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2 10:35:16

文档简介

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时间
事件
1922年
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
1925年
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
1925年
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
1928年
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A.地区冲突的加剧
B.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维护和平的尝试
D.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
2.凡尔赛体系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
A.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
D.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3.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旨在说明(  )
A.德国军事实力强大
B.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
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
4.—位法国观察家在1912年指出:“在过去两年里我们多少次地听到人们说,’战争要比这种永久的等待好!’在怀有这种愿望的时候,不存在悲伤,而是一种私底下的期望。”这反映了一战前欧洲
A.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B.各国社会秩序稳定
C.人民对战争普遍向往
D.爱国主义传统深厚
5.“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句话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6.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①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③欧美国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④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成为热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人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然是复仇。”他的所谓“复仇”起因于
A.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
B.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C.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
D.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
8.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9.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参战演说中提到:“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我深刻认识到我正采取的步骤的严重乃至悲剧的性质,以及它所包含的重大责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要攫取利益,夺取世界霸权
B.使美国肩负起维护世界和平重任
C.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具有正义性
D.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传统
10.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
A.德美矛盾
B.英德矛盾
C.德法矛盾
D.德日矛盾
11.下面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德法实力与英国难以抗衡
C.一战后英国工业生产超过了德国
D.一战对德国打击很小
12.“一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以及华盛顿会议中签署了许多条约,其中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的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海军协定》
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13.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14.以下是美国、德国和英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这表明
——摘自罗伯特·W·斯特雷耶《世界之道:一部基于资源的简明全球史》
A.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
B.德国在1932年以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C.英国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三国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15.1932年7月,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其旨在
A.维护英联邦的集体利益
B.维护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C.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
D.打破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7.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A.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18.“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A.一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
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德国计划六个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
(2)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它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3)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系列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一观点的理解。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月5日,威廉二世与奥匈驻德大使共进午餐……(威廉二世)向奥匈大使表示,奧匈在这次事件中可以得到德国全力的支持。而对于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问题上,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
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贝尔格莱德政府似乎不会对最后通牒有所屈服了。而且,在此期间,萨佐诺夫曾特别指示贝尔格莱德政府不要接受英国在其中的调解。……不管俄国的行动是否有必要,法国都从始至终地支持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做出的任何干预行为。
——据[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等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历史学家詹姆斯·乔尔指出,在整个欧洲的“政府内外几乎没有人预计到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造成巨大破坏的世界大战”。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国领导者对战争爆发的影响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各国领导者们为何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
21.一战对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因部队人员需求的增长,使得原来免役或体格不好的男人也被征募了去,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战争对工人的需求,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
战后整个世界都以敬畏和期待的眼光注视着一个人——美国总统。遍及世界上每个角落,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改编自(美)R.R.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下,1870年起)
材料二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是战争的结果,修正了人们对殖民世界和新殖民世界里政治认同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些观点和理论指导指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据(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改编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民主制度原则下,多数民众的一致性心理认识对民主国家的对内及对外政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英法政界人士都心知肚明,选民再也不会容忍1914—1918年那场悲剧重演。因此,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所制定的政策,都设定在这种选民反战的心理上面。(结果)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经过民主政治过程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
——据刘宏松《民主政治、民众心理与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国际秩序的解体》整理
(1)阅读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列举“对刚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的冲击”的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德国和英法为例,说明复仇主义情绪与和平主义情绪在民主制度原则“形塑”下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苏德签订条约,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现了和平,同时国联协调解决国际纠纷,欧洲国家签订互保条约和《非战公约》,同时在《非战公约》中明确规定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说明一战后,欧洲国家进行了维护和平的尝试,C正确;国联调解纠纷、欧洲国家签订互保条约,意味着当时地区冲突并未加剧,排除A;题干内容与德国国际地位提升无关,排除B;题干只列举了国联的一项活动,无法看出这一组织作用的加强,排除D。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了欧洲的暂时和平,所以D正确;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所以A错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所以B错误;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所以C错误。
3.B
【解析】材料“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所以B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所以ACD错误。
4.A
【解析】“战争要比这种永久的等待好”说明一战前欧洲民众希望通过战争打破欧洲当时的僵局,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故选A;这一主张说明各国的社会秩序并不稳定,排除B;人民是希望通过战争打破僵局,但对战争不可能普遍向往,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主义情绪,而非爱国主义传统,排除D。
