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2 16:21:03

文档简介

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清单
知识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知识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知识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知识精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改革与解体
措施内容
结果评价
赫鲁
晓夫
改革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③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④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③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和剧变
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问题:东欧国家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
2.南斯拉夫改革
(1)内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结果
①积极: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含义:
1989-
1992年,东欧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课堂探究
例1: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A.对外扩张包袱过重
B.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个人崇拜严重
D.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
【提示】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例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9年
B.1991年
C.1999年
D.2001年
【提示】
题文的“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指的是苏联的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随堂练习
1.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
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
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
4.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
D.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5.“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6.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
7.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8.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发动“八一九”事件
C.签署《明斯克协定》
D.发表《阿拉木图宣言》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选项错误,C选项“政治”一词说法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在农业中的表现,这也是苏联自身法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A
【解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含有④的选项。①②③正确,故选择A项,排除BCD。3.B
【解析】材料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斯大林模式僵化造成的后果,并非“冷战”的影响,排除A项;C、D均不符合史实。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是全球性的,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材料中“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苏联解体了,因此选B。
5.B
【解析】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推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其政策失误等原因,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故选B。
6.C
【解析】分析题干,主要考查有关苏联发展的史实,从苏联争霸来看,应该指二战后,二战前苏联主要致力于国内建设,排除A。而联系所学,苏联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是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70年的初开始,改革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趋于停滞,这样排除B和D,答案为C。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波兰这些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基本都照搬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很快经济上都陷入了困境,故这些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都对本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选C。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这些改革都在积极地探寻适应于本国的而非苏联的发展模式,这不属于逃避,排除B;尽管最后出现了东欧剧变,改革失败,但却并未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排除D。
8.D
【解析】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故选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颁布引发了”八一九“事件,排除AB项,C项与题意不符。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单选题
1.1960年,据美国“苏联问题”研究专家戈德曼报告,苏联煤、油钾、天然气开采一般都会损失50%—60%;苏联一半以上矿石露天开采,环境破坏大复垦率低;为追求石油产量,苏联没有采用注水抽取法,导致天然气不必要浪费;大量矿石石油被遗弃在矿场和油井,只有50%回收率。此时苏联正在进行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一五、二五计划
D.勃列日涅夫改革
2.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导致
A.生态环境恶化
B.经济改革失败
C.经济发展停滞
D.政治改革受挫
3.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C.主要领导人专断作风
D.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
4.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D.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5.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已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尝试改革原有低化的经济体制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6.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指出,他“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崇拜,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材料所描写的苏联领导人应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7.下表反映的是1970—1983年苏联对外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贸易发达
C.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
D.全面对外开放
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没有
A.调节好阵营内部的矛盾
B.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9.1958年2月苏联通过法令,把斯大林时期建立的机器拖拉机站解散,将机械卖给集休农庄,使之拥有自己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
B.缓解中央财政困难
C.提高农庄生产自主性
D.避免苏联走向解体
10.下列关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都涉及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都侧重于农业方面的改革
C.都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D.都扭转了国民经济的颓势
11.下图是1954-
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产量和玉米种植而积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遵循了自然环境规律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2.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越南战争的结束
B.尼克松访华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海湾战争
13.1961年-1964年间,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4年达到51.3卢布。这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C.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
14.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新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
D.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15.勃列日涅夫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在于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改善人民的生活
16.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
17.1991年起,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所得税的5.5%作为团结税,用于东部经济建设。1995~2019年实施的《团结公约》规定,德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需为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这说明
A.高福利的政策制约了东德的发展
B.两德统一加剧了东西发展不平衡
C.地区差异主导了德国的投资方向
D.德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
18.某班级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20世纪50—90年代初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历史进程时,准备用一个主题来概括这一历史进程。该主题应是(
)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互助
二、材料分析题
19.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20.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斯扩张主义情节,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式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北约组织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宣称:“只要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居民便无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应有的成就……然而满足于目前而对未来的美好前景毫无向往的人们,是无法确保他们自己的安全权的。只有以联邦的形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获得欧洲的安全,才能继续对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
——(法)让·莫内《让·莫内回忆录》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支持欧洲联合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现其意图的措施。
材料二法国总统蓬皮杜在(1972年)巴黎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有8个国家通过大西洋条约与之结成了联盟。我们同这个伟大国家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欧洲统一起来反对美国的任何想法都是荒谬的。但是,恰恰是这种密切关系使得欧洲对于美国必须保持其个性。西欧的自由要归功于当年美国军人的决定性伸入,西欧靠美国之助才得以重建,现在还凭借与美国结盟以求得安全;欧洲决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法)格罗赛《战后欧美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总统对美欧关系的定位。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1995年12月签署的《跨大西洋关系新纲要》写道:“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和欧洲联盟……在一起,我们促使对手变为盟友,专制变为民主。在一起,我们架构起保障我们安全和经济强盛的合作机构和模式。这些都是史诗般的成就。今天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关系……”
——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诗般的成就”的突出表现和美欧关系的未来走向。
(4)据美欧关系的变化,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1960年这一时间可知,此时正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得出正在进行的是赫鲁晓夫改革,A正确;B项是80年代,排除B;一五、二五计划是1928-1937年左右,排除C;勃列日涅夫改革是70年代,排除D。
