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导学案
1.单元学习目标
人文主题——语言家园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素养
(1)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
(2)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3)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2.单元学习资源
(1)《语言的演变》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事理型说明文,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第二部分介绍语汇的变化有哪几个方面,对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
(2)《词义》一文对“词的意义”作了条分缕析,常犯的错误分布在两大类——选词(本身)、词的搭配(相互关系)运用中;对错误类型作者都举出了实际运用的话语实例,整理出27条词语运用产生错误的情况。能让我们学会正确的词语运用的规律。
(3)《资料摘编一组》:①语言很重要,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介绍了词汇学习的三个渠道。②要做到用词准确。掌握词的本义,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注意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同时注意词语的色彩。③词的色彩最主要的就是褒义、贬义的区别。词语也是与时俱进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辨析词语色彩的决定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就是要尊重社会实际运用。④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只有做到细致的分析,才能准确运用词语,传递真实思想。
3.单元学法提示
(1)搜集、整理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采用有效方法进行分类整理。
(2)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进行归纳。
(3)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与要求进行实际运用。
学习任务一 丰富词语积累
活动1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必备知识
语素、词、短语、语汇
语素是有一定意义的、用于构词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例如,“语言”一词由“语”和“言”两个语素构成;“吩咐”一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因为“吩咐”拆成“吩”和“咐”就都是无意义的了;“人”这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语言”“吩咐”“人”等语素都各有一定意义,都是不能分割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从这个关系看,词是比语素大的语言单位。由几个语素构成的词,词和语素是容易区别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则词和语素是一个同形单位,二者统一为一个形体。从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看,某个语言单位就构词而言,它是语素;就造句而言,它是词。例如“马拉车”和“马拉马车”,在第一个句子里,“马”和“车”都是词。在第二个句子里,作主语的“马”是词;作宾语的“马车”是一个词,在这个词里,“马”和“车”都是语素。可见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究竟是词还是语素,要根据它所依存的条件和分析的角度来判断。
短语是由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能够搭配的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词组。它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简单的短语可以充当复杂短语的句法成分,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为句子。短语是由语法上能够搭配的词组合起来的没有句调的语言单位。
语汇,又叫词汇,是词和语的总汇,即语言符号的聚合体。语言符号包括语素、词和固定短语。语汇所指范围有大有小,最大范围是指一种语言系统中的全部词语,如汉语语汇、英语语汇等;语汇也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某个历史时期的词语的聚合体,如现代汉语语汇、中古英语语汇、北京话语汇等等;语汇有时还指某个作家、某部作品、某个学科或某种性质的词语的聚合体。如鲁迅的语汇、《红楼梦》的语汇、计算机语汇、常用语汇等。语汇是个集合概念,不能指个别词语。
情境活动 词语积累
情境1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从词语的“家族”或“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仔细观察和思考下列几组词语,看看它们有什么规律,对你积累词语有什么启发。
(1)①“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
②“希望”“眺望”“展望”“瞻望”“遥望”“凝望”“盼望”“渴望”等
(2)①发挥—发扬;侵犯—侵占;坚决—坚定;履行—执行
②熟悉—陌生;勤奋—懒惰;软弱—坚强;精致—粗糙
③炒—烩—炖—炸—煎—烤—焖—涮
④初试—复试;学士—硕士—博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包含语素“理”,②包含语素“望”。这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可以据此积累词语,这叫共同语素积累法。
(2)①同义关系。②反义关系。③类属关系。④顺序关系。可以根据一些词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分类积累,这叫语义关系积累法。
情境2 观察下面三组词语,请找出书写上的错误的地方,尝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书写错误。在梳理这些词形的过程中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1)反应意见、礼上往来、手屈一指、再接再励、纷至踏来、一愁莫展
(2)略夺、弱不经风、遗笑大方、串插、哀声叹气
(3)按排、编缉、脉膊、沤心沥血、满脸绉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音近致误:反应(映)意见、礼上(尚)往来、手(首)屈一指、再接再励(厉、砺)、纷至踏(沓)来、一愁(筹)莫展。
(2)义近致误:略(掠)夺、弱不经(禁)风、遗(贻)笑大方、串(穿)插、哀(唉)声叹气。
(3)偏旁同化致误:按(安)排、编缉(辑)、脉膊(搏)、沤(呕)心沥血、满脸绉(皱)纹。
如何进行词语积累 1.语素积累法:“坚固”“顽固”“牢固”
2.语义关系积累法:同义关系——壮大和强大;反义关系——诚实和虚伪;类属关系——抓、拽、拉;顺序关系——孟仲季、甲乙丙
3.梳理词形积累法:涣(焕)然一新
4.积累意义相近或相同词语法:宴席——筵宴——喜筵
(同时你也可以整理出自己词语积累发现的规律和现象)
即练即悟
1.请思考写出含有语素“细”的词语或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仔细、细心、细微、精细、纤细、底细、细胞、细菌、琐细、细致、奸细、明细、细则、巨细、微细、和风细雨、细枝末节、细嚼慢咽、细水长流、事无巨细、胆大心细、精雕细刻、心细如发、粗中有细、精打细算、细大不捐、精耕细作、呢喃细语
2.下列成语均含语素“然”字,请填写下列成语空缺的字并做好积累。
(1)( )然自得 (2)( )然如故
(3)( )然大悟(4)( )然若失
(5)( )然天成(6)( )然开朗
(7)( )然无恙(8)( )然一新
(9)( )然大物(10)( )然有序
(11)( )然不同(12)( )然允诺
(13)( )然成风(14)( )然处之
(15)( )然失色(16)( )然无味
(17)( )然无存(18)( )然失笑
(19)( )然一笑(20)( )然而生
(21)( )然纸上(22)( )然起敬
(23)( )然一身(24)( )然可亲
(25)( )然长逝(26)( )然若揭
(27)( )然心动(28)( )然置之
(29)( )然于胸(30)( )然若失
(31)( )然屹立(32)( )然大波
(33)( )然作色(34)( )然长叹
(35)( )然冰释(36)( )然神伤
(37)( )然成章(38)( )然而止
(39)( )然不同(40)( )然不动
(41)( )然不悦(42)( )然而愈
(43)( )然不顾(44)( )然正气
(45)( )然改进(46)( )然改途
(47)( )然足音(48)( )然而返
(49)( )然大怒(50)( )然物外
(51)春意( )然(52)大义( )然
