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1 14:07: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贬黄州,困苦境遇中写了《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词作,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明确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习赏析词的方法,初步培养赏析词的能力。
3、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4、背诵、默写这首词。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四、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州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五、赏读诗词
(一)、读准节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听读诗词·感受词情
(三)、读懂词意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壶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
幽居之人。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孤单的鸿雁。
省:
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沙洲:
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请学生描述词意:一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滴漏声断了,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四)、品读鉴赏: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1】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2】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3】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孤寂惊恐。
【4】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5】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6】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露出水面的沙滩,在当时是人烟稀少,荒凉清冷的环境。
4、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凄清的意象,
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缺桐疏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5.“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7、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8.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
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飘渺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9、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六、总结
此词上片写寓居定慧院的环境,下片写寓居的心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表达了被贬黄州时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七、拓展迁移.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启示: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荣辱)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八、请联系你积累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cháng)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练习:
1、苏轼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一连串意象,营造萧疏凄冷、幽寂的氛围借以表达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句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以鸿自喻最能体现苏轼虽贬谪黄州仍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句子(通过描写孤鸿选求宿处的情景,表达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人生态度):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恐不已,心怀幽恨,无人理解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的诗句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十、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幽人
反省
孤独、高洁
托物言志
孤鸿
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