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结合诗歌背景,体会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内容,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背景,体会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中的景和事,体味诗情,领悟诗意。
2、研讨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在探讨过程中尽量使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积极思维。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截取古典名曲《塞上曲》中的《昭君怨》为背景音乐,链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
(师配解说词)同学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1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这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卷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杜甫的心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作者,知人论诗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著有《杜工部集》。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其诗多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被尊称为“诗圣”。
2、诗题含义:
(1)茅屋:杜甫流落到成都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千辛万苦才搭建起的房屋,经过后代的多次修葺,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即现在的成都杜甫草堂。
(2)“为……所”: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译为“被……”的意思。
(3)歌:即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题目意思: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写的一首叙事抒情诗。(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明了大意。(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简单点评并指导朗读。(多媒体显示)
(1)纠正“飘转、”“布衾”“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正确读音。
(2)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教师指导:本诗以七言为主,主要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应读出延长音。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听配乐朗读,提醒学生在听读过程中,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痛惜、痛苦)
4、移情想象,再读诗歌。
听完朗读,相信同学们还沉浸在无限的痛惜与痛苦之中。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诗人杜甫,此时寄居西南边陲,面对风雨中飘摇的草屋,不禁忧已伤人……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自由读诗歌,同桌可以互相练读、点评。
四、寄意品味,深悟诗意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四人小组合作,研讨诗歌大意。
合作要求:(1)疏通理解本节诗歌大意。
(2)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尽量绘声绘色,带领同学进入意境。
(3)给每节诗拟写合适的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本节诗。
深悟诗意:
1、根据学生合作交流的成果,请一个小组展示第一节诗的内容。
预设答案:
意思(生1):说的是秋天的狂风卷了杜甫茅屋上的茅草,使得它们到处飞舞。茅草飞过了江面,落在了河岸上面,飞的高的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上,飞的低的就漂浮旋转着落入了水塘里。
画面(生2):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
小标题(生3):秋风破屋(板书)
(师):秋风卷茅破屋了,诗人什么心情?诗人如此细致地刻画秋风卷茅,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画面,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看着茅草漫天飞舞,无从捡拾,诗人多么揪心!对,要读出那种揪心的焦灼和痛惜!(板书:焦灼痛惜)
诵读(小组齐读):小组成员有感情朗读第一节诗。
2、请一个小组展示第二节诗的内容。
预设答案:
意思(生1):说的是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忍心这样面对着我当盗贼,毫不顾忌地抱着茅草跑到竹林里去,我喊得口干舌燥也叫不回来他们,只能回到破屋边,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画面(生2):他拖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孩子,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急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调皮,看我不找到你们收拾你们……”。就这样他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小标题(生3):群童抱茅(板书)
(师):群童抱茅追不得,一个“老”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此时的诗人不过才49岁,可是因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这不是故作老态,而是身经流离之苦的心理反应。
他在叹自己的苦,事关生计的茅草再也无从找到,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面对戏耍的孩子,面对穷困的现实,诗人怎能不痛心?可他却又无可奈何!对,读出嗔怪、怨愤、痛心等复杂的情感!(板书:无奈痛心)
诵读(小组齐读):小组成员有感情朗读第二节诗。
3、请一个小组展示第三节诗的内容。
预设答案:
意思(生1):这节诗讲了诗人杜甫家里的情况,比如说他的儿子,他家里陈旧破烂的被子,
他破裂的房子,
晚上睡觉雨都打进来了,可见诗人生活非常贫寒,受苦受冻,所以睡不好觉,一直是长夜沾湿到天亮。
画面(生2):
到了傍晚时分,风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小标题(生3):夜雨湿屋(板书)
(师):长夜沾湿难眠啊!由“丧乱”一词可以看出,这一切遭遇都由战乱引起,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的国家。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对,读出那种忧心忡忡的痛苦!(板书:忧思痛苦)
诵读(小组齐读):小组成员有感情朗读第三节诗。
4、请一个小组展示第四节诗的内容。
预设答案:
意思(生1):这节诗说的是在这个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自己家的房屋被吹破,而且是担心天下所有贫寒士人的茅屋都破了。诗人在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画面(生2):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自语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更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实现,我宁愿自己仍旧住在这里受冻受罪!”
小标题(生3):祈求广厦(板书)
(师):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推己及人,不仅想到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而且希望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未来这一切,自己受冻,死了也满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操多么高尚!对,我们应该读出一种豁达,一种壮烈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诵读(小组齐读):小组成员有感情朗读第四节诗。
师小结:这就是诗人杜甫。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亦兼济天下”。他将自己的不幸置之度外,唯愿天下人幸福,这是怎样的胸怀和境界啊!所以我们称他为“诗圣”,他是人民的诗人。
五、走进时代,体会情感
1、结合背景,回忆诗歌
师:诗人如此窘迫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联系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来看一下。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请一名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回答)
明确: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安史之乱历经八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在这个时代经历了国破家亡,目睹了山河破碎、田园荒芜、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诗人的很多诗作中都提到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有哪些提到了安史之乱。(多媒体显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本深。——《春望》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师:杜甫后期诗歌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安史之乱有关,表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人民苦中苦。”
2、走近诗人,品味情感
杜甫本人当然也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在多年的战乱中,他丢了官,坐过牢,出逃以后无以谋生,不远千里流亡成都。饱经沧桑的诗人落魄痛苦,心中早已千疮百孔,群童公然抱走自己的茅草,可是他却依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这是何等的忧国忧民!他甘愿舍弃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又是何等的舍己为人!
六、个性表达,激情交流
请以“我看到一个
的杜甫”为开头,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力求结合诗文,精彩独到。
(两名学生展示习作)
师:杜甫写自己的贫苦、辛酸、颓唐,仅仅是写了一个小我,他想到天下寒士,想到天下苍生,他就拥有了悲悯天下的情怀,这是大写的杜甫!
七、深情诵读,课堂小结
结束语: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
生齐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内容
情感
一、秋风破屋
,
焦灼痛惜
二、群童抱茅
,
无奈心痛
三、夜雨湿屋
,
忧思痛苦
四、祈求广厦
,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