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间……,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的方法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用线段图解决较复杂的相遇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复习旧知
出示:小明每分钟走60米,3分钟走多少米?根据题目,举手发言,列式解答。
师:(追问)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运用的数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结合生活情境,设计解决问题方案。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出现过不小心拿错同学作业本或书的情况?
(2)是啊,我就知道四(1)班的小强和小丽一不小心拿错了,晚上每个人都要做作业,怎样把作业本交换一下?同学们想想看。
(3)他们怎样才能尽快地把作业本还给对方呢?
预设:
1、打电话,让小强送到小丽家。
2、打电话,小丽去小强家拿。
3、还有个好办法,打电话一起出发,在中途相遇,交换作业本。
第三种方法好,因为他们俩都走,节约时间,能更快地拿到自己的作业本。
2、学生表演,理清核心概念。
(1)现在小强和小丽都出发了,他们是怎样走的?你们能表演一下吗?(听老师的口令出发)
(2)挂了电话都立刻出发的,出发的时间相同,我们叫:同时出发(板书)
面对面走的,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相向而行(板书)
走了一会,两个人见面了,从出发到停止他们走的时间,这就叫:相遇时间
他们的相遇时间相同吗?
(3)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两个人是怎样走的?(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双手来表演并描述两人的运动过程)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了。
(4)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3、自主解答,深化理解“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实质。
(1)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6分钟相遇。已知小强每分钟行65米,小丽每分钟行75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从题目中你能找出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把你的想法在题单上画出来(画线段图)
已知他们两人的速度,时间,求路程。
(2)下面请大家试着解答,如果能用不同方法就更好了。
(3)学生板书算式。(其他孩子提问)
预设:
1、分别求出于小强和小丽各自行走的路程,最后相加,就是总路程。
2、可以先求出小强和小丽一分钟所走的路程,一共走了6分钟,再乘6。
(4)同学们同意吗?教师课件演示线段图。
小强一分钟走的路程加小丽一分钟走的路程,我们叫作:速度和(板书),由此求路程我们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量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板书)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1)回顾这道题,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这两种解法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
区别:第一种先分别求出两个人的路程,再相加,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共三步,容易理解。
第二种是先求出两个人的速度和,再乘时间,就能求出距离,一共两步,计算更简单。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预设:①喜欢第一种,思路好理解;
②喜欢第二种,计算简便。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运用喜欢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基础练习
1、小刚和小英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刚每分钟走60米,小英每分钟走8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之间相距多少米?
学生独立画图分析问题,讲解汇报方法。
四、提高练习
2.小刚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刚的速度是60米/分,小英的速度是80米/分。两人走了8分钟后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先小组讨论,表演或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
课件展示线段图,进一步分析题意,并讲解汇报方法。
五、拓展练习
3.小美和小军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小军每秒跑6米,小美每秒跑4米,经过40秒两人相遇。跑道长多少米?
课件展示运动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讲解汇报方法。
六、课堂总结 积累经验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1) 65×6+75×6 (2) (65+75)×6
同时出发 =390+450 =140×6
相向而行 =840(米) =840(米)
答:这条跑道长840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