5.B
【解析】根据材料题干中的“东方各民族”,即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即不再受奴役,“参与决定世界命运”,即争取民族解放,说明这时期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东方各民族”指的是东方被殖民的国家,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当时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但无法得出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东方各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潮,无法得出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6.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使得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关系,无论是战胜国之间、还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都暂时相对稳定,所以①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②③④均符合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克里孟梭坚持要“复仇”,这说明法国此前曾遭到过重大的失败,并受到侮辱,结合所学可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对德割地并支付大量赔款,从此埋下双方仇恨的种子,据此可知,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符合题意,故C正确;普奥联军干涉法国,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进行的,普鲁士虽然组织了反法联盟,但是并不是法国的主要仇恨,排除A;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不是法国复仇的原因,故B错误;意大利与法国激烈争夺突尼斯,不是法国复仇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8.C
【解析】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只是对一战爆发的表象的分析,不能体现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
9.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参加一战之前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财,所以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此时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所以参加了协议国一方作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不是维护世界和平;C选项错误,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瓜分势力范围的非正义战争,美国参战并不具有正义性;D选项错误,美国彻底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同日不落帝国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从而分别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中心的三国协约,疯狂扩军备战,最终一战爆发。所以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英德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德国由“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加剧的是德国和英国的矛盾,不是德国和美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的矛盾,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指数明显低于1913年的水平,说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导致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法实力与英国难以抗衡,故B项错误;“一战后英国工业生产超过了德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了重创,故D项错误。
12.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包含中国主权问题的条约是①《凡尔赛和约》④《九国公约》,故D正确。
13.B
【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4.B
【解析】表格显示德国从1932年失业率逐渐下降,说明就业率开始上升,B正确;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失业率仍然上升,A错误;英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受到经济危机打击,C错误;德国没有遏制法西斯势力,D错误。
15.C
【解析】由“1932年7月”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由“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实际是要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冲击,故选C;由“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可知是要维护英国在英联邦中的独特地位,排除A;“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与自由主义相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打破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信息,排除D。
16.B
【解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的规定,以及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使得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新秩序。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缓和了列强间相互争夺的尖锐矛盾,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故选B;AD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排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不是国际社会的要求,排除C。
17.D
【解析】英法操纵国联,美国没有参加,材料信息是对此事件的愤慨,D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8.A
【解析】材料“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反映了强烈的反战情绪,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故D错误。故选A。
【解析】(1)根据材料“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可归纳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可归纳出战争无可估量的大灾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方综合国力势均力敌、战线过长、大部分是阵地战、难以突破对方的防线等原因导致了一战形成“长期阵地战”和“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3)可以肯定丘吉尔的观点,也可以否定丘吉尔的观点。如果肯定丘吉尔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丘吉尔之所以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是因为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如果否定丘吉尔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维护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0.(1)影响: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
原因:争夺巴尔干的矛盾十分尖锐;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战争的进程和后果的非理智心态。
(2)简析:欧洲精英沉迷于推行军国主义和扩张帝国霸权;被所谓“民意”感染和裹挟,抱有侥幸心理和赌徒思维;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决策者充满对本国高效动员战争资源的自信,却缺乏对工业化战争的惨烈破坏和可怕灾难的预见。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威廉二世又称不论奥匈要采取什么行动,都必须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延”“沙皇敦促塞尔维亚人要‘像狮子一样’去战斗”可知他们都推波助澜,加速了一战进程。原因:战争爆发的原因需要从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两大军事集团形成、非理智的心态等方面进行思考。
(2)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而轻松的需要从欧洲精英的想法、民众的狂热及工业化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21.(1)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思想:和平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德国纳粹党利用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英、法选民的反战心理,浓厚的和平主义情绪,促使英、法领导人实行对法西斯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最终导致凡尔赛体系瓦解。
【解析】(1)由材料“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可知,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由材料“这样大量妇女流入工厂和管理部门”“为妇女从事传统上只属于男人的工作提供了机会”可知,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材料“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可知,一战使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扩大;由材料“经历了长期磨炼、混乱、丧失亲属的人们,都受到威尔逊激动人心的和平语言的鼓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威尔逊提倡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思想:由材料一可知,其主要思想有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由材料二“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可知,其思想还有民族主义思想。
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亚洲的三次民族解放运动分别是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反帝爱国五四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复仇主义情绪主要表现为德国纳粹党的上台,英国和平主义情绪的主要表现为绥靖政策。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清单
知识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知识2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知识精讲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3)各国间的不平衡性加剧,原来先进的国家在很多方面被后起的国家超越。
2.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主要矛盾)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三)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1.疯狂的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五)1914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西线
