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7 20: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条主线:
政治文明的建设
统一大业的推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前提: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政治建设
表现:三大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意义)
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一届全国政协
(时,地,内容,性质)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时,地,内容,意义)
1.筹备:
2.标志:
3.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一届全国人大(时,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特点,意义)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针)
1949.10.1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2.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结合教材思考:
为什么数十万群众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独立主权;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 ;新纪元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核心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核心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三、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四、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性质
享受民主广泛程度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确立和发展:
1954年后政协性质与职能: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盟 民进 民建 农工 民革 九三学社 工商联 台盟
3.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施的原因: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3.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实施的原因: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
5.意义:实现------保证-----促进-----
课堂小结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下列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