(53)道貌( )然(54)防范( )然
(55)故我( )然(56)果不( )然
(57)环堵( )然(58)理所( )然
(59)毛骨( )然
答案 (1)怡 (2)依 (3)恍 (4)茫 (5)浑 (6)豁 (7)安 (8)焕 (9)庞 (10)井 (11)迥 (12)欣 (13)蔚 (14)泰 (15)黯 (16)索 (17)荡 (18)哑 (19)嫣 (20)油 (21)跃 (22)肃 (23)孑 (24)蔼 (25)溘 (26)昭 (27)怦 (28)漠 (29)了 (30)惘 (31)巍 (32)轩 (33)忿 (34)喟 (35)涣 (36)黯 (37)斐 (38)戛 (39)截 (40)岿 (41)怫 (42)霍 (43)悍 (44)浩 (45)幡 (46)幡 (47)跫 (48)废 (49)勃 (50)超 (51)盎 (52)凛 (53)岸 (54)未 (55)依 (56)其 (57)萧 (58)当 (59)悚
3.请分别写出“幽静”“繁荣”的近义词。
(1)幽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静、静谧、恬静、幽深、静寂、寂静、安静、肃静、僻静等
(2)富强、繁华、繁盛、昌盛、旺盛、茂盛、强盛、兴盛等
4.请分别写出“渊博”“疏远”的反义词。
(1)渊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疏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肤浅、贫乏、浅陋、鄙陋、浅薄等 (2)亲密、亲近、亲昵、密切等
活动2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必备知识
熟 语
1.定义:是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能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2.分类
3.特征
情境活动 成语来源
情境1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典诗文、群众口语、外来文化等。请思考下列成语的出处并进行归类。
女娲补天 一鼓作气 火中取栗 揠苗助长 卧薪尝胆 狼子野心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夸父追日 瓜田李下 亡羊补牢 千夫所指 守株待兔 杀鸡取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源自神话寓言的成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2)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卧薪尝胆、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完璧归赵、毛遂自荐
(3)源自古典诗文的成语(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另一种是经过加工,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①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古乐府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4)源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①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5)源自外来文化的成语:
①火中取栗:源于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②杀鸡取卵:源自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
情境2 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在这些成语之中。请分别从以上文本中找出若干条成语,说说它们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论语》中的成语,举例如下:
①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语出《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③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④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⑤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孟子》中的成语,举例如下:
①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②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语出《孟子·尽心上》“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③出尔反尔: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④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⑤反求诸己: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语出《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3)《庄子》中的成语,举例如下:
①越俎代庖: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语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②薪尽火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③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④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⑤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语出《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即练即悟1
1.下列成语选自“三十六计”,请根据各句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打草惊蛇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反客为主 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
(1)《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____________’之计也。”
(2)《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______________,顺手牵羊的事。”
(3)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__________,影响全歼敌人主力的计划。
(4)今天他来我家做客,可他却毫不拘束,还不让别人吃这吃那:简直是________了。
答案 (1)围魏救赵 (2)趁火打劫 (3)打草惊蛇 (4)反客为主
2.参照成语的五种来源,从本册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三个例句,说说这些成语是在什么样的具体语境中使用的;再查成语词典,说说它们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风华正茂。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古书成句。词中是在形容“同学少年”的才华的情况下使用的,指风采才华正盛。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2)望洋兴叹。出自《读书:目的和前提》——神话寓言。原文是在形容世界文学藏书丰富的情况下使用的。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古书成句。原文是形容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学问和修养。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情境活动 成语中的文言
情境3 成语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桥梁。有些成语中还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请思考下列成语在古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提示或查找古汉语词典来进行理解。
1.通假和古今异读现象(要按照本字的音来读)。
