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19.《一颗小桃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19.《一颗小桃树》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1 09: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一颗小桃树》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推开记忆的门,前尘往事一幕幕似幻似真,有些人、有些事,原以为我们早已经忘记,然而蓦然回首时却不经意地发现,原来他们并不真的随风而去,而是一直深藏在我们的心底,守护着我们的回忆。譬如今天,我们要读到的故事——我的小桃树。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二)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检查预习
1、识记下列的字并标注拼音
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
忏悔?(??)?撂??(??)摞?(??)?裸?(??)?恍?(??)?涩?(??)?褪?(??)
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长久地站立 ?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较弱柔美。
(四)划分层次
1、课文围绕小桃树写了哪些内容?小桃树的成长过程
2、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小桃树的经历? 插叙
第一部分(1-2)写风雨中的小桃树和“我”对他的爱怜。
第二部分(3-11)写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三部分(12-14)结束了回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小桃树身上。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思考: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边读体会。
师生交流: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A、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小桃树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的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评读中引导理解“它的委屈”。(不仅仅是委屈)(生命脆弱)(想呵护)(….)
C、这棵小桃树牵动着大家的心。作者的心也和你们一样啊!所以,他用“长得很委屈”来描写这棵小芽,这里的“委屈”一词,不仅写出了小芽的样子、神态,还表达了到作者对它的情感,这就是作者炼字的功夫。来,让我们一齐品位作者的语言。
(从这个句子,我们知道了这是一棵先天不足的小桃树,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到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2)他们嫌那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保护它,给它浇水。(你从中知道了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不招人喜欢、无人喜欢的树,无人欣赏——可怜的小桃树!)
(3)虽然长得弱小,可一夜之间竟开满了花呢。我每次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飞来。(孤独寂寞的小桃树——可怜的小桃树!)
(4)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历经磨难,顽强不屈的小桃树)
同学们,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长得委屈 无人欣赏 孤独寂寞 历经磨难 顽强不屈
2、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谢你呢?我为什么要感谢小桃树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认真思考,将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师生交流:
(1)就在那俯下去的一刹那,我突然看见在树顶的高高的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花骨朵,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海上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A、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B、引导学生抓住“竟”字体会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结合“风浪里海上的灯塔”体会小桃树给予了作者希望、信心。
过渡: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这一幕,那我就应该只是若有所思,怎么会说“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谢你?”
请同学们联系前文,想一想,对于作者而言,小桃树又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呢?
(2)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存着我的梦。
A、学生谈句子的理解。联系前文,抓住“不甘心”“我的梦”,说出我期望桃核开花,让我看见桃花,让我幸福一生。
B、引读:当我看见它发芽,看见一个春天长上两尺多高时,我十分高兴:同学们我高兴什么?接着往下读。(这棵桃树是我的梦的种子长的,在它身上寄托着我的梦想。所以先前认为它没出息的奶奶也会常常保护它,给它浇水。)
(3)联系小桃树对我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再来说一说,我为什么感激小桃树?
当我看到一朵朵桃花随着风雨飘落时,我仿佛看见自己的梦,可是看到还有一个花骨朵,作者仿佛看到了希望。
3、文中“我”的经历
(1)可这还不够啊!倘若此时的我一帆风顺甚至春风得意,我又怎会在意这桃花的飘零?这孤独的花骨朵?再联系前文,看看作者又是一番怎样的境况?
师生交流:
A、走出了山,来到城里,……便在没法去想了。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说明作者小时候是在山村长大的。
B、我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样大,城里的美景这样多”。“我”在山村长大,山外、城里的情景让我了解到自己就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
过渡: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结果又如何?
(2)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A、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
C、此时的我受到挫折,陷入了迷茫,心情十分愁苦,又恰逢奶奶去世了。唯有这样的我,看到了这样的小桃树,看到它这样的一幕,作者才会有这醍醐灌顶般的醒悟,才会有这无以言表的感激。这家乡的小桃树,一直激励着作者,他把那一百二十七张退稿签全贴到墙上,抬头低眼看到自己的耻辱。每天读书、写作,读书、写作。如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笔耕不辍,最终成为蜚声海外的著名作家。
(3)第6、7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提示: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4)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个黄昏坐在窗前看他的小桃树的情景,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的人生经历。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他寄情于物,表达了自己要不屈不挠,执著追求幸福人生的思想情感。
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它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有了梦想,便有了一个信念,一份追求。面对这棵小桃树,你又有怎样的感悟呢?将你的感悟写在作业本上。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 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学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并握字词。
2、写作:通过对一种植物描写,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棵小桃树?
??贾平凹
小 “纤纤” “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托
桃 “撑着”“挣扎”“抖着”—— 同命运抗争 物
树?????????????? 主宰命运的主人 言
“我” 经历挫折 得到启示 志
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