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清单
知识1冷战与两极格局
知识2冷战的发展有多极力量的成长
知识3两极格局的瓦解
知识精讲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和竞争状态。
2.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2)根本原因: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3.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上
发表“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成为共产党员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缘政治上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
军事上
成立“北约”
成立“华约”
4.结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国战略调整: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美苏关系缓和.
(1)时间:
1985
年以后。.
(2)表现.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3.两极格局瓦解
(1)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课堂探究
例1:1955年新中国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B.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的削弱
D.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与
【提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面对各国之间的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因此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正确,B排除;C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
例2:1946~1947年的寒冬导致欧洲遭遇到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歉收。各国粮食供应全面削减,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卡路里的摄入量已经减少到无法长期维持生命的地步。经济的崩溃促使当地民众对经济生活的关心远超过对共产主义威胁的认知。鉴于此美国(
)
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成立了“北约”组织
D.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提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二战后初期欧洲出现的粮食危机和经济困难,为遏制社会主义和苏联,美国实施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与解决二战后欧洲出现的经济困难无关,A项错误;作为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欧洲经济恢复无关,C项错误;组织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是苏联不是美国,D项错误。
随堂练习
1.下列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B.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
C.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中日邦交走向正常化
2.军事组织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冷战”开始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军事组织是
A.欧洲共同体
B.经济互助委员会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1955年,周恩来在某个国际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中非合作论坛
4.1955年美国记者鲍大可对某国际会议发表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求同存异的建议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确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各国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开罗会议
5.1955年初,美国加紧在国际舆论上攻击中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美国此举的直接用意在于
A.破坏万隆会议的召开
B.将“冷战”思维引向远东
C.加强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D.离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6.“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仅仅10个月之后,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材料反映的是
A.匈牙利的改革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重新统一
D.两极格局结束
7.“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
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
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
8.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其实这不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其中,二战后的“西方”指的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
B.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C.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和日本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英语国家
参考答案
1.B
【解析】从图片中人物的服饰造型看,多属亚非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关系,B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与题干涉及的国家不符,排除C;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排除D。
2.D
【解析】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约,故D项正确;欧共体与美国无关,排除A;BC项都是以苏联为主导的,排除。
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面对与会国的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4.B
【解析】根据”1955年“、”求同存异“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故选B;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排除ACD。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企图阻挠和破坏这次会议,但是在中国外交家的努力下,成功的促成了这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此从材料来看,美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的直接目的是破坏万隆会议召开,A正确;BCD不属于美国的目的,排除。故选A。
6.C
【解析】从题干材料“1990年”“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可知反映的是柏林墙的拆除,两德的统一,故选C,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不是匈牙利改革,排除A;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排除D。故选C。
7.C
【解析】“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说明是提出“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C正确;A是日内瓦会议内容;B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D中制止新殖民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
8.B
【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其中西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说、冷战间两个超级大国能够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此言冷战时代确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此观点意在强调
A.冷战是美苏实力均衡的结果
B.冷战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
C.美苏顺应了和平时代的潮流
D.美苏在冷战中能够保持理性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苏两国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军事集团进程加快
C.政权面临颠覆危险
D.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3.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秩序特指二战后建立的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外衣,却仍是以掠夺和霸权
为实质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源于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4.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各国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人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5.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
6.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华沙
B.北京
C.贝尔格莱德
D.布拉格
7.1947年2月,苏联总领事馆向莫斯科报告说“1947年1月和2月,美国对我们的态度急剧恶化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参议院进行的讨论中,杜鲁门总统实际上同意了“俄国的对外策略是侵略性的和扩张主义的政策”这一观点。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A.国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
B.美苏合作已不复存在
C.美苏开始由合作转向对抗
D.美苏冷战拉开了序幕
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
9.20世纪60年代中期,众多领域的学者们在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的出现反映了
A.西方优势地位的最终形成
B.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
C.福利国家的建设势在必行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
10.有学者评论道:“此时冷战已经全面展开,在随后的5年中一个又一个危机不幸地接踵而至,一方采取行动,对方就会采取反行动,这些行动和反行动最终在两个对抗性的集团建立时达到了高潮。”该学者评论的“两个对抗性的集团”是指
A.英法俄三国协约与德奥意三国同盟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C.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D.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七十七国集团
11.1945年5月某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
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的经济行动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互会
D.建立北约
12.1962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极力反对。他怀疑英美的亲密关系,并将英国进口相对低价的英联邦国家农业产品视为对低效的法国农民的一种威胁。这表明
A.美国操控了西欧的内部事务
B.法国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
C.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曲折性
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受挫折
13.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维护团结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提出的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另起炉灶
C.睦邻友好
D.求同存异
14.“七十七国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政治经济组织,它与不结盟运动一道,表明南方国家的主体整体意识在加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这些组织的形成意在
A.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行径
B.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反抗北方国家的殖民奴役
D.应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控制
15.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繁荣的柏林周围到处都表现出社会失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德国
A.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B.再次面临严峻的分裂危险
C.统一后的融合之路艰辛漫长
D.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16.赫鲁晓夫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据此可知,美苏
A.均尽力避免热战
B.都将意识形态放在首位
C.由对抗走向合作
D.军事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17.某同学准备写-篇历史小论文,他选用的史实包括:德国一分为二、朝鲜战争爆发和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判断,他的小论文主题是
A.战后美国独霸世界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8.二战结束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时,国际局势当中已经发生的有
A.美国已被迫从越南撤军
B.中国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开始蓬勃兴起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及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战争的“侵略”性质。189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11日
一战结束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2年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3年