(1)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暴虎冯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闻强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穷匕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与委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勇可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臧否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同“披”,“被发”意为“披散头发”。(2)“冯”同“凭”,“冯河”意为“徒步渡河”。(3)“识”同“志”,意为“记住”。(4)“见”同“现”,意为“出现、显现”。(5)“委蛇”音wēiyí,意为“敷衍、应付”。(6)“贾”音ɡǔ,意为“卖”。(7)“否”音pǐ,“臧否”意为“褒贬”。
2.字、词古今异义现象。
(1)不刊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经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2)汤,滚开的水。(3)曾经,经历过。
3.成语本身古今意义、用法不同。
(1)钩心斗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闭门造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粉墨登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道貌岸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3)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4)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4.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名词用作动词
①衣锦还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翼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抱头鼠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虎视眈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避重就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抱残守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鸟语花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集思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动用法
①丰衣足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动用法
①草菅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古非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幕天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状语后置
①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晓之以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绳之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宾语前置
①时不我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衣,穿着。②翼,长翅膀。
(2)①鼠,像老鼠一样。②虎,像老虎那样。
(3)①重,重的责任;轻,轻的责任。②残、缺,指残缺陈旧的东西。
(4)①香,散发香味。②广,增广、扩大。③远,远离。
(5)①丰,使……丰富;足,使……充足。②完,使……完好。
(6)①草菅,把……看作野草。②是,认为……正确;非,认为……错误。③幕,把……当作幕;席,把……当作席。
(7)①“于事”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事无济”。②“于泰山”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泰山重”。③“以理”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理晓之”。④“以法”为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法绳之”。
(8)①“我”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时不待我”。②“何罪”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有何罪”。③“夜”为前置宾语,正常语序为“以夜继日”。
即练即悟2
1.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具体活用现象。
(1)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闭月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远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龙飞凤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衣冠禽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星、棋,名词作状语。(2)毛,名词用作动词。(3)闭、羞,使动用法。(4)远,意动用法。(5)龙、凤,名词作状语。(6)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7)衣冠,名词用作动词。
2.指出下列成语的句式特点。
(1)疲于奔命、迫于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不我待、唯命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之以恒、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式 (2)宾语前置 (3)状语后置
情境活动 成语中的文化
情境4 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1.成语中体现的民族精神
(1)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热爱祖国,有着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成语中凝聚着、传承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精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爱国主义是一种群体精神、团结奋斗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泛指普通人、人民群众。团结就是力量,成语凝聚、传承着这种精神,如“万众一心”(《后汉书·朱俊传》)、“众志成城”(《国语·周语》)、“同心同德”(《尚书·泰誓》)。
(2)崇尚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成语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优秀人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品格。“胼手胝足”,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和《荀子·子道》,意思是手和脚都磨出老茧,形容十分辛勤劳苦。“精卫填海”,语出《山海经·北山经》,指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崇尚诚信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视诚信是为人、立业、处世之本。在成语中凝聚、传承诚信精神的有“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言行信果”(《论语·子路》)、“言行一致”(宋·赵善练《自警篇·诚实》)、“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4)崇尚谦虚谨慎的精神。“谦虚谨慎”,出自《晋书·张宾载记》。内涵是“为人虚心,处事严谨慎重”,是同骄傲、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以及那种貌似谦恭而实际虚伪的“谦谦君子”相对立的高尚的品格和作风。古人要求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要“虚怀若谷”(《老子》),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平时待人要“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对待地位不高但有才能的人要“谦恭下士”(《汉书·韦玄成传》),个人有了权势地位后要“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做学问、做事情要“戒骄戒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打仗用兵也要谦虚,因为“骄兵必败”(《汉书·魏相传》)。
