据此回答:
(1)图中深色的柱形表示________色桦尺蠖的比例变化情况。
(2)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_________类型。
(3)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桦尺蠖的体色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4)按照达尔文的观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
(5)假设控制浅色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深色的基因用a表示,如果两只基因组成均为Aa的桦尺蠖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种。
三、实验探究题
1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1201420011341100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
种子的主要部分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而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胚可以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属于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图B是根长出幼苗、图B是嫁接、图C是植物的茎长出新植物,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B、C、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2.某雄性个体的细胞中基因组成是Aa,那么它的精子中基因的组成是(  )
A.A或a B.Aa C.AA D.A或Aa
【答案】A
【解析】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某雄性个体的细胞中基因组成是Aa,那么它的精子中基因的组成是A或a,A正确。
3.在农作物培育过程中,往往要采用异花传粉的方式得到新品种,某研究员把红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上,则当年得到的辣椒果皮的基因组成和颜色是(  )
A.Ww 红色 B.WW 红色 C.ww 黄色 D.Ww 黄色
【答案】C
【分析】
辣椒的果实是由雌蕊的子房发育成的,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如图:即只有胚珠的卵细胞和极核接受了精子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发生改变的是植物产生的种子,而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皮其基因组成并没有改变。
【详解】
植物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种子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来的,种子内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将红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的花粉人工传粉到黄色果皮(基因组成为ww)辣椒柱头上,所结果实的果皮基因组成仍然是ww,果皮的颜色也仍然是黄色。
【点睛】
解答此题时,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黄色辣椒的果实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4.科学家发现人与黑猩猩的细胞色素c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更大。科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比较 B.推测 C.联想 D.想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比较法,将人与黑猩猩、马、果蝇和向日葵的细胞色素C的成分进行比较,差异越小的说明亲缘关系越近。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位于大西洋周围的小岛上经常刮大风,生长在那里的菊科植物高仅仅1米左右,其余植物都很矮小或贴地蔓生,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这是(  )
A.植物发生突变的结果
B.一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
C.人工栽培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经常刮大风的小岛上,植物长的太高容易被海风刮断,因而不能生存下来,长得矮小的植物则容易存活下来,并将其特征遗传下来,因此,海岛上植物矮小是经过环境的选择的结果。故先D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具有变态发育的一组动物是( )
①蝗虫 ②鲫鱼 ③蜜蜂 ④青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蝗虫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属于不完全变态;②鲫鱼是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一生中没有变态发育现象;③蜜蜂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属于完全变态;④青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属于变态发育;可见①③④动物属于变态发育。
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7.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 )
A.受精卵 B.卵细胞 C.白细胞 D.神经细胞
【答案】B
【解析】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因此体细胞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成对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不成对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成单不成对,受精卵、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成对。
8.我国的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因为近亲结婚的( )
A.后代易得遗传病 B.后代都会得遗传病
C.后代成活率很低 D.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
【答案】D
【分析】
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详解】
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机率大。如:如果父母基因组成都为Bb,所生孩子的基因组成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为BB、Bb和bb,其中bb占的比例为25%,如果b代表的是致病基因,那么隐性遗传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因此后代得遗传病的机率增加。故选D。
【点睛】
本题要求掌握近亲结婚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机率大。
9.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不孕症,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为了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问世。“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A.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有性生殖
C.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D.都属于无性生殖
【答案】A
【分析】
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
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试管婴儿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是有性生殖;而动物的克隆是用动物的体细胞,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产生后代的方式。可见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属于无性生殖。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克隆技术的应用及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和应用。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克隆、试管婴儿等相关知识并能据此正确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10.受精的鸡卵结构中,将来可孵化成雏鸡的部分是(  )
A.卵黄
B.卵白
C.系带
D.胚盘
【答案】D
【解析】
鸟卵的结构包括:胚盘,卵壳,系带,卵黄膜,卵黄,气室,卵白,卵壳膜。卵壳起保护作用;内层卵壳膜和外层卵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既有保护卵细胞又有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卵黄系带起到固定卵黄的作用;卵黄膜是紧包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故选D。
11.下列预防遗传病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禁止近亲结婚 B.进行婚前检查 C.开展遗传咨询 D.加强孕妇营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优生优育的措施有:进行产前诊断、提倡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适龄生育、孕妇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等,故D符合题意。
考点:预防遗传病的措施。
点评:此题是基础题,较易,熟记预防遗传病的措施,进行解题。
1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与环境无关
B.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女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更大
