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知识清单
知识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知识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知识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知识精讲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
(1)印度独立
①领导: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
②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两国均成为共和国。
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
(1)埃及独立
①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阿尔及利亚独立
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反法斗争。
②法国戴高乐政府被迫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年”:
1960
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
被称为“非洲年”。
(4)殖民帝国崩溃: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
(1)古巴革命.
①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2)巴拿马斗争:
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概念: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2.亚洲发展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3.非洲发展: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
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
世纪9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长。
4.拉丁美洲发展
(1)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2)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问题
(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2)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3)非洲到21世纪初,近一半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面临的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2)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3)发展中国家自身问题,如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课堂探究
例1:正是在二战的直接推动下才有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才改变了数百年来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形成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主权和发展权,在国际社会中都有发言权的平等关系。这一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提示】
由于
“二战的直接推动”殖民体系崩溃,“形成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主权和发展权,在国际社会中都有发言权的平等关系”,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在20世纪末,A项错误;CD两项不是“二战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也与二战结束后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的史实不符。
例2:1980年代后期,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997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它们的财富顷刻遭到洗劫,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
迅速衰退。这股风暴先后波及港、台和韩、日。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这表明(
)
A.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
B.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
C.东南亚各国缺失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
D.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提示】
据材料“1997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金融投资商的优势地位源于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他们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说明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故B项正确;“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东南亚各国缺失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也不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故D项错误。故选B。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②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③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关于下表的解释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A.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迅速增加
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遏制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3.下列关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避免了局部战争爆发
②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
③两强不敢轻易动武
④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冷战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显著特征。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的建立
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
5.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对抗北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6.下列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评述,不准确的是该计划
A.有利于美国资本的扩张和争夺更多的海外市场
B.目的是利用经济援助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C.通过经济援助方式对“冷战”政策进行彻底调整
D.对西欧各国的联合和经济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7.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B.成立华约组织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8.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该公报的发表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C.目的在于摆脱美苏大国的控制
D.表明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参考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①项符合题意;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②项符合题意;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③项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④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期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综合各个阶段的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增长较为明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较六七十年代增长较慢,并非迅速增加;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的政策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参加联合国的亚非拉国家数量变化,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对峙,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但势均力敌,双方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等却无法避免,因此②③④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①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它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①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②项符合题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方面的表现,③项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不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B选项错误,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它不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C选项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它不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它以经济援助为手段,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不是对“冷战”政策的彻底调整,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它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有利于控制和开拓战后欧洲市场,也加速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联合的进程,使西欧迅速强大起来,朝着西欧一体化方向前进了一步,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7.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正确;A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不是经济方面对峙的措施,排除。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广大新独立的国家不希望卷入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迫切要求团结合作,反帝反殖,走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故C选项正确;1956年时期世界还处于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状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之后第三世界国家逐渐登上国际舞台,而不是这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这时期第三世界国家提出不结盟运动的中立道路,而不是联合,故D选项错误。第二十一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是它们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其中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D.纽伦堡审判
