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讲义+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讲义+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1 15:57:27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名列百位人物之一。这本书刚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你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
A.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
B.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
C.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D.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
2.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A.奥斯曼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罗马帝国
3.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下列关于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②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④中朝军民联合抗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5.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家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
6.武士和武士集团是日本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阶层。武士是(
)
A.天皇建立起来的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军队
B.地方政府建立起来的保护自身利益的武装力量
C.地方豪强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建立起来的军事集团
D.幕府统治集团培养效忠国家的忠实奴仆
7.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
A.灭亡拜占庭帝国
B.积极融合东西方文化
C.使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厂
D.学习借鉴中国的制度文化
8.下图为某校高一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制作的一幅时间轴,其中第三个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建立麦地那政权
B.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大规模向外扩张
D.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9.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  )
A.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B.地方割据,政令不畅
C.多年扩张,北乱南稳
D.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10.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C.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
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11.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记载。材料信息表明(  )
时间
事件
惠恭王六年,秋八月
大阿餐金融叛,伏诛
十一年,夏六月
伊餐金隐居叛,伏诛
十六年二月
伊餐金志贞叛,聚众围犯宫阙
元圣王七年,春正月
伊餐悌恭叛,伏诛
A.中央政权更替频繁
B.中央内部争权日益严重
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
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12.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13.“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官”
D.计算机网络
14.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儒学为官学
C.以科举选拔官员
D.孔庙与祭孔典礼
15.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6.“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他们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封建制度
B.种姓制度
C.门阀制度
D.奴隶制度
17.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这表明
A.日本统治者提倡节俭
B.日本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
C.日本农民的生活困窘
D.日本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18.《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200帕。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此规定说明了
A.四个种姓的职业世袭不改变
B.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界线分明
C.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不平等
D.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等,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0世纪,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开始出现了。西欧城市是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他们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同一时期,中国宋代的城市经济也相当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一些统治中心,商业发展特别繁荣,如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的贸易现象。
——改编自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中大化改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城市是怎样重新兴起的?
(4)据材料二内容对比10—12世纪中国城市与西欧城市的异同点: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行动起来,并准备为出征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
——以上材料摘自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概论》
(1)结合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针对遇到的困难,穆罕默德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公元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完成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ABC三项的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对外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此时穆罕默德已逝世,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故选A;亚历山大帝国建成于公元前4世纪,排除B;查理曼帝国于公元9世纪分裂,没有攻灭拜占庭帝国,排除C;罗马帝国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排除。故选A。
3.C
【解析】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说,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此,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C正确;实行民主政治和7世纪的日本无关,A排除;查理.马特改革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和日本无关,B排除;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D排除。故选C。
4.D
【解析】①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②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③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④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先后顺序为②①③④。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D正确;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A错误;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有所发展,但未成为国教,B错误;德里苏丹国是由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建立的,C错误。故选D。
6.C
【解析】10世纪,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立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C符合题意;武士不是天皇和地方政府建立的武装力量,更不对国家效忠,排除ABD。故选C。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巨人指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故答案为A项。BD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排除。
8.D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信息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史,故“第三个空白处”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穆罕默德于六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于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并
以此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基础,故A项错误;;632年,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遣使觐见先知穆罕默德,皈依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故B项错误;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故C项错误。
9.B
【解析】据材料“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但在印度中南部扩张有限,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可知,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这说明笈多王朝存在地方割据、政令不够统一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笈多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南部德干高原诸国大都只是“名义上的臣属性质”,因此“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战乱、扩张、动荡、内忧外患”,故C、D错误。
10.A
【解析】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新罗统治时期叛乱频繁发生,这表明新罗政治统治不稳,逐渐走向衰败,故C项正确;多数叛乱最终都被平定,不能说明中央政权更替频繁,排除A项;叛乱的发生不一定都是中央内部的争权,B项解读有误,排除;叛乱时有发生说明君主权力被逐渐削弱而非强化,排除D项。故选C。
12.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笈多王朝对土地的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国王封赐臣属的等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笈多王朝土地的分封,没有体现其赏赐的程序,排除B项;笈多王朝的这种土地分封制度不可能确立君主权力的至尊地位,排除C项;笈多王朝的这种分封制度也不一定就预示着分裂割据,D项说法属于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选A。
13.B
【解析】根据材料“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可知材料评述的是阿拉伯数字,故选B项;“公历”、巴格达的“指挥宫”都和人类的计算体系无关,排除AC项;计算机网络出现于20世纪,和花刺子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4.C
【解析】奈良时代是通过对培养官僚的特定机构人员进行考核选拨官僚,故C例外,为正确选项;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奈良时代,儒学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出现了孔庙与祭孔典礼,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5.C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选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比较片面,D选项排除。
16.B
【解析】种姓制度是在印度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它表现为内婚制群体,即种姓,符合题意,故B正确;材料“他们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反映了严格的血缘等级制度。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奴隶制度指奴隶主占有和剥削奴隶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7.C
【解析】材料“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掺上些杂粮煮着吃”说明日本农民的生活困窘,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日本统治者提倡节俭,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治权利,故D错误。故选C。
18.D
【解析】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以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材料没有涉及职业世袭的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四个种姓的宗教生活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四个种姓的宗教权利问题,排除C;材料“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说明四个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故选D。
19.(1)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
(2)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的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