2.成语中的政治法律
(1)“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国家属于公众的,后来指一种权利平等的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2)“革旧维新”,出自元代宫大用的《范张鸡黍》:“文武氏革旧维新,周公礼百王兼备。”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
(3)“怀柔天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顺,使天下归服。
(4)“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
(5)“法不阿贵”,出自《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居官守法”,出自商鞅《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3.成语中的文化常识
(1)天文地理
①“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②“气冲斗牛”,出自唐代崔融的《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2)衣食住行
“亦步亦趋”,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原意是说,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即练即悟3
1.请解释下列成语中包含的民族精神。
(1)光明磊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危不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舍生取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中国人胸怀坦白,没有私心。(2)形容中国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持之以恒。(3)形容中国人在正义面临危难中挺身而出,毫不畏惧。(4)形容中国人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2.请解释下列成语中的政治法律意义。
(1)道路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清海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政治暴虐,人们不敢讲话。(2)形容社会太平,四方无战事。
活动3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必备知识
新词语是词汇中的动态系统。词汇同语音、语法比较起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直接。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都会很快反映到词汇中,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消失,而许多新词语又不断在交际场合和传播媒体中出现,变化更替的速度是惊人的。词语的“新”“旧”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的新词语,某个时期的新词语也不可能永远是新词语。新词语的“存活期限”,多数学者认为,一个词语从产生到被人熟悉成为通用词语的过程一般需要20年左右。因此,新词语同流行时间较短的网络用语流行语要有所区别,应以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新收录的词语为依据。
情境活动
情境1 词语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分析下列新词语,探究新词语的来源及其含义,从中探究社会的发展变化或文化现象。
新词语 来源 含义 反映了哪些发展变化或文化现象
一带一路
云计算
MP3
晒
的士
老板
超女
答案
新词语 来源 含义 反映了哪些发展变化或文化现象
一带一路 政治、经济领域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云计算 科技领域 “云”是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就是运用互联网上分布式计算机进行运算的一种计算方式。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
MP3 外来词 一种音乐编码方式,也指音乐播放器。 科技进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渠道多样化。
晒 英文share的音译 指将工资收入、年终奖金等公布在互联网上。 社会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收入在增加。
的士 港台词汇 英文taxi的音译,出租车。 港台与大陆交往日益增多,联系愈加密切。
老板 旧词新用 原指掌柜的,现在指支配别人做事,并给予报酬的人,皆可称作老板。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解放。
超女 缩略语 指《超级女声》,一档电视栏目;也指这个栏目选拔出来的选手。 娱乐方式多样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情境2 新词往往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按照下列时间来写出有代表性的新词,从中感受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的发展变化。
197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978年:拨乱反正、哥德巴赫猜想、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1年:葛洲坝、海湾战争、抗洪救灾、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
2001年:北京申奥、上海合作组织、世贸组织
2008年:抗击冰雪、神州七号、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
2017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夜经济、5G元年、基层减负年、冰墩墩/雪容融、乡字号/土字号
情境3 在汉语中,很多新词的产生往往会影响到其他词语的变化。结合下列词语,探究新词语之间的关系。
支付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支付宝:“移动支付”“无现金支付”“敬业福”等。
网购:“秒杀”“包邮”“下单”“双11”等。
微信:“摇一摇”“朋友圈”等。
即练即悟
1.“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搁置不用
(2)有意隐藏
(3)隐没无闻
2.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称,“菜鸟”“粉丝”“BT”“PK”“雷人”……这些流行于网络的新词语,近年来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上亮相,并出现在中小学生的日记、作文中。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个句子出自一篇小学生的作文。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日前,在《重庆日报》《课堂内外》杂志社联手打造的“寒假快乐作文大本营”报名处,负责培训的钟老师解释,“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行的网络用语。
对于网络用语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流畅,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赞成。网络语言虽然是一种很流行的语言形式,但这种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对历经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造成了一种极大的冲击。如果任其出现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作文中,肯定会影响学生们对标准语言的接受能力。所以我认为这种语言形式不应该进入学校,更不应该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示例二)赞成。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为汉语注入了一种更为新鲜的血液,真正体现了汉语词汇丰富这一特点,应当促进其发展。我们的语言就是在不断的创造与更新中得到发展的,如果不给新的语言形式一种较为自由的空间,那么我们的母语怎么能焕发新的活力呢?
