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冷战中的对峙
第14课
战后世界的形势是怎样的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垮台,英法美力量大大削弱/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增强.
“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促使其称霸全球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的经济是世界第一.黄金储备世界第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掌握原子弹的国家
一、冷战政策
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
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增长情况简表
时间 总兵力 军费开支 军事基地及其他 黄金储备 工业产值 外贸出口
1939年 33.5万 12亿美元
战后
初期
1230万
90多亿美元 数百个军事基地,最强大的海、空军,垄断原子弹 占资本主义世界3/4 占资本主义世界2/3
占资本主义世界1/3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经济 军事 政治
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
建立
武装部队3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
控制操纵联合国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束时
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
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
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
原子弹
1).“冷战”政策
⑴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活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
含义
原因
苏联是美国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必须压制下去,但鉴于苏联的强大,美国不敢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新的战争
2、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⑷ 分裂德国,扶植西德
⑵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⑶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实质
实质
_____年__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______________ 正式破裂,标志着美苏之间______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
1947
3
遏制共产主义
干涉别国内政
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
“冷战”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希、土参与重建。”
“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美国的安。”
“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
1947年4月5日 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_____提出“_____________”,主张乘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这项计划称为“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1947年
欧洲复兴计划
迅速恢复经济
控制西欧各国
目的是,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 ,防止革命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 ,
。
打开西欧门户
从主要目的讲,两者没有区别;
从手段讲则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是赤裸裸地表现出公开的挑战性,而马歇尔计划则采取了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脚,控制政局,从而达到把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与之共同抗衡苏联之目的。
思考: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何异同?
1949年,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 集会,签定了《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
北大西洋公约
华盛顿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集团。
军事政治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55年5月,苏联等八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为《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成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图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的建立。
(1)两强相争,不得安宁;
(2)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思考:
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 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热战”)
战 争 时 间 目的 主要步骤 结 果
侵朝战争
侵越战争
2、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损失
投入兵力 损失兵力 损失飞机 损失坦克 损失舰艇 损耗军费
海 陆 空
1/2 1/3 1/5 伤亡45万(共156万美韩及仆从国军) 12000架 3200辆 560只 1650亿美元
思考
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_____年__月,朝鲜战争爆发.
_____年__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_____年7月,美国被迫在没有获胜的朝鲜
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美国侵略朝鲜
1950 6
1950 10
1953
侵朝战争失败以后,美国在___年代初,又开始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侵越战争初期,美国在越南南方进行 ,即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装备、训练、指挥南越军队,让越南人打越南人,企图扑灭越南人民解放南方的斗争烈火。后来,美国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1965年,美国开始派遣大量军队进入南越,把战争升级为
。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60
特种战争
局部战争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霸权主义政策是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和现代战争的根源。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影响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讨论平起平坐
第 16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讨论
赫鲁晓夫要与美国
平起平坐,凭什么?
力量对比
二、美苏争霸
束结战二
50年代后期
社会主义阵营
对 峙
苏联
美国
争霸开始
资本主义阵营
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斯大林
时期
对内
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济
对外
巩固东欧阵地
,抵制美国扩张
赫鲁晓夫
时期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氢弹爆炸成功
50年代后期起
美苏争霸的格局
逐 渐 形 成
第一阶段:
缓和
签定奥地利和约
苏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
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事件
争霸的表现:
战略优势在美国
America
Russia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战略优势在美国
1961年8月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的情形
勃兰登堡门是最著名的、经常被旅游者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德国分裂和统一的标志。这是从西边看东柏林。(1968)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使美苏两国接近战争边缘的一次重大对抗。美国由于鼓励对古巴入侵遭到失败而陷入为难状态之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自以为美国不会阻止在古巴部署苏联的中近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并允诺以苏联武器保护古巴。1962年7月,美国得悉苏联开始用船将导弹运往古巴。8月29日,美国在古巴岛上空飞行的U—2型间谍飞机报告说,在古巴发现有新的军事设施和苏联技术人员。10月14日又报告说,有一枚弹道导弹出现在发射场上。
在考虑是立即入侵古巴还是进一步采取外交谋略之后,美国政府决定对古巴实行海军“隔离”(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封锁”一词)。10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布隔离,并于次日由美洲国家组织批准。肯尼迪警告说,苏联船只如果要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及有关器材”,美军将予以扣押。在此期间,没有载运这类东西的苏联船只企图进入隔离区域。
为此,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多次交换信件。10月28日,赫鲁晓夫通知肯尼迪,“构筑武器发射场”的工作将停止,已经运入古巴的导弹将运回苏联。他承认导弹是进攻性中近程和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他同意由联合国代表前往古巴作现场观察。
美国政府11月20日撤除“隔离”,古巴危机结束。
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
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苏联
美国
欧洲
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两军对峙
经济增长缓慢
陷入越战泥潭
经济发展迅速
军费开支扩大
在亚太战略收缩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军事力量微略超过美国
第二阶段:
苏攻势美守势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世界现代史>>
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其一是从越南撤军,其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实现了亲自访华的既定目标。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这是一幅被阿富汗游击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的残骸的历史照片。
在这一阶段,苏联依仗什么敢于向美国提出进攻的挑战?
(重工业发展迅速;军事实力上升。)
80年代
美国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
全面收缩
裁减军备
东欧
亚太
第三阶段:
美强硬苏收缩
1987年美苏首脑在中程导弹条约签字仪式上
1989年10月,美、苏代表签署“最后一批中程导弹销毁完毕”文件
TMD“TMD”,竟敢把台湾也包括在内!
NMD
TMD
Theatre Missile Defence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ational Missile Defence
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崩溃呢?
请思考
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加上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困难加剧。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苏联落后于美、日两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到80年代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美苏争霸的特点:
互有攻守、各有得失
美苏争霸的影响:
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基本态势
对 外 战 略
对 华 政 策
阶段
60年代中-70年代末
50年代中-60年代初
80 年代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苏联处于 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美强苏弱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
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中关系时好时坏
苏联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策略
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苏联在欧洲搞“缓和” 战略,积极在亚非扩 张。美国从战略进攻 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20 世纪80年代
5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
美
苏
苏
美
苏
美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一、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呈现不同态势,究其原因,关键是双方经济、军事等实力(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可见,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二、在美苏争霸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是不断上升。可见,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与国际格局之间有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