(3)影响: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等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和平和武力两种。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用保存、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四大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等内容说明在阿拉伯人对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等信息,从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创新制度和国家文化等方面,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20.(1)国内: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国际:受中国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2)政治上,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并效法中国的科举制,通过考试,以才选官,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经济上,效法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即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西欧城市是10世纪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随着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兴起的。
(4)同: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异:西欧城市比中国城市先进,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等信息,从国内矛盾和国际榜样两个方面,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2)做法:根据材料一中“日本确立了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以均田制为蓝本的‘班田收授法’”,“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具体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说明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的具体做法。
(3)过程:根据材料二中“10世纪,西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开始出现”,“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地点、基础和条件等方面,说明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情况。
(4)同:据材料二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对比10—12世纪中国两宋时期的城市,可知中西城市发展的共同点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异:根据材料二中西欧“市民阶层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他们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对比中国“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等信息,可知相比中国,西方城市发展更明显,水平更高,形成了资产阶级,为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
21.(1)遭到麦加科里希特贵族的排挤和迫害。
(2)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解析】(1)根据材料“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可知,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遭到麦加科里希特贵族的排挤和迫害。
根据材料“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哪里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
知识清单
知识1阿拉伯帝国
知识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知识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知识精讲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1)背景
①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长期混战,生产停滞。
②人民渴望统一,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形成
①时间:7世纪初
②创始人:穆罕默德
③经典:《古兰经》
④主张:宣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扬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阿拉伯国家政权(政教合一的国家),并打着“圣战”的旗帜行进对外扩张,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
(1)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穆斯林军队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占领两河流域,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边境,并击败了唐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同时战胜埃及,横扫北非,到8世纪中期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②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③下设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枢密院职能不同,中国主管军事);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3)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到非洲的广大地区。
(4)文化繁荣
①阿拉伯文化繁荣的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开放宽容的态度;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③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欧洲的文化发展等。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征服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2.奥斯曼帝国
①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东起波斯湾和高加索,西达摩洛哥,南自尼罗河中游,北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疆域极为广阔。
②政治制度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③经济状况
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秦汉移民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③大化改新的推动;
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大化改新:
①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②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③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有一点的局限。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
①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朝鲜
1.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课堂探究
例1:大化改新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哪一个特点?
凶恶残暴
B.善于学习
C.忧患意识
D.崇拜神灵
【提示】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在吸收借鉴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行的,由此说明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故选B项;大化改新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点,不是凶恶残暴、具有忧患意识和崇拜神灵,排除ACD项。故选B。
例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促使日本初步实现了统一
C.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提示】
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游历‘天朝的日本人……归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日本人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先进文明,促进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出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选D项;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故排除AC项;这些日本人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改革,而非初步统一,排除B项。故选D。
随堂练习
1.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不包括
A.传播阿拉伯数字
B.创立并传播伊斯兰教
C.创立佛教并传播到中国
D.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发明传播到欧洲
2.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3.决战的时刻到了,穆罕默德在隆隆的炮声中检阅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的精锐部队。他亮开嗓门喊道:“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世界的中心。你们可以任意劫掠!现在,你们勇敢地冲进城去吧!你们将成为世界上的富翁!”这一情景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A.公元476年、罗马
B.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
C.公元1258年、巴格达
D.公元1860年、北京
4.公元1000年时,英国人爱尔费里克在《对话集》中这样写道“我到海外去,去买紫色布帛和丝绸,宝石和黄金,彩色衣服和染料,酒类和油类,象牙和黄铜,硫磺和玻璃,以及其他类似的货品。”这些采购品到达西欧的路线最有可能是
A.阿拉伯——中亚——欧洲
B.印度——非洲——西欧
C.中国——阿拉伯——欧洲
D.中国——俄国——欧洲
5.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其意当为:两者是
A.同时产生的
B.同一个事实
C.同一创始人
D.密不可分的
6.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7.奥斯曼帝国崛起影响了亚非欧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其主要表现在
A.造成意大利城邦国家的衰落
B.阻碍了英法等西欧国家经济发展
C.造成巴尔干地区关系复杂化
D.控制地中海,推动亚欧商路的兴盛
8.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①土地归属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
②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
③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1.C
【解析】创立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人,不是阿拉伯人,故C项符合题意;阿拉伯人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创立并传播了伊斯兰教,将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等发明传播到欧洲,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BD项不符合题目设问。故选C。
2.A
【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属于实质性的变化,故选A项;引进中国制度、缓和矛盾和天皇掌握实权都属于日本社会的变化,但算不上是实质性变化,排除BCD项。故选A。
3.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穆罕默德在隆隆的炮声中检阅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的精锐部队”、“我给你们一座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的城市……世界的中心”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标志欧洲中世纪结束,B选项符合题意;476年9月4日,日耳曼人首领奥多亚克废罗马皇帝罗慕洛,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灭亡,A选项排除;1258年巴格达遭蒙古旭烈兀军的洗劫,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摧毁,C选项排除;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D选项排除。
4.C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1000年时……去买紫色布帛和丝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宋朝统治之下,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英国人要购买丝绸就需要走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路线是中国——阿拉伯——欧洲,C选项符合题意;阿拉伯不生产丝绸,A选项排除;印度不生产丝绸,B选项排除;北宋年间中国北方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不经过俄国,D选项排除。
5.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得到真主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20年代至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日后的阿拉伯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所以比鲁尼认为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并非同时产生;B选项错误,两者不是同一个事实;C选项错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建立时穆罕默德已经去世,两者并非同一创始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C
【解析】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真主,政教合一,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人信仰天主教,信仰耶稣,不符合“中亚”,排除B;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而17、18世纪启蒙运动崇尚理性,追求民主,排除D。
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传统商路,推动了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意大利城邦的衰落,英法等国家获利巨大,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D选项错误;巴尔干地区关系复杂化是大国干预导致的,C选项排除。
8.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土地归属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和实行行政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属于大化改新的内容,故①③符合题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强制普及初等教育是明治维新的内容,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