学习任务二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1 探究一词多义
必备知识
词的本义、引申义
1.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如“引”: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词的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由具体实在意义虚化为抽象概括的意义。如甲骨文“兵”字,是双手持斧的形象,本义是兵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接着引申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如“兵强马壮”;然后引申为抽象的意思,如“兵连祸结”中的“兵”解释为“战争”。
(2)由词性变化产生新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传”是名词,解释为“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而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传”就成了动词,解释为“流传”,而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解释为“传授”。
(3)由本义经过通假现象变成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同“性”,即天赋、天性,属于字形相近通假。另外还有字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同“智”。
(4)借助修辞手法产生新义。如“假舟楫者”(《劝学》)中的“楫”原本是划船工具,在这里指船,这是用了借代的修辞。
词义引申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由一个意义向各个不同方面的引申。我们称之为“辐射式的引申”。
例如“節(简化为节)”字,它的本义是竹节。许慎《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左思《吴都赋》:“竹则……苞笋抽节。”由这个本义产生出下列引申义:
①用于树木,则指木节。《后汉书·虞诩传》:“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②用于动物,则指关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③用于时日,则为节气。《史记·太史公自序》:“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
④用于音乐,则为节奏。陆机《拟古》诗:“长歌赴促节。”
⑤用于社会政治,则为法度。《礼记·曲礼》:“礼不瑜节。”
⑥用于道德方面,则为节操。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
⑦用于动作,则为节制、节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节,竹约也”“约,缠束也”)。《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
图示:
第二种方式是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申,我们称之为“链条式的引申”。
例如“要”,它是“腰”的古字。《墨子·兼爱》:“昔楚灵王好士细要。”这是本义。由此引申出下列意义:
①中间。《战国策·秦策》:“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②半路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③要挟。《论语·宪问》:“虽日不要君,吾不信也。”
④求得。《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⑤需要(读yào)。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
图示:
腰→①中间→②半路拦截→③要挟→④求得→⑤需要。
第三种方式:辐射式引申。
以上两种引申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要”,除了上述引申义外,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引申出别的意义。《释名·释形体》:“腰,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从这个角度,又引申出重要(如“要职”)、简要(如“要言不烦”)、约定(如《左传·定公五年》“实与随人要言”)等意义。从半路拦截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邀请的意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这又是辐射式的引申。如果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画一个词义引申的树形图(这只是举例性的,没有包括“要”的全部意义):
情境活动
情境1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正确理解。其看似纷繁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往往就抓住了理解多义词的“线索”。借助古汉语字典,来理解“兵”“闻”的义项。
(1)兵:
①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老河兵闻之(纪昀《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兵:①武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闻:①听见 ②听说、知道 ③接受 ④传布 ⑤特指向君主报告 ⑥有名、著称
(2)请指出“兵”“闻”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兵”的本义指武器。兵是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
“闻”的本义是“听见”。它是形声字。如“闻鸡起舞”。
(3)请分析“兵”“闻”的演变特点或引申规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拿武器的人,也引申为战士、军队,引申为军队交战,即战争。
“闻”本义是听见,引申为听说、知道,引申为接受,引申为传布(特指向君主报告)。又由听说引申为有名、著称。
即练即悟
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只填写序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①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④
(2)(示例)①百转千回 回肠荡气 ②回心转意 回头是岸
活动2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必备知识
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范围的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范围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发生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词义感彩发生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意,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情境活动
情境1 参考上述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菜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宫
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睡
睡着,睡觉
河
泛指一切河流
瓦
安装在房顶上的瓦片
臭
难闻的气味
禽
鸟类的总称
汤
菜汤
走
步行
去
到某地去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舅姑
舅舅和姑姑
丈夫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
钩心斗角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闭门造车
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粉墨登场
比喻坏人经过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道貌岸然
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答案
词语 古义 变化类型
菜 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禽、蛋等类食物 词义扩大
宫 房屋,居室 词义缩小
睡 坐着打瞌睡 词义扩大
河 专指黄河 词义扩大
瓦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 词义转移
臭 气味 词义缩小
禽 走兽的总称 词义转移
汤 热水,开水 词义转移
走 跑 词义转移
去 离开 词义转移
走狗 猎犬;自称谦辞 感彩变化
舅姑 丈夫的父母,即公婆 词义转移
丈夫 成年男子 词义缩小
钩心斗角 宫室结构精巧工致 感彩变化
闭门造车 只要规格一样,关着门造车也是可以的 感彩变化
粉墨登场 演员化装上台演戏 感彩变化
道貌岸然 形容神态庄严 感彩变化
即练即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并指出变化类型。
(1)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苍黑色,多平方(《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露横江(《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词义缩小。
(2)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词义转移。
(3)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词义转移。
(4)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转移。
(5)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词义转移。
2.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含义,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1)百读不厌 (2)爱莫能助 (3)吊民伐罪
(4)登高自卑 (5)奔走相告 (6)久假不归
(7)文不加点 (8)具体而微 (9)形容枯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厌,古义为满足,今义为讨厌、厌恶。(2)爱,古义为同情、怜惜,今义为喜爱。(3)吊,古义为慰问,今义为凭吊。(4)自卑,古义为从低处,今义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5)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6)假,古义为借,今义为假期或不真。(7)点,古义为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今义为标点。(8)具体,古义为各部分已大体具备,今义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9)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活动3 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情境活动
