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教学设计
授课人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第九章认识地区—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东南亚位置、地形、气候和矿产分布;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了解东南亚人口和经济发展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人物图片的欣赏,了解东南亚地区发展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和人物图片的欣赏,感受东南亚发展特点,从而掌握描述其它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了解各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表示;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地方衣食住行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特点;
2.学会分析各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方法;
3.东南亚地处“十字路口”,华人分布广。
教学难点:1.东南亚地处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马六甲海峡位置、沿岸地理;
2.知识分散,记忆性知识多。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对比法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师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1 (一)、组图欣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展示东南亚代表性的地理图片,与我们身边的景观对比有什么不同显现。联系生活我们有什么差异。
东南亚位置、地形、风情介绍,给学生整体感觉。
教学活动2 (二)、 读图获息,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入新课)认识一个地区,首先要明确位置、地形,人口和经济发展;
知识点一:人口和经济发展
课件显示:“东南亚——世界的十字路口”
教师启发谈话:怎样描述东南亚位置、地形、风情呢?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从回顾第八章,对照新图片内容、点播。
师生共同总结:东南亚——
1.方位:位于亚洲的东南部;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包括11个国家;
3.位置:
(1)纬度位置:10?S~23.5N?,主要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大洋洲和亚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4.地形与河流(书p9)
(1)中南半岛:
地形——北部与中国山水相连,地势北高南低,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河流——上游:发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多峡谷,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利农业生产。
(2)马来群岛:
地形——
河流——
5.东南半岛的国家:缅甸(北回归线穿过)、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唯一一个内陆国、且与中国相接)、马来西亚等;
6.东南亚地理位置重要性:
8.“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1)位置: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西岸与太平洋、亚洲东岸联系的重要通道;
(2)沿岸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
(3)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9.中南半岛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0.东南亚气候类型对比:
教学活动3 (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开拓思路。
(活动探究一)看图描述东南亚居民饮食、服饰、活动;
(学习方法点拨)描述一个地区的经济,一般从农业类型、工业类型等方面来描述。
教学活动4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说一说东南亚的人口与经济;
结合ppt看东南亚,在描述其他地区;
提醒学生误区警示。
教学活动5 (五)、反馈练习,巩固新知,提高能力。
1、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题,师生共做;
2、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一组做的又快要对。对优胜小组予以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