(英法军队?德军)(决定性战场)
(1)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
(2)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德军“速决战”破产)
(1)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⑵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俄军)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
(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三)一战结束
1、1914年,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2、1917年,中国和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3、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
4、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四)一战的影响:
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促进民族主义)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国际格局)
4.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改变人们观念)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2)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3)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凡尔赛条约》: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②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列强同意“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的成立
(1)性质: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堂探究
例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③会议暂时协调了矛盾,又埋下了新的隐患
④会议均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提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由英法美操纵,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操纵,故①符合题意;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和远东地区的统治秩序,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关系,同时埋下了新的隐患,故②③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故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
例2: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项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提示】
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可知,美德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和其占有的殖民地极度不协调,因此争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西方国家斗争的焦点,B选项符合题意。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A选项排除。一战爆发的标志是1914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D选项排除。
随堂练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
A.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存在矛盾
B.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苏俄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D.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
3.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
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
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4.一战前夕,经济总量居欧洲第一位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
5.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
B.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
C.协约国的封锁阻碍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
D.美国与德国殖民矛盾十分尖锐
6.某条约第一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该条约的签定
A.促成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促成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形成
C.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D.导致法国在战争中因腹背受敌而战败投降
7.下列来自课本目录的标题,其表述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某种价值判断的是
A.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二
C.“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
D.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8.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实现这一“回归”的条约是
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五国海军协定》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由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国际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华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B选项符合题意;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的说法属于表现,不属于实质,A选项排除;国联体现的是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但是由于奉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最终走向流产,C选项排除;华盛顿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问题,以美国为中心,D选项排除。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发展、高涨都是由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引起的,每次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出现新一轮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对象主要是殖民侵略者,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的直接原因应是殖民侵略的加深,故D选项正确;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矛盾,但这不是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的根本原因,故A选项错误;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矛盾激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俄国忙于国内的战争,没有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故C选项错误。
3.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美德成为世界第一、二大工业国,但其殖民地面积较少,英法经济地位下降,但其殖民地面积较多,这反映出的最本质信息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列强间矛盾尖锐,成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日本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百分比较低,实力较弱,其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基本一致;C、D选项不是材料中最本质的历史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A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前的德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德国统一和交叉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在海上的军事实力上明显要强于同盟国,它们能有效地对同盟国实行贸易封锁政策,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的状况,故选C。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阵营,因此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协约国较同盟国在战略物资储备上更加丰富,因此“美国与同盟国之间却几乎没有贸易”绝不是因为同盟国战略物资储备比较丰富,只是求而不得,排除B;美国和德国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它们之间没有尖锐的殖民矛盾,排除D。
6.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签订《三国同盟条约》,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B项,日本并未加入同盟国阵营,排除。C项,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项,同盟协定规定了三国协助支援义务,但并未使法国投降,排除。
7.D
【解析】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认为巴尔干地区局势异常紧张,D选项符合题意。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与作者价值观无关,A选项排除。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二的说法属于属于史实的描述,B选项排除。“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说法属于史实的描述,C选项排除。
8.B
【解析】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之一就是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德国,故B符合题意;《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是1921年在华盛顿签订的,表面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实际是要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与阿尔萨斯与洛林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主要内容是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岛屿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
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
,故D不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