情境1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注意古今词语形同义不同的现象。思考下列加点的词语该如何理解。
(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阡陌交通(陶渊明《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土地方圆。(2)痛心,遗憾。(3)不要说,更不必说。(4)于是创作。(5)妻子儿女。(6)交错相通。(7)不一定。(8)写文章。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的判定 1.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判断。
例如:《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读“fú”,开头“夫(fú)人”二字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夫(fū)人”混淆。《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用法“无以”,意思是“没有……的办法”,“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在“以”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2.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例如:《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是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一般说来,古今同形异义实词,很少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故在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两个词翻译。
情境2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因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思考下列成语的含义是什么,探究成语误用的原因。
(1)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5)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2)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3)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
(4)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常用作谦辞,只能对己。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
即练即悟
1.望文生义,即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下列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请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不足为训( ) (2)不速之客( )
(3)不赞一词( )(4)不经之谈( )
(5)不刊之论( )(6)屡试不爽( )
(7)不名一文( )(8)吊民伐罪( )
(9)细大不捐( )(10)久假不归( )
(11)危言危行( )(12)侧目而视( )
(13)不孚众望( )(14)春意阑珊( )
(15)苦心孤诣( )
答案 (1)准则 (2)邀请 (3)参与 (4)正常 (5)修改 (6)差错 (7)占有 (8)慰问 (9)舍弃 (10)借 (11)正直 (12)斜着眼睛 (13)令人信服 (14)将尽,衰落 (15)独自达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答案 C
解析 寿终正寝: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也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学习任务三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活动1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用法
情境活动
情境1 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和分析《孔乙己》中词语锤炼的范例,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不同词语的选择会造成词义的细微差别。思考其产生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窍”的意思是“窟窿”,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斑蝥放屁。因此从“后窍”里喷出烟雾显然要比“后身”形象、准确。“一股”是用来修饰名词“烟雾”的,而“一阵”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动词“喷出”的。在这里,鲁迅先生是想通过对动作的刻画,把斑蝥放屁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所以换成修饰“喷”这个动作的“一阵”比修饰“烟雾”这个事物的“一股”更好一些。另外,斑蝥放出的“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肯定会在空气中弥漫一段时间。比起“一股”来,“一阵”含有“一段时间”的意思,因此用“一阵”也更准确。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排”,既表明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又表现了他想表明自己是规矩人、读书人,不拖欠酒钱的心理。
“摸”,表明他很窘迫,没什么钱了,已无力维持其读书人的体面。
情境2 结合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范例,仔细思考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意文中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写下你的理解。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话按一般写法,应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这样描写也能揭示地坛的破落颓败,也能暗示作者的心境。但作者在语境中关注的对象是“地坛”,而不是具体的“琉璃”“朱红”“高墙”,强调的是“地坛”与“我”的那种“缘分”与“宿命”关系,“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我”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是如何准备的呢?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到“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前面,就强化了地坛的这些准备动作。
即练即悟
仔细阅读下列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用法。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腻”“清闲”“落寞”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作者用他的情感绘出了细腻、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对秋的意境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的美。
(3)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铁凝《哦,香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盘旋”写出了火车轨道的曲折险要;“试探”写出火车前进时小心翼翼的姿态;“钻进”写出火车前行的动作,很传神;“冲向”写出火车速度之快。作者把对深山里发生变化的惊奇、隐忧而喜悦的复杂感情表达得很贴切。
(4)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茹志鹃《百合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晶莹”写出因感动、悲伤而满眼泪水的眼睛;“撒满”写出百合花之多,表达出人们对通讯员无比的热爱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活动2 体会词语的感彩
必备知识
词语的感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殚精竭虑”为褒义词。我们在辨别词语时,应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词语的感彩正确选用。
注意两种特殊使用:
(1)褒义词贬用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却是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表达贬斥感情的,这称作“褒词贬用”。
(2)贬义词褒用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狡猾”本是贬义的,在这里却表达了儿童的顽皮可爱,是褒义的。
情境活动
情境1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结合下列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是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茅盾《白杨礼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伟丈夫”一系列褒义词,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颂扬之情。
(2)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棱没边,牙齿雪白;冷冷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蛇眼;脑门上布满皱裥,一块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掺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满是血筋的肉瘤,一般人不无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促狭的玩艺儿。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他唯一真正关切的独养女儿欧也妮身上。而且姿势、举动、走路的功架、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只相信自己,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养成的习惯。所以表面上虽然性情和宜,很好对付,骨子里他却硬似铁石。(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接用“臃肿”“吃人”“蛇眼”“刁钻促狭”“阴险的狡猾”“自私自利”“吝啬”等一系列充满贬斥的词语,塑造了一位自私、阴险、狡诈、无情、令人唾弃的吝啬鬼形象。