2.如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纸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非洲殖民体系崩溃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D.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
3.1949年9月,美国墨西哥湾所产的石油实际离岸价格为每桶2.71美元,而波斯湾产地石油价格每桶0.39美元,运到美国后交货价格每桶也只有1.60美元。这-状况
A.引发了第三世界反霸斗争
B.阻碍了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C.刺激了产油国家走向联合
D.造成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4.下图是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资料的关键词。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冷战中的对峙
B.动荡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独立振兴
D.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5.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材料说明了(
)
A.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B.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国际合作有利于应对全球挑战
D.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6.南斯拉夫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多元化”
D.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7.领导埃及独立运动,实现埃及独立,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杰出领导人是
A.尼赫鲁
B.纳赛尔
C.卡斯特罗
D.阿拉法特
8.“尼赫鲁”“纳赛尔”“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时用到的关键词,由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A.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B.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D.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9.下面为“中国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能反映出( )
①中国入世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②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③外贸占GDP比重曾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
A.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1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材料突出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更为重要
C.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12.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属于二战后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是( )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纳米比亚独立
D.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主要挑战来自
A.欧洲共同体和日本
B.第三世界力量兴起
C.苏联综合国力上升
D.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16.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不包括
A.殖民地各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殖民国家主动放弃对殖民地的控制
D.殖民地国家民族主义政党的领导
17.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美苏两国处于最紧张和最僵硬的全面对抗之中,彼此间几乎毫无谈判解决争端的认真尝试,而且其中一国直接参加、另一国间接参加了一场热战。?这场“热战”
是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德国分裂
D.古巴导弹危机
18.马来西亚前副总理巴达维说:“在全球化的中心,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互交融正无一例外地在销蚀掉每个国家的权力。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国家权力的被迫缩小令人十分担忧,这对于发展中世界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空前挑战
B.导致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C.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D.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共存共荣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政策声明,宣布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并选派蒙巴顿到印度办理交接事务。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巴“分而治之”的原则,并说明英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的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84年到1989年间,日本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9.9%,远远超出了同一时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的9.2%;同时对房地产融资余额也从1984年的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的43万亿日元。在1985年到1989年间,日本企业的资金需求为61.7万亿日元,而同期却筹措了233.1万亿日元,其中有171.4万亿日元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筹措到了实际生产需求的近4倍资金,其中有近75%被用于股票或土地投资等。随着日本出口迅猛增长,日美经济摩擦加剧,1985年9月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日本承诺日元升值和改变经济结构。由于日元持续升值,成本增加,出口锐减,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摘编自日本银行的《经济统计月报》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和沙特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两国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的特色与面临的问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迪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二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影响,并据此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主要矛盾。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你更倾向于材料二中的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C
【解析】1961年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正确;日内瓦会议参与国中有资本主义国家,与题干中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符,排除A;万隆会议时间是1955年,当时尚未兴起不结盟运动,排除B;纽伦堡审判时间是1945年至1946年,主要是对二战战犯的审判,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
2.D
【解析】“解放者”“民族起义”“收回运河主权”“独立年”以及地点说明这一主题是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D正确;题干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题干不仅仅涉及非洲地区,排除B;政治多极化主要体现在新兴力量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等,显然题干与此不符,排除C。
3.C
【解析】波斯湾产地石油价格明显低于美国墨西哥湾所产石油的价格,在差价的刺激下为了牟取更多利益,产油国必然走向联合以提高石油价格,故选C;不同产地石油价格的差异与第三世界反霸斗争无关,也没有阻碍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排除AB;美国和波斯湾产油国同属于北半球,造成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C。
4.C
【解析】根据材料中将尼赫鲁、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关系亚非拉民族独立和发展的人物和事件放在一起可知,该班研究的主题是亚非拉的独立振兴,C项正确;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发展及领导民族解放斗争的人物,与美苏冷战对峙的主题不符,A项错误;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与中东局势无关,B项错误;尼赫鲁、纳赛尔等人的主要活动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无关,D项错误。
5.A
【解析】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民族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A项正确;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标志是1992年纳米比亚的独立,B项错误;“国际合作”、“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6.D
【解析】南斯拉夫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选D。A是赫鲁晓夫的主张;B是勃列日涅夫的举措;C是戈尔巴乔夫的举措。排除ABC项。
7.B
【解析】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故选B;A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8.C
