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清单
知识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知识2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知识精讲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意大利: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第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2)德国:
1920
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日本:
1921
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3.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
(1)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
①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建立:
1931
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
①背景:经济危机使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
②建立:
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3)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②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慕尼黑阴谋
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②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2.爆发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国战场成为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3)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3.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I月,以美、英、苏、中为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成立
(1)时间:
1945年
10月24日。
(2)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5)评价
①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②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国--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国际格局变化
(1)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国力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2)国际格局中心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课堂探究
例1:大国崛起的途径之一在于制度的创新。体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制度创新的是:
A.罗斯福新政
B.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C.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
D.克林顿的新经济
【提示】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制度创新,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克林顿的新经济分别出现于20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CD两项错误。
例2: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了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 )
A.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B.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C.国联的行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是非正义的
【提示】
埃塞俄比亚进行的是反对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材料中国联对埃塞俄比亚的态度说明国联是维护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这说明此时英法等国家仍对法西斯侵略实行绥靖政策,故B项正确;当时的国联由英法控制,而且德国、日本在1933年就退出了国联,排除A;国联的行为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排除C;埃塞俄比亚的抗争是反侵略斗争,是正义的,排除
随堂练习
1.如图为1942年1月1日,由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发表的《联合国家共同言》。该宣言
A.决定成立联合国
B.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加速了同盟国协同作战
2.1938年9月30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做出贡献。”《英德宣言》中提到的“协定”是指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慕尼黑协定》
D.《九国公约》
3.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
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德国吞并奥地利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德国突袭波兰
4.在美国的“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股市崩盘,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与此相关联的是
A.一战爆发
B.二战结束
C.经济大危机
D.冷战开始
5.“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
C.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战争有一定的关系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1935年初,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了第二次新政,要以“社会正义为目标按照美国传统和宪法精神实行变革”。为此,政府
A.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B.实施对工业的指导
C.开始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7.《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其影响是(
)
A.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鼓励
B.导致纳粹德国独裁统治的建立
C.日本确立了对外侵略的国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8.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富人发烧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工人和资本家矛盾的激化
B.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
C.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矛盾的激化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
参考答案
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D正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A排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二战的转折点,B排除;雅尔塔会议带有浓厚的强权政治色彩,C排除。故选D。
2.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9月30日以及“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做出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应当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C正确;A签订时间在1919年,排除A;《联合国家宣言》签订时间是1942年,排除B;《九国公约》签订时间是在1922年,排除D。
3.C
【解析】根据材料限定信息“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时日本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C项正确;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是1935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是1938年,都不符题干限定词“最早”,排除A、B项;德国突袭波兰是1939年,标志着二战的开始,不属于局部侵略战争,D项错误。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繁荣”景象化为乌有的“黑色星期四”相关联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C项正确;一战爆发于1914年,与“黑色星期四”无关,A项错误;“黑色星期四”与1945年结束的二战没有关联,B项错误;1947年全面爆发的冷战与“黑色星期四”无关,D项错误。
5.C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两项代表性发明,电子计算机最初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研制火箭是为了空袭英国,这两个史实说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战争有一定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A项错误;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因素”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不是加速二战爆发的原因,D项错误。
6.D
【解析】从1935年开始,罗斯福新政进入第二阶段,美国政府以“社会正义”为目标,通过《社会保险法》等,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制,D项正确;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与“社会正义”的目标不符,A项错误;美国政府实施对工业的指导不是为了“社会正义”,而是要缓和劳资矛盾和产销矛盾,B项错误;早在1933年,罗斯福政府就已经开始兴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C项错误。
