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
苏洵
六国论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会辩证分析与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自学】
任务一:在理解本课文意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
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体知识:
1.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导学】
任务二: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试整理本文思路,理清脉络。
【研学】
任务三:思辨阅读,辩证分析作品的观点与表达。
作者是文学家而非史学家,分析史事也偶有失误之处。围绕文章观点和论述的不合理性展开讨论,辩证认识本课课文。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不合理处
我的理解
依据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强秦尤善用兵,战胜所获之地亦众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灭亡是否完全取决于其“与赢”?有待考证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燕最后灭亡,是否是因为用兵的缘故,恐非事实,需结合史实认真分析。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时期,秦战斗力不断加强,屡次打败魏军、收复不少边境。
公元前316年,秦灭了巴、蜀、苴,破三晋伐秦联军,后又联合韩魏攻打齐楚,打败义渠国。
公元前283年,秦、燕、赵等国攻齐,陷齐70城。
内部原因:君主懦弱,谗臣当道,不修兵备。
外部原因:合纵攻秦时乘机灭宋,信陵君攻秦不参与,秦灭六国时也不救援,秦灭五国后还异想天开的“互不侵犯”,边境守备松懈,与秦军作战一触即溃。
齐灭亡的真正原因?
燕地处沿海,且领土面积最小,秦以为不足为患,且有太子丹为质,可谓双重保障。
一方面:
燕公元前260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亦有不合理之处。
燕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内因是智谋穷竭,国事孤单。外因是孤立无援,秦的大一统指日可待。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采取这种极端行为的背景是秦赵长平之战后,兵临燕国边境,燕国随时有被灭国的危险,所以,荆轲刺秦王不是燕国灭亡的导火索而是被迫采取的一种反抗策略。
另一方面:
【固学】
任务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
【课后作业】
关注《人民日报》公众号,观看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针对国际问题回怼视频。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