(3)虽然已经72岁了,宝玲·阿登保罗在昏暗的光亮中有时仍可被人错看成30岁的人。……即使死后,她一定也是一架极美的骷髅。……她的侄女希里亚大概是世上唯一能觉出连接宝玲眼角的皱纹和她的意志力的那条看不见的小线的人。只有希里亚有意识地观察过那双眼睛在变得憔悴、衰老和疲乏,而且一连数小时都如此……于是你就可以看到这真正的美妇人了。
(劳伦斯《美妇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讽刺手法,将褒义词“极美”“真正的美妇人”贬用,把宝玲晚年还刻意追求虚荣却又岁月不饶人、力不从心、枉费心机的尴尬与令人难以忍受刻画得入木三分。
(4)……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鲁迅《社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撺掇”一词本是贬义词,是“怂恿、从旁鼓动人做某事”的意思。此处却贬词褒用,反映了平桥村的农家小朋友们机灵聪明、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又刻画了为了陪“我”去赵庄看戏,急于劝解、说服的情境,从而表现了农家子弟淳朴、厚道、与人为善的品质。
即练即悟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一样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组:
①青海师大原创话剧《永怀之歌》首演,再现“两弹一星”功勋伟绩。
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组:
①春节假期,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游泳、打球,放松身心,享受假日悠闲时光。
②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和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伟大的功绩。②句是反语,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讽刺以及对暴行的愤怒。
第二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享用,受用。②句是反语,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对进步作家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特务暴行的强烈谴责。
活动3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必备知识
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境活动
情境1 在交流和表达中,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对象需要,交错运用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蒲柳人家》和《溜索》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试探究其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蒲柳人家》的语言透露着乡土气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①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如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②小说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用语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2)《溜索》的语言运用具有干净洗练的风格特点:①用词精妙传神。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得急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作者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喻为“极稠的粥”,新颖别致。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如写鹰在峡谷移动:“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发现“移来移去”准确地写出了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④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对白简洁,汉子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情境2 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你能想到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和薛蟠。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红楼梦》第四十回)薛蟠便唱道:“一个蚊子哼哼哼。”众人都怔了,说:“这是个什么曲儿?”薛蟠还唱道:“两个苍蝇嗡嗡嗡。”(《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刘姥姥和薛蟠的酒令虽然都属口语语体,但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截然不同,对照鲜明:刘姥姥的酒令既表现了她庄稼人的本色,也显露出了她的机智诙谐;薛蟠的酒令荒唐粗俗,庸俗可笑,道出了他的不学无术与不务正业。
情境3 下面是周华留给金馆长的一个便条,请思考下面的便条存在哪些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
5月18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便条有三个毛病:一是语体不符。便条通常都是口语语体的,而这里的“贵处、商谈、光临、贵馆、何时、磋商”等都是书面词语(甚至有些文言色彩)。二是语体杂糅。除了书面语词语,又出现“您约我”“我有点急事”等口语表述,显得不伦不类。当然,除了词语语体色彩使用上的不当,一些词语的使用也不得体,如“光临”宜改为“前往”;语气也非常不妥,如“现决定改期”的口气,与写便条人的身份不符,可以说“不得不改期”之类。
即练即悟
1.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画横线的词语后,不改变语段原来情感和风格的一项是( )
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独具一格之处究在何处?是甘心[A]委身(投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B]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弄文字的人就该咀嚼、[C]咂摸(涵咏),正如余光中所说:“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让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如此,方能让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翩翩起舞,人物在语言的雕琢中[D]神情毕现(栩栩如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感彩可以判定A、B两项不能互换,根据语体色彩可以判定C项不能互换。
2.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语言素养专练
一、丰富词语积累
1.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文言语句中加点的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假公济私——善假于物也B.欲盖弥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盛气凌人——凌万顷之茫然D.负荆请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 C
解析 A项“假”均意为“借助”。B项“彰”均意为“清楚、明显”。C项“凌”的意思分别为:欺侮/越过。D项“负”均意为“背”。
2.请指出下列加点的词有何词类活用现象。
(1)抱头鼠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死肉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扶老携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餐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菅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蹿下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像老鼠一样。(2)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肉。(3)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4)名词作状语,在风中。(5)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野草。(6)名词作状语,向上。
3.请指出下列成语是何种特殊句式。
(1)时不我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自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莫予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绳之以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道于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草木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毛将焉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唯利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时不待我”。(2)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善为自谋”。(3)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人莫毒予”。(4)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法绳之”。(5)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盲问道”。(6)判断句。(7)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毛将附焉”。(8)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泰山重”。(9)被动句。(10)宾语前置,表示的意思是“图利”,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