C.因为堂兄妹或表兄妹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所以我国禁止近亲结婚
D.一个长期在非洲工作的黄种人皮肤变得黝黑,他会把这种变黑的肤色遗传给他的后代
【答案】C
【解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也受到环境的影响,A错误;
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女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是50%,不是可能性更,B错误;
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因此堂兄妹或表兄妹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所以我国禁止近亲结婚,C正确;;一个长期在非洲工作的黄种人皮肤变得黝黑,他的肤色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并未改变遗传物质,因此不会遗传给子代,D错误。
1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_______进化来的。(? )
A.原始藻类
B.古代苔藓植物
C.古代蕨类植物
D.原始生命
【答案】C
【分析】
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详解】
如图生命树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可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古代蕨类植物进化来的,C正确。
【点睛】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熟记植物的进化历程是解题的关键。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世界上菊属大部分种类,都原产自中国。多年生野生菊是现代菊花的祖先,有人利用野生菊做了如下实验:将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发现子一代野生菊全为白色,该性状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野生菊是隐性性状
B.黄色野生菊是显性性状
C.子一代白色野生菊的基因组成是Aa
D.亲代黄色野生菊的基因Aa
【答案】C
【解析】
将白色野生菊和黄色野生菊杂交,发现子一代野生菊全为白色,表明白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A、B错误;
“该性状由一对基因A、a控制”,则白色是基因型是AA或Aa,黄色的基因型是aa。黄色(aa)野生菊遗传给后代白色野生菊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子一代白色野生菊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
C正确,D错误。
点睛: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此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在子代出现的性状的是显性性状。
15.生物的性状就是(  )
A.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B.生物的生理特性
C.生物先天的行为方式 D.以上三项都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的总称。
【详解】
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总之,生物的性状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物的行为方式。
【点睛】
记忆并理解生物性状的概念。
16.“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现存的生物都属于高等生物 B.现存的生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C.现存的生物还将继续进化 D.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都被淘汰了
【答案】A
【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高等到低等;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详解】
A.现存的生物既有高等生物,又有低等生物,故A错误。
B.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故B正确。
C.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将促使生物继续进化,故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人的性别决定图解(甲、乙为正常婚配的夫妇),发现后回答有关问题:
(1)图解中甲为 ,乙为 。(填身份)
(2)填写出图解A、B、C、F、G的性染色体组成:A: ;B: ;C: ;F: ;G: 。
(3)D、E分别是指 和 。(填名称)
(4)后代a、b的性别分别为 和 ,且比例为 。
【答案】(1)父亲 母亲 (2)XY XX X XX XY
(3)精子 卵细胞 (4)女性 男性 1:1
【解析】
试题分析:(1)甲能产生两种生殖细胞X和Y,而乙只能产生一种生殖细胞C,因此甲和乙的性别分别是男性和女性;
(2)人的性别决定图解: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A、B、C、G的性染色体组成:A、XY;B、XX;C、X;G、XY;(2)D、E分别是指精子、卵细胞;
(3)后代a、b的性别分别为女性、男性,且比例为1:1。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1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着一种桦尺蠖,19世纪中期,由于树干上长满地衣,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并将树干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成了常见种,浅色桦尺蠖成了少数。如图表示这两个时期两种桦尺蠖所占的比例,据此回答:
(1)图中深色的柱形表示________色桦尺蠖的比例变化情况。
(2)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_________类型。
(3)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不同桦尺蠖的体色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4)按照达尔文的观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
(5)假设控制浅色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深色的基因用a表示,如果两只基因组成均为Aa的桦尺蠖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种。
【答案】浅 变异 基因 自然选择 AA Aa aa三种
【解析】
试题分析:
(1)华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l9世纪中期,由于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浅色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 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 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图中深色的柱形表示浅色桦尺蠖的比例减少变化情况。
(2)生物体的 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因 此,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桦尺蠖的体色是由基因控制的。
(4)19 世纪中期,该地区原植物的树干多呈浅色,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黑色桦尺蠖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20 世纪中期,煤烟将树干熏成了黑色。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吃掉,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桦尺蠖的两种 体色比例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 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 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假设控制浅色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深色的基因用a表示,如果两只基因组成均为Aa的桦尺蠖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可能的基 因组成有3种。即AA、Aa、aa.如图所示:。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
三、实验探究题
19.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
第二组
海拔3000米
c组海拔500米
海拔3000米
d组海拔3000米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_____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_____。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答案】海拔高度(变量) b组 c组 平均值 D
【分析】
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设计的实验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某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对照组一般是条件正常的,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
【详解】
(1)对照实验是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这一变量引起的。
(2)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a组和b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c组和d组形成的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c组,对照组是d组。
(3)为了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4)通过对比表格可知: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所以在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