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年
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7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
英法绥靖,美国中立
1939年
二战全面爆发
材料三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哪一方为“侵略”的一方,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二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20.读下列关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从两极到多极”的演变趋势。据此,补充图中A、B两处相应的事件。
(2)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全面开始。请回答,导致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965—1975年十年间,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请依据此范例,分别陈述关于1945一1955年、1985一1995年两个十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
21.战后世界格局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
材料二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两极格局的“稳定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是哪一地区?它是如何“扩大起来”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冷战间两个超级大国能够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漫长的和平时代”可以看出,双方在冷战时期都保持了克制与理性,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冷战的原因,排除A;材料并没有强调冷战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故B项不是主旨,排除B;美苏冷战本身就不是顺应和平潮流的体现,排除C。
2.D
【解析】“麦卡锡”主义反苏反共,而苏联东欧方面清洗“内部敌人”体现了当时美苏两国在冷战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对抗,D正确;麦卡锡反苏反共和阶级矛盾计划无关,排除A;军事集团进程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B;美苏两国当时政权基础稳定,排除C。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B正确;华盛顿会议召开时间是在一战后二战前,排除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表现,不是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根源,排除C、D。
4.C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团结了亚非国家,促进了亚非国家和新中国的关系,C正确;“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方针,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是在1953年,排除B;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排除。
5.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等信息可知,这一国际会议是亚非会议,其特点是反对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它提高了中国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国际地位,会后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D正确;A项是日内瓦会议,排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排除C。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7.A
【解析】据当时苏联驻美总领事馆的报告可知,当时美国对苏联态度发生了变化,表明当时美苏关系日益疏远,也表明当时国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故选A项;B项的“美苏合作已不复存在”表述绝对,故排除B项;C项中的“开始”表述绝对,故排除C项;美苏冷战的序幕开始于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排除D项。
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减轻对日本的处罚,主要是试图把日本变成其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内战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手段,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A;从日本威胁不到东欧国家,排除C;D项不够全面,排除D。
9.B
【解析】通过材料“术语”从政治、经济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来,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大背景,可知是冷战的产物,体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紧张,B正确;西方优势地位的形成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建设福利国家的信息,排除C;经济全球化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D。
10.B
【解析】根据“冷战已经全民展开”可知该学者评论的“两个对抗性的集团”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故选B;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出现与一战前后,排除A;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出现于二战中,排除C;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七十七国集团不是对抗性的两个集团,排除D。
11.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5月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战事结束,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上援助西欧为目的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措施,B正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美国称霸全球的宣言书,A错误;建立经互会是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采取的反击措施,C错误;北约是军事防御组织,D与材料不符。
12.C
【解析】考查欧洲一体化。戴高乐由于“英美的亲密关系”和英联邦内部市场,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兴起,法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共同市场”,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状况,故D项错误。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面对某些国家对中国的恶意攻击,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国的认可,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4.B
【解析】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政治经济组织”“表明南方国家的主体整体意识在加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可知,“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这些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组织,目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自身利益,故选B;这些组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AC不是这些组织的形成的根本目的,排除;这些组织的形成并非仅仅针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控制,排除D。
15.C
【解析】根据材料“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所学可知1989年柏林墙拆除,随后两德统一,但统一了将近30年的原东西德地区经济差距依然巨大,说明统一后德国在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真正实现民族融合等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故选C项;“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统一后的德国差距依然很大,并未体现出有再次分裂的危险,排除B项;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失衡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D项。
16.A
【解析】材料“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体现的是在古巴导弹危机问题的解决上,美苏双方都保持着克制,A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体现的是国家利益放在首位,B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朝鲜战争爆发和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体现了“冷战"影响下国际关系的紧张,D项正确;战后美国独霸世界与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爆发和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的苏联冷战不符,A项错误;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不能说明美苏两极之外,增加了影响世界平衡的新力量,均不能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项错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与(苏联并未参加的)“朝鲜战争的爆发”不符,C项错误。
18.D
【解析】根据“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时”可得出这是指1967年成立的欧共体,结合所学,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D正确;AB都是70年代,排除;C项是1968年,排除。
19.(1)侵略方:英德双方都是侵略方。
理由:英德都是为争夺商业利益,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故双方都为侵略方。
(2)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制裁战败国的不平等条约;由于分赃不均和其掠夺性,引起德、意的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兴起;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3)同: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异:雅尔塔体系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更加民主化;美苏主宰。
【解析】(1)侵略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德双方都是侵略方。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大战。英德都是为争夺商业利益,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而战,故双方都为侵略方。
(2)必然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制裁战败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和“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分赃不均和其掠夺性,引起德、意的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兴起;根据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根据材料“1938年英法绥靖,美国中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3)同:根据材料“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可知,两个体系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异:根据材料“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可知,雅尔塔体系包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更加民主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由美苏主宰。
20.(1)A:华约组织成立B:苏联解体
(2)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
(3)1945—1955年十年间,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85—1995年十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解析】(1)据数轴时间1955年可知是华约建立,B据1995年之前时间可知是1991年苏联解体。
(2)据所学可从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角度回答。
(3)据材料范例,1945—1955年可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1985一1995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1.(1)答案1:结合史实从两个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然而,两极格局的平衡也是相对的,在对峙期间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
答案2:结合史实从某一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
答案3:一方面内容能结合史实做部分论述美苏两国经历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冲突,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说明两极制衡,创造了稳定世界格局。
答案4:没有史料的简单结论美苏两极格局,相互制衡。
其它答案。
(2)答案1:欧洲或西欧其它答案
答案1:完整表述两个步骤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
答案2:只有一个步骤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其它答案
【解析】(1)据“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两极格局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是美苏相互妥协和对抗的结果,结合美苏双方分别构建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行对抗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2)据所学可知“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指的是能够对两极格局和美苏地位形成冲击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欧洲、中国的发展壮大,结合日本、欧洲和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壮大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