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流连文学花园
感受艺术魅力
成语“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知音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他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列子-汤问》
当人们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听到某种音乐时,
会与这种音乐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作用。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演绎了一曲千古知音绝唱。在这个月光清冷、荻花飘飞的夜晚,白居易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三维设计》
琵
琶
行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
《观刈麦》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等。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诵琵琶篇
唐宣宗挽白居易联
琵
琶
行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
、
、
和
。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
感情基调。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概况
凄切、伤感
琵琶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听读录音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谁解青衫泪
?
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故事梗概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演奏
序曲
第一
乐曲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倾诉
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前奏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了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
欢乐曲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明确: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沉思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悲愤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以景衬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声、情、景的融合
音乐描写的特色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1、用喻拟声:8个比喻。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3、侧面描写。
封建社会中一个才貌双全,却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对自己的凄凉遭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强烈的控诉。
但并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不幸中觉醒。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从“寻”“问”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矛盾、含羞。
琵琶女出场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文中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
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详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略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正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江头送客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凄凄不似……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绿腰》
(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
赏析诗中三次音乐描写的诗句
第一次:江头送客闻琵琶
诗
句:
(侧面烘托音乐之美,琴技之棒。)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醉不成欢惨将别。
景中含情,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时出现美妙的音乐。
(用感情铺垫)
(用环境铺垫)
(暗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嘈嘈切切错杂弹
叠
词
Jiān
guān
Yōu
yè
叠韵
双声
联绵词
更加形象
使音乐悦耳动听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
情随音出(序曲)
演奏名曲
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
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
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
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
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
余韵无穷(魅力)
形
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
三:叙议结合,曲中带情,
妙语点睛。
琵琶女演奏
四:正面、侧面结合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两者相较,你以为哪处更胜一筹?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写作技巧总结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课堂总结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本诗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着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气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跌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诗人将一倡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尘、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内容回顾
主旨共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