4.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三坟五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报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丧考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仲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造福桑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合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寅吃卯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退避三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半夜三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书。一般认为,三坟五典指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古籍。(2)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3)考,父亲;妣,母亲。考妣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4)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5)桑树和梓树,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用以比喻故乡。(6)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7)司空指古官名,掌管工程一类的官。(8)寅、卯,属于十二地支,干支纪年法的地支次序。(9)舍,一舍三十里。(10)三更,古时一夜为五更,三更是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1点。
5.熟语指固定结构的短语,如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这些熟语中有的隐含文坛掌故或丰厚的文化积淀,有的蕴含理趣,折射出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分别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惯用语或成语均可)。
人们常说,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若能预作准备,那将会避免很多麻烦,但是现在有些人做事没有计划,但最后,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答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或“未雨绸缪”) 临时抱佛脚(或“病急乱投医”)
6.成语与歇后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写出与下面歇后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示例:
关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跟前卖“三字经”——班门弄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1)鸡蛋里挑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天窗说亮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尖儿对麦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心不足蛇吞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捡了芝麻,丢了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拆东墙补西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偷鸡不成蚀把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吹毛求疵 (2)一曝十寒 (3)开诚布公 (4)针锋相对 (5)贪得无厌 (6)舍本逐末 (7)捉襟见肘 (8)弄巧成拙
7.在传统观念中,“狗”是卑劣、下贱的代名词。但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格式为“××成狗”的新词语。
第一组:
①教室里暖气不热,我们冷成狗。
②我今天上课迟到了,被老班骂成狗。
③在那些忙成狗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慰藉就是每天能吃到母亲做的饭。
第二组:
①今天网速太慢了,视频卡成狗。
②相机像素太低,画质渣成狗。
③人浮于事,管理失序,整个单位烂成狗。
请根据以上两组句子,分别概括“××成狗”在实际应用中所表达的意义和所表露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描述自己某种可怜、糟糕的经历,表达自嘲和无奈。
(2)多描述令人不满意的状态,表达抱怨和嫌弃。
8.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请参照示例,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明该词有怎样的含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硬核 996 断舍离
示例:
秒杀:意思是瞬间击杀,引申为“以极快的速度抢购商品”,反映了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硬核:本指具有力量感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引申为厉害、霸气之义,反映了人们对“核心部分、中坚分子”等关键因素的关注和赞誉。
(2)996:指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3)断舍离:意思是把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立即淘汰或者送人,反映了人们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舒适人生的愿望。(写出一个即可)
9.以前有种《魔鬼辞典》,是对词语的“另类”诠释,现实日新月异,语言也日益更新。成语“新解”便是如此。
杯水车薪:指有些人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能买一辆车的工资。
度日如年:指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像过年一样。
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请谈谈你对成语新解现象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类新解讽刺的都是丑恶的社会现象,且语言幽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自然,也可以否定。这种现象是对语言的一种污染,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等等。(言之成理即可,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注意逻辑严密和层次清楚)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________,“本”的本义是________。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________,从________上推导出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答案 路 树根 造字方法 其构造的字形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
答案 ―→―→―→―→
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
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边邑 ②以……为边邑 ③鄙陋、见识短浅 ④粗俗、未开化 ⑤轻视、看不起
A.“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①台阶 ②拜官授职 ③修治、清理 ④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过去、逝去
A.“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4.请写出下列成语中“穷”的含义。
①穷形尽相( ) ②穷兵黩武( )
③穷凶极恶( )④日暮途穷( )
⑤穷乡僻壤( )⑥穷且益坚( )
答案 ①尽 ②用尽 ③极为 ④尽了 ⑤偏僻的 ⑥处境艰难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 D
解析 A项“茫然”,旷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众人”,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C项“颜色”,面貌,容貌;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D项“须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指极短的时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苏子愀然(容色改变)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学习)
④戊申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⑤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无从)
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②③④⑤⑦B.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⑦⑧D.③④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见者远”的意思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④“戊申晦”的“晦”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指“朔”。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大遗”意思是“大的方面放弃”。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