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农业的起源
炭化了的粟
(半坡遗址出土)
炭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在传说的“圣王”中有显赫的地位。
传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说明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 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
《齐民要术》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公元前27年-476年 罗马时代
《克洛米拉农书》 4-5倍
13世纪 英国《亨利农书》 3倍
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条件;
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
土地制度、赋役制度;
水利建设;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人口的迁移与素质……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一: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
“铁犁牛耕”
“锄耕”(耜耕)
犁的每一种形制的发展过程,都带来生产力的突破、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胡泽学《中国犁文化》
古代中国的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犁是农耕活动中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农业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
—曹幸穗:《中国犁文化·序》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
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
优势也许就是铁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耒(lei)耜(si)(石、骨、木)
石犁
青铜犁
铁犁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变化:磨制——冶炼
二牛抬扛(耦犁)
一牛挽犁
⑵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牛)
二牛三人
耒耜耕作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牛耕开始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⑶构造的变化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
直辕犁
曲辕犁
唐代
汉代
春秋战国
商周时期
原始阶段
发展阶段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镂车
知识归纳: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具的变化
耕作技术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曲辕犁
“刀耕火种”
“锄耕”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农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
黄梅戏《天仙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
古代社会的牛耕
现代社会的牛耕
上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考:
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散性: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封闭性:自给自足,少商品交流 脆弱性:天灾人祸容易破坏生产 落后性:难扩大生产、提高技术
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奴隶主贵族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二:土地制度
2、 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
春秋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制
加速井田制瓦解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 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 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奴隶主贵族
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
所有制
井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一、古代中国农业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破坏。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存在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二:土地制度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
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
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为统治者想想办法,该如何解决呢?
那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做的呢?
一、影响农业之因素之二:水利建设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三:水利建设
(1)著名人物
大禹
李冰
王景
一、影响农业之因素之二:水利建设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三:水利建设
(2)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井渠法(坎儿井)——特色水利工程
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经过山麓渗漏和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减少蒸发。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戽(hu)斗
翻车
筒车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
(3)灌溉工具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三:水利建设
高转筒车
水转筒车
风力水车
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座筒车,江西南康市龙岭镇下棚、邱边等几个村的上千亩农田就能四季免费灌溉。
中国古代水利灌溉工具的现代应用:
1、著名人物:
大禹、李冰、王景
2、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2)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汉代)
(3)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汉代)
3、灌溉工具:
翻车、立井水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4、农学水利著作:
《河渠书》《沟洫志》等
治水举要
知识归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盈。机援声
札札,牛驴走纭。女汲涧中水,男
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
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
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时间:春秋时期。
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②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③主要内容:以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 ④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井田受之於公,毋得鬻卖。秦商鞅开阡陌,废井田,遂得卖买。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秦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井田制下集体“耕”作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诸侯臣下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汉曲柄锄
汉犁
汉耧车
耕地农具
中耕农具
播种农具
收割农具
这些传统农具中,哪一件能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象征?
生产工具:
春秋:[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
西汉:编户齐民(行政 & 赋税制度)
人头税(重)
土地税(轻),还要服兵、徭役
唐朝:租庸调制(纳绢代役)——两税法(财产为准)
明朝:一条鞭法(白银)
人头税(还收)
清朝: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