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
一、 教材分析:
本课先介绍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回归和制度。再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地形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特征。最后从国际经济贸易,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旅游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征。针对本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1)使学生掌握香港和澳门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2)记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
3)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的发展;澳门产业的变化;祖国大陆在港澳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要求:通过全面比较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
力。
3思想教育:讲述港澳两地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的历史,阐述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实
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发展。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思路:运用电教手段,讲述、综合提问;引导自学,归纳补充,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七子之歌》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和区徽”,判断这是哪2个省级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
【引入新课】香港特别行政区,经历了100年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国母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
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首先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二)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1、香港
(1)【图片】:“昔日香港”。 【 材料】:“香港名称的由来”。
【回顾】:“香港被英国殖民的历史”
(2)【介绍】:“中英谈判”-----时间、人物、内容
(3)【提问】:什么是一国两制?为什么要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学生讨论回答】:略
2、澳门
(1)【图片】:“昔日澳门”。 【 材料】:“澳门名称的由来”。
(2)【回顾】:“澳门的历史”
3、表格归纳(学生抢答):
全称
简称
原先占领国
回归时间
实行制度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英国
1997.7.1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葡萄牙
1999.12.20
一国两制、澳人治澳
(三)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特点
阅读教材P82---P86,查阅地图册P27。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
纬度
与珠江的关系
相邻经济特区
领土组成
面积KM2
人口万
人口密度人/ KM2
地形
气候
经济特点(部门)
香港
1140
13/E
220
2/N
珠江口东岸
深圳
香港岛 、
九龙 、
新界、
大屿山
1104
688.3
6235
多低山
丘陵、
平原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国际自由贸易港航空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
澳门
1130
35/E
220
1/N
珠江口西岸
珠海
澳门
半岛、
凼仔岛 、
路环岛
27.5
45.7
16618
平原
丘陵
旅游业、博彩业
【问题】:香港和澳门是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主要方式:“上天”-----建造高楼大厦;“下海”----填海造陆
(四)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关系
1、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内地向港澳输出:厂房、能源、廉价劳动力、日常生活消费品、工业产品等。
港澳向内地输出: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港口设施等。
新的合作模式:“前店后厂”(香港服务业+广东制造业)
店—港澳地区(有海外贸易窗口的优势)
厂—珠江三角洲(有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今年是香港回归22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港澳经济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伟大祖国给港澳发展起到的作用,体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
港澳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港澳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活动与探究】????????????????
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于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一个以“香港旅游节”为题目的主题班会,过一回导游瘾,介绍香港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
八、教学板书:
(一)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一国两制”
(二)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特点
(三)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九、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在课堂设计中,充分挖掘了相关的历史题材。学生对历史的屈辱,对朝廷的腐败,对列强的剥夺,对国家的强盛的关系有了一个看法。通过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强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祖国统一的自豪感。
后面详细的和学生探讨港澳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环境,使得学生对两地的经济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学生自身所在的地区的位置和环境来对比两地区别,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希望之情。
在讲解港澳的自然环境时,能够利用地图、表格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很具有直观性、对比性。对学生掌握港澳的位置、领土组成更有帮助。在课程的结尾,用香港回归22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伟大祖国给香港发展起到的作用,体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并把此一设想引申到台湾,引起学生共鸣。
2、不足之处:?
应该突出地理课的显性教育,注意地理课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本节课进程速度稍显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应该注意主次分明,如果以香港为主,澳门为辅之教学为之更好。
应突出校本教育,在环境方面本地区和香港有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香港的学习,给我们本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在这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应该更好。?
附:补充材料
1、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
2、中英谈判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并且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1983年7月12及13日,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
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3、“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解决不同制度下国家统一问题的途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长时期内并存仍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实现和平统一,必须从祖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的实际出发,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接受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充分照顾到祖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把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照顾台湾、港、澳地区的利益相结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合情合理的途径。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一项重要方针。用“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4、澳门历史
约前3世纪:秦始皇一统六国之时,澳门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
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
1640年: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后,因澳门未曾投降于西班牙,澳门被授“天主圣名之城”的称号。
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当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国交澳门地租及占领关闸。
1851年:葡萄牙人占领氹仔。
1863年:葡萄牙人侵占塔石、沙冈、新桥、沙梨头和石塘街。
1864年:葡萄牙人占领路环。
1868年:清政府提出用100万两白银收回澳门主权,葡萄牙人拒绝。
1879年:葡萄牙人占领龙田村。
1883年:葡萄牙人占领望厦、荔枝湾、石澳及青洲。
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
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并划定澳门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葡萄牙属中立国以及大量日侨居于巴西,所以没有被日本占领。
1955年:葡萄牙颁布《澳门海外省组织法》。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确定澳门为旅游区,特准设赌。
1961年11月:澳门政府颁布《承投赌博娱乐章程》。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政变,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国的领土。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