2.A
【解析】赫鲁晓夫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导致了苏联生态环境恶化,A正确;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不是经济改革失败和停滞的原因,排除BC;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与政治无关,排除D。
3.D
【解析】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之所以都以失败告终,根源在于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D正确;A是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赫鲁晓夫改革重视农业,但是其也归于失败,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并未体现出专断作风,排除C。
4.B
【解析】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因此最终失败了,B正确;ACD项都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
5.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认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容易培养懒汉,这说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危害,试图对其进行变革,B正确;材料与“福利国家”政策无关,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的结合,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6.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首先破除个人崇拜,揭露斯大林,首先进行改革,故选B;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不是“苏联第一个改革者”,排除AC;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排除D。
7.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970年到1983年苏联的对外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显著上升,说明当时的苏联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C正确;A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对外贸易并不发达,B排除。故选C。
8.C
【解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东欧国家尽管进行了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体制,所以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即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故选C;由于僵化的体制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从而引发各种矛盾,故ABD属于没有摆脱苏联模式而造成的,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苏联通过法令使集体农庄拥有自已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有利于提高农庄生产的自主性,故选C项;A项中“私有化”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苏联当时不存在解体的危机,D项错误。
10.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苏联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涉及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导致改革失败,故A正确,排除C;B是赫鲁晓夫,排除B;三者都是没有转国民经济的颓势,排除D。
11.C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错误;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没有遵循了自然环境规律,B错误;赫鲁晓夫种植玉米的改革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错误。
12.C
【解析】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因此,选择C。
13.C
【解析】1961-1964年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增长,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故选C;1921-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1936年斯大林模式建立,材料中成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成果,排除B;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
14.C
【解析】根据“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可以看出,70年代西方的经济滞胀给苏联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苏联却没有把握住,使其错过了经济改革最佳时机,故C正确;材料与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苏联之前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
15.C
【解析】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达到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A
【解析】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A正确;BCD三项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通之处,排除。故选A。
17.D
【解析】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团结税,以帮助东部经济建设,德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也要提供大量资金用于东部基础设施建设,说明德国东部发展水平较西部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高福利的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德国统一后,帮助东部发展,有利于缩小差距,缓和不平衡局面,排除B;材料并非反映的是德国人的投资方向,而是强调帮助东部发展的措施,排除C。
18.B
【解析】题干里的“20世纪50-90年代初”“东欧国家”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东欧国家先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然后进行了改革,改革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最终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化,故选B项;“兴起”这一表述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90年代初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不符合,排除C项;东欧剧变不能体现团结,排除D项。
19.(1)手段:农业集体化。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单一公有制。
(2)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原因:对苏联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解析】(1)据材料“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的非常手段是指农业集体化政策。“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可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概括得出,主要体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单一公有制等方面。
(2)据材料“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结合所学概括得出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内容。原因:结合所学从苏联体制上找其失败的原因。
20.(1)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互相猜疑。?
(2)主要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3)欧盟和北约。
??理由: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4)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勢。
【解析】(1)材料一中美苏双方“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并且共同战斗也无法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相互猜疑”,表明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和美苏两国的互相猜疑。
(2)材料二“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可以归纳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归纳。
(3)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是欧盟和北约,欧盟侧重经济领域,北约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作为美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成立,欧洲从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合作,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
(4)根据材料内容,影响美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影响第三世界与美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的差距,影响欧洲两联盟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局势的变化,因此,上述材料中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
21.(1)意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对抗苏联。
措施: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
(2)定位: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西欧依靠美国求得安全;西欧的自由依赖美国而重建。保持独立性原因:欧洲联合实力强大。
(3)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走向:合作与冲突并存。
(4)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
【解析】(1)意图:题目要求“据材料一”说明。由材料一中的“只有以联邦的形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获得欧洲的安全,才能继续对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可知其意图是希望欧洲实行联合的政策,才能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这又可以起到对抗苏联的作用。措施: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根据题干的要求,要回答美国对欧洲采取什么措施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和对抗苏联,结合所学可知,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组织,就使得西欧国家与美国结成同盟来共同对抗苏联。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定位:由材料二中的“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欧洲统一起来反对美国的任何想法都是荒谬的”、“西欧靠美国之助才得以重建,现在还凭借与美国结盟以求得安全”等信息可以得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西欧依靠美国求得安全;西欧的自由依赖美国而重建。保持独立性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欧洲在强大的美国支持和帮助面前,逐渐走向联合,而欧洲联合实力强大,所以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表现:由材料中的“我们促使对手变为盟友,专制变为民主”可知其所谓的成就就是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给拆散,让社会主义力量减弱,具体来说结合所学就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走向:由材料中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我们服务得如此之好的伙伴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合作使得西欧的总体实力大为增强,逐渐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双方之间既有需要合作的方面,又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即合作与冲突将并存。
(4)因素:题目需要结合“据美欧关系的变化”来思考。根据二战之后,冷战开始时美国扶持和援助西欧,西欧逐渐走向强大,到后来西欧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和西欧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可以得出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是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点睛:这一题围绕美国与西欧、苏联的国际关系命题,将时间定位在二战之后,无论有关各方关系如何演变,都需要结合材料和问题找出题目所涉及的时间,然后当时的国际形势这一国际大背景来分析,在分析具体的外交手段或者措施时,要考虑国家利益是其根本的出发点,而前提则是以国家实力做后盾。这就是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路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