7.A
【解析】1938年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故选择A项;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排除B项;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提出了实行大陆政策的北进和向太平洋扩张的南进同时并举的《国策基准》计划,排除C项;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排除D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描述的现象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大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激化,B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矛盾的激化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原因,A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和销售矛盾的激化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根源,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不是根源,D项错误。第十七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单选题
1.2015年9月《浙江在线》发布过一则新闻:16架美军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呼啸升空,第一次将战火燃烧到了日本木土。少有人知的是,当年有4架轰炸日本的美军飞机迫降在宁波,16名机组人员被宁波军民成功营救。据此推断正确的有( )
①该事件可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②宁波军民中有八路军和新四军
③反映了中美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伟大贡献④属于淞沪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欧洲战事正酣之际,有德国学者发出这样的呼吁:“今日奄奄一息的西方,重新面向涌现神灵的阳光之处,人类所有的关于上帝和神灵宏伟梦想的真正诞生地——东方。”材料反映了
A.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变化
B.美苏两极格局的到来
C.法西斯力量的削弱
D.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
3.1921年8月~1929年10月,美国股票指数平均上升了334%,股票被认为是一夜暴富的捷径,快速致富的“成功人士”成为励志的榜样和广告宣传的主角,经济学家费雪则宣称“股市到了永不下跌、永远上涨的时代”。材料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是因为
A.贫富差距过大
B.股票投机猖獗
C.金融理论创新
D.生产严重过剩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兹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
)
A.开罗体系
B.德黑兰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波兹坦体系
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德意日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C.“联合国”的正式建立
D.雅尔塔体系正式建立起来
6.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下列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闪击”波兰
D.日本偷袭珍珠港
7.“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化危机为转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材料表明两种社会制度(
)
A.没有本质的区别
B.需要互相借鉴与完善
C.需要发展和完善
D.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8.二战后,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不包括英国。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的丘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人或同化”。这反映了英国
A.全面参与西欧一体化
B.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衰退之后的复杂心态
D.在欧洲主导地位的巩固
9.罗斯福认为“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为长远地解决此问题,他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
C.签署《社会保险法》,加强社会保障
D.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劳资关系
10.德、意、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下列各项,与德、意、日三个国家法西斯上台都有关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1929—1933年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卷入了战争的漩涡。这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B.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
D.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2.1945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顾问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被人们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反映了
A.苏联在二战的贡献影响大
B.英美的遏制政策失败
C.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
D.冷战遭到美国人反对
13.希特勒对外强调“反对赤祸”,却在国内许诺要实行“社会主义”,其实质是(
)
A.调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B.在实行社会主义方面内外有别
C.欺骗德国民众和英法等国
D.在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实行“中立”
14.苏联自诞生起,即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但在二战中,英、美、苏结成同盟国。英美摒弃意识形态对立,与苏结盟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B.苏联成为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英美遭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无效
15.“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在“拷打世界”过程中的转折点是(
)
A.诺曼底登陆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战役
D.柏林战役
16.1938年10月,某人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此演说针对的是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慕尼黑阴谋
C.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地区
D.轴心国形成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利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
A.“全体一致”的原则
B.安理会理事国一致原则
C.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决议
18.1930年,美国率先将平均关税率从40%调至47%。此举遭到34个国家抗议,美国一千余名经济学家也联名反对,但当时美国总统仍执意实施。此举
A.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
B.导致世界经济加速恶化
C.刺激欧洲各国走向联合
D.致使美国总统权力扩张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0年7月,日本驻苏大使东乡茂德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了第三次会谈。东乡茂德直接提出希望苏联不要再给中国重庆政府提供帮助。莫洛托夫回答说:“如果苏联帮助中国,中国也许就不会是现在所处的境地了。苏联有自己的需要,现在它要保证自己国防上的需要。”不难看出,在大战战火蔓延于欧洲、亚洲之际,苏联的考虑和行动都有非常明确的出发点。1941年4月13日,莫洛托夫与到访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苏日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对方之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摘编自吴伟《重新审视<苏日中立条约>下的苏日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出发点。
20.
材料
九一八事变时期,英国政府在分析日本动向时认为,日本军方不可能控制政府,日本最终会清除好战的将军们,转向自由派官员,从而放弃侵略中国的政策。当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继而染指华北时,张伯伦竟安抚日本,“我们不想作任何有损于你们对华贸易的事。”英国总参谋长米勒指出:“日本对满洲,控制的扩大比不可避免的另一种结果——苏维埃影响的扩大对英帝国的危害要小。”英国艾什尔爵士在上院公开表示,英国必须使日本的扩张不是向南而是向北。美国军事参谋部一直认为日苏之间的冲突大于日美之间的冲突,寄希望日本“北进”,这种“错觉”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到珍珠港事件前夕。七七事变期间,苏联曾呼吁西方国家一道制裁日本,亦遭到英美的冷遇。日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一步一步实施侵略步骤。直到1938年日本攻占海南岛时,英美都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中国抗战的地位问题。
——据赵东喜《试论英美决策失误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远东集体安全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英美的对日政策及其影响。
21.
