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看到桃花,你会想到什么?
看到雪,你会想到什么?
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想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重点)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难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预习检测
读一读
nǐ
桥堍
驱遣
怅然
契合
忧惧
苟安
拘泥
旷远
无可比拟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歌谣
海啸
yáo
xiào
多音字
预习检测
落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
泥土
拘泥
nì
luò
là
lào
ní
驱
qiǎn
(
)
遣
qiǎn(
)责
谴
雕
lòu(
)
镂
千丝万lǚ(
)
缕
褴lǚ(
)
褛
qì(
)合
契
提
qiè
(
)
挈
qiè(
)而不舍
锲
形近字
预习检测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桥堍
契合
刻板
驱遣
怅然
忧惧
苟安
受用
拘泥
桥两头地的地方。
投合,意气相投。
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逐;赶走。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愁恐惧。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益
固执,不知变通。
【不声不响】
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得意扬扬】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成语积累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
感。
整体感知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精读细研
1.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论证方法,并说说我们要如何驱遣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2.
思考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精读细研
3.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并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精读细研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合作探究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在写作方面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的几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合作探究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够因我们的想象力而变得更加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在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不会发达。如果我们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想象,即使最完美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
感悟二:认真阅读,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能渐渐成长起来。
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就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为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作者又以相同的方式,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也要在想象中生出翅膀,这样使读者对不同特点的鉴赏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
写作特色
?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在文中所谈的是文艺鉴赏的方法问题,理论性比较强,但所列举的例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文章,而且在论证中,用语平实。如“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句话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十分直白,再加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直观地论述了如何驱遣想象的问题。
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想象
驱遣我们
课堂检测
A.歌谣(yáo)驱遣(qiǎn)印刷(shuā)契合(qiè)
B.怅然(chàng)凝望(níng)掠过(lüè)窜着(chuàn)
C.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nì)
D.潜水(qián)激昂(áng)桥堍(tù)衬托(chèng)
C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看完了比赛,大家都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他的精彩表现。
B.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C.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在感受俄罗斯风情的同时,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D.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A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包括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建立健全投诉报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
,
;
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
,
。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课堂检测
叶从夏走过
留下片片荫凉
雪从冬走过
留下种种希望
4.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D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_________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拓展探究
于是我想,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现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_________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A
拓展探究
_________在一点里可窥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可明白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写生它们,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B
拓展探究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_________人何以只知道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着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布莱克]的“一粒砂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
C
拓展探究
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①艺术三昧:
②气韵生动:
艺术创作的诀要或精义。
画面描绘的意境或情味活脱动人。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拓展探究
A.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B.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C.宇宙是一个大艺术。
D.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2.下面四个句子原本都是第2~5段中的第一句,请给它们还原复位,将句子序号填在相应的段首的横线上。
②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如果单独看一笔、一字、一行挺好看,合起来看整幅字并不好看,那就没有美感了。
一个整体中有各种各样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又都体现出整体的共同特征和样式。
多样的统一
拓展探究
3.解释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4.第四段中有一个短语可作为本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
①非此反不美了。
拓展探究
A.这一段的主旨是论述宇宙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B.这一段是从更广阔的理论范畴来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C.这一段始终没有离开议论的主题——艺术三昧。
D.文章最后几句启发读者把小我融入大我,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
E.这一段开头用的是反问句式,收尾用的是设问句式。
A
D
5.下列对最后一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下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进行鉴赏。200字左右。
课下作业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