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0 16: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短文两篇》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疏通文言语句,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古代仁人志士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3、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t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名》。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深深打动。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写作背景
课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曾因触怒权贵避被贬至安徽和州。按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二居,岂料刘禹锡不怒反喜,还特撰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又将刘禹锡调到城北河边居住,屋子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再度将他调到城中意见陋室,刘禹锡仍然安心住下,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文体链接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德馨( xīn ) 苔痕 (hén ) 鸿儒 (hóng rú )
案牍( dú ) 西蜀(shǔ ) 铭(míng )
2.听课文录音,画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往来: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名:
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灵验)
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劳累)
古今异义字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2))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 今义:鸿雁
梳理文章结构
思考:这篇短文可分成几个层次?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并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交往之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日常生活: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5.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6.作者把“陋室”比作哪些古贤名室?文中哪一句话,进一步表明了“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7.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 志
陋室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拓展延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乙】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2.两文都是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六、当堂检测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往来无白丁( )
(3)斯是陋室( ) (4)无案牍之劳形( )
2、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3、对《陋室铭》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陋室。
B.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因为陋室里有香味。
C.文中引圣人之言作结,暗示自己就是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深化了主题。
D.文章中作者主要从环境、人物、室中事三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4、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案:
1、(1)出名、著名 (2)没有学问的人 (3)这 (4)使……劳累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B(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4、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
如“杨柳,松树,白杨。菊花,梅花等。”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喻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喻徳

居室环境 安贫乐道

具体描述 交往人物 乐在其中 高洁傲岸
日常生活
诸葛庐
总结全文 子云亭 何陋之有
教后札记:
组长审批签名: 盖章:
第二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赞美荷花的诗,请大家回忆一下。(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敦颐。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体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二)检查预习
1.给生字注音。
蕃( fán)颐( yí ) 濯( zhuó ) 淤( yū )涟( lián )蔓(màn) 亵(xiè ) 噫(yī )鲜( xiǎn )有闻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解释
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香远益清(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
(2)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的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 )
鲜:
陶后鲜有闻(少)
屡见不鲜(新奇)
而:
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就)
远:
香远益清(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梳理文章,回答问题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找出文章的看清线索。
2、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我对莲花的热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行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本文的感情线索。 莲—— 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找处描写莲的美好形象的语句。
美好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句话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莲的?
描写角度 :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3、从描写莲花优美形象的语句中,你们可以联想到君子的哪些品德?
莲——联想——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君子的品德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格。写物是为了写人。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物 志
莲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他们?
菊:迎霜斗寒,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作者对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何种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 :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也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三个方面对荷花进行了描写,赞扬了荷花的高洁.正直.庄重。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五、拓展延伸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粉笔——?
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甚: 净: 蕃: 独: 自: 予: 濯:
益: 亵: 谓:
鲜: 宜: 清涟: 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表现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
2、写出君子不同流合污而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3、写出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的句子:
4、写出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
结尾这一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恶浊世风的鄙弃。
6、本文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为什么要提到菊花和牡丹?

四、课文选自《 》,作者( ),( )著名( )家,字( ),世称( )先生。
五、本文以( )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 )( )的人生态度,同时,委婉批判了当时( )( )的恶浊世风
七、作业:
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
要求:通过对某物的外形或品质的描述,表达你对某物的赞扬或厌恶之情。
2、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物 志

生活环境 洁身自好
莲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写法:托物言志
教后札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