【解析】尼赫鲁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纳赛尔是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是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代表,故选C;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9.B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2001年后对外贸易发展较快,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5年至2000年我国外贸增幅较慢;表格中我国外贸占GDP比重不断增加,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亚国家在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时,还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但是由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大国插手,造成地区冲突不断,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符合题意;战后西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故B项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西亚各国在石油工业发展上具有共同点,发展方式日趋接近,故C项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西亚国家共同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应对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故D项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A
【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力量也不断壮大,这样就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A正确;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不符合政治格局基本特征,排除B;美国实力明显高于其他的单个国际力量,排除C;军事政治集团不是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排除D。故选A。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和卡斯特罗分别成功领导了印度、中国、埃及和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振兴,B项正确;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只是他们革命斗争的一部分,A项错误;印度和埃及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C项错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美苏等世界大国构建的,D项错误。
13.D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7年法国的有关公司开始动手开凿巴拿马运河,因为资金问题搁浅;1903年美巴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美国取得了开凿运河权和运河区“永久租让权”。1904年美国承包巴拿马运河的相关工程,并于1920年通航。二战后,拉丁美洲的巴拿马人民多次掀起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1977年巴美两国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的条约》,规定1999年由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故D项正确;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又被称为“万隆会议”,与材料无关,A错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材料不符,B错误;纳米比亚位于非洲,与材料无关,C错误。
14.C
【解析】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促使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印度、色列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反映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无关,A项错误;印度是南亚,不是中东地区,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亚洲国家发展存在“隐患”,D项错误。
15.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到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因此A选项正确。亚非拉第三世界、苏联和中国都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不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的因素,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独立是争取来的,而非殖民国家主动放弃对殖民地的控制,选项C符合题意;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被殖民地区民族主义政党的领导都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选项A、B、D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代前期,美苏两国一国直接参加、一国间接参加的“热战”是朝鲜战争,A项正确;越南战争发生在1960到1973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表现,没有发展成热战,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8.A
【解析】材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导致国家权力受到挑战侵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可见其认为经济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安全带来挑战,选项A正确;材料主旨是国家主权,不是利益分配,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错在“共存共荣”,脱离了材料主旨,排除。
19.(1)现象:英国决定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2)原则: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领土,但允许土邦自由选择。目的:削弱印度力量,避免印度强大;继续保留在印度的政治影响。
(3)评价:适应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但是,它具有殖民主义的烙印,造成了印度的民族分裂,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不利影响,埋下了印巴矛盾和冲突的种子,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的紧张。
【解析】(1)现象,根据材料“把政权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英国决定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原因,联系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英国逐渐沦为二流国家,无法持续印度的殖民统治;这时期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冲击英国殖民统治等从英国和印度角度分析回答。
(2)原则,根据材料“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抑或两者都不加入”等信息可知,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领土,允许土邦自由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目的,根据材料“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结合所学可知,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的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采取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领土的措施,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其目的是削弱印度力量避免印度强大,同时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以继续保留在印度的政治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蒙巴顿方案》的结果印度获得独立,巴基斯坦在8月14日宣布独立,印度则在8月15日宣布独立,英国结束了印度长期殖民统治,适应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冲击了殖民体系;但《蒙巴顿方案》的颁布造成了印度的民族分裂,虽然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仍有些领土的主权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这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埋下了印巴矛盾和冲突的种子。
20.(1)原因:日本的资金支出不合理;日美经济摩擦加剧;日本被迫进行日元升值和改变经济结构等。
(2)机遇:世界局势相对安定;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色:韩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问题:韩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易造成经济动荡。
沙特阿拉伯:经济较为单一,农业相对薄弱;与邻国的矛盾逐渐突出,同时面临外部势力的压力。
【解析】(1)原因:根据“
在1984年到1989年间,日本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9.9%,……而同期却筹措了233.1万亿日元,”得出日本的资金支出不合理;根据“随着日本出口迅猛增长,日美经济摩擦加剧”得出日美经济摩擦加剧;根据“1985年9月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日本承诺日元升值和改变经济结构。由于日元持续升值,成本增加,出口锐减,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得出日本被迫进行日元升值和改变经济结构等。
(2)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应从世界总体局势、亚洲国家独立、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来分析;两国经济发展的各自特色:根据所学可知,韩国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沙特阿拉伯是出现“石油繁荣”;而问题也是各有特色,韩国是过于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沙特阿拉伯是经济单一,面临邻国及国际大国的压力等。
21.(1)影响:促进了全球经济、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化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矛盾: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2)倾向于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倾向于②: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倾向于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
【解析】(1)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全球经济、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化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矛盾:根据”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迪民族正在逐步觉醒“得出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中任选一种看法进行阐述即可。如倾向于①,则可以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如倾向于②,则可以认为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如倾向于③,则可以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