材料
1941年12月是已经变成全球战争的这次大战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而且,尽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头六个月内的辉煌战果严重打击了同盟国,但是失去的领土(甚至是新加坡或菲律宾)从总战略的角度讲实际上都并不真正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诚然,单单工业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军事实力——尤其是德国的作战能力说明,简单地人对人和美元对美元的比较是很荒唐的——但是,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而任何一个早期的法西斯侵略对手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实际上,在第二年,托克维尔在1835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12月成为“第二个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日之间发生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这时间有可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宁波军民营救美国机组人员反映了中美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伟大贡献,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由材料信息并无法得出宁波军民中由八路军和新四军,②错误;淞沪战争爆发时美日之间尚未发生战争,④错误,故排除包含②④的ACD。
2.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于欧洲是二战的主要战场,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部分德国学者开始重新定位西方文明,反映的是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变化,A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B排除;此时正处于法西斯国家在欧洲肆虐扩张之际,C排除;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D排除。故选A。
3.B
【解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指数暴涨,民众对股票狂热和经济学家对股市的盲目乐观,加剧了金融泡沫和投资风险,材料反映出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是因为股票投机猖獗,B项正确;“贫富差距过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对“股市”炒作和盲目乐观并不属于金融理论的“创新”,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严重过剩”,D项错误。
4.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苏英中等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兹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对战后国际秩序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和安排,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故选择C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兹坦会议都是形成雅尔塔体系的一部分,故排除ABD项。
5.A
【解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故选择A项;1945年德日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排除B项;“联合国”于1945年10月正式建立,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排除D项。
6.B
【解析】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标志着二战在亚洲爆发,故选择B项;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排除A项;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排除C项;日本偷袭珍珠港使二战规模扩大,排除D项。
7.B
【解析】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创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新模式,“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中国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提出并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两国解决旧问题,化危机为转机的改革,表明两种社会制度需要互相借鉴与完善,B项正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A项错误;两种社会制度“需要发展和完善”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两种社会制度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D项错误。
8.C
【解析】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是其不赞成英国加入,此后的言论也再次表明了这一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衰落,其紧跟美国,其言论“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之后的复杂心态,即明知欧洲一体化能够增强实力,但是受限于原有的国际地位、外交政策,其又不想直接介入欧洲,C正确;英国并不希望加入欧洲,排除A;战后英国紧跟美国政策,排除B;二战后,英国并不能主导欧洲,排除D。
9.C
【解析】1930年代,为“长远”解决贫困、饥饿和失业问题,
防止法西斯专政,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安全和个人自由,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加强社会保障,C项正确;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不能“长远”解决饥饿、失业和贫困问题,A项错误;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与长远解决“饥饿与贫困”无关,B项错误;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劳资关系是罗斯福为恢复发展工业生产采取的措施,不能长远地解决因贫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D项错误。
10.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掠夺、制裁德国,未能满足意大利的外交利益,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压制,导致德意日三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突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选择了法西斯道路,A项正确;意大利早在1922年秋已经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不是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共同因素,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进行的政策调整,与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与20世纪前期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无关,D项错误。
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选B;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排除A;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排除C;1944年诺曼底登陆,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排除D。
12.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艾奇逊和丘吉尔因为发布反苏言论而遭到美国人民的反对,原因是苏联在二战的贡献得到美国人民的认可,故选A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说法与题意内容不符合,排除C;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错误。
13.C
【解析】希特勒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内许诺实行“社会主义”,通过欺骗手段赢得包括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外则是为了迷惑英法等国,趁机发展法西斯势力,故选C项;希特勒无意调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排除A项;希特勒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可能在德国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实行“中立”,排除B、D两项。
14.B
【解析】德国在1941年开始进攻苏联,苏联成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重要力量,这直接促使英美和苏联结盟共同抗击法西斯,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与题意不符;C项不是主要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于1939年,德国进攻苏联时已经失效,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德国在“拷打世界”过程中的转折点是指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故B项符合题意;ACD都不属于这一转折的表现,排除。
16.B
【解析】由“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迫下被分割”“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判断,演讲针对的是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故选B;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2年日本吞并中国东北地区,1940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C
【解析】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为了有利于防止侵略和战争的爆发,促进世界和平,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18.B
【解析】尽管受到34个国家抗议和美国千余名经济学家反对,美国总统仍执意上调关税率的做法,导致了世界经济加速恶化,B项正确;1930年胡佛总统上调关税税率并未促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也没有导致美国总统权力扩张,AD两项错误;1930年代欧洲各国并未走向联合,C项错误。
19.(1)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德、日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德国、日本、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进行顽强抵抗,并得到苏联等国的援助;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已在西北欧、西欧等取得巨大胜利。
(2)出发点是从战争的角度确定最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行动。具体说来,一是苏联避免苏日爆发战争,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并力促美英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是拖延对日开战的时间,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盟国援助,增强应对法西斯进攻的能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东乡茂德直接提出希望苏联不要再给中国重庆政府提供帮助”等说明二战爆发、中国顽强抵抗、苏联援助等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
(2)根据“苏联有自己的需要”“现在它要保证自己国防上的需要”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签署《苏日中立条约》的出发点及表现即可。
20.(1)英美对日本形式的误判和战略短视;英美企图祸水东引;日本以反苏反共分化国际力量。
(2)姑息纵容。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引发了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规模达到世界规模
【解析】(1)据材料与所学可从英美对日本形式的误判和战略短视、英美企图祸水东引、日本以反苏反共分化国际力量等角度回答。
(2)政策:据材料与所学可知,这是“姑息纵容”。结合所学可从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引发了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规模达到世界规模等方面回答。
21.(1)苏联最终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大战;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改变了战争总体力量的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从保持中立到走向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与苏联对抗,形成两极格局。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中“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闪电战”的破产、美国卷入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力量的增强等方面说明这一原因。
影响:依据材料中“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托克维尔在1835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战争总体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等方面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