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 秋思
文学常识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观沧海
曹操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善诗歌,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悲壮,《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东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cāng
zāi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向东。
临:登临。
以:来。
何:多么。
竦:高高的。
峙:挺立。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之:助词,无实意。
星汉:银河。
幸:幸运。
甚:表程度深。
至:极点。
洪:大。
互文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行:运行。
若:如同。
志:理想。
①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合作探究: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交代观海方位地点
统领全篇
动静相衬,大海的辽阔威严
描写静景,山岛上的勃勃生机
描写动景,大海的磅礴气势
实景
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虚景
动静相衬 虚实结合
诗歌品析
叙事
内 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情 感
观海地点和目的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抱负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
虚写
实写海之宏伟
写景
这首乐府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歌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往来于吴、楚之间, 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 后任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其诗流传不多。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途
家信
端直高挂
停泊
次北固山下
研习诗歌内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 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既是 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2、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 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首联:写行程。想象暗含奔波之劳,羁旅思乡之情。
颔联:写景。平静开阔
颈联:写景。点明时令,
又暗含理趣。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 表达旅途中对家乡的怀念
(江南春早 游子思乡愁绪)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
“日”“春”是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置句首表强调。“生”“入”两个动词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又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写景逼真,点明时令,同时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之感。
合作探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海日”两句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外拓展:请你积累思乡的古诗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比较赏析:
低沉、缠绵
并不低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 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 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 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 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 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诗人——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都感时伤世,且语言通俗易懂。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研习诗歌内容: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说“云脚低”?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钱塘湖春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孤山寺 贾公亭
水初平 云脚低
大处着笔,山光水色,春水初生,白云低垂
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诗人所见:生机勃勃
远景
乱花渐迷眼
浅草才没蹄
诗人骑马所感:姹紫嫣红,目不暇接, 迷乱
最爱湖东行不足
直抒胸臆,心情喜悦,流连忘返
湖上春光
湖东景色
近景
近景
远景
描写钱塘湖早春风光,抒发喜悦情怀。
诗人喜悦心情: 流连忘返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体现了诗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抓住了“初春”的季节和景物特征。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冬天沉睡中逐渐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
春意融融
生机盎然
动
静
抒发了诗人游春的喜悦之情。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泪流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仲春之景
暮春之景
初春之景
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宋]杨万里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liàn yàn
形容水波流动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 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连接在一起。作者 倾注笔端,用心苦吟,写出许多“叹世”之 作。《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首令人荡气回 肠的凄婉的曲子。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 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是元 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 个。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 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 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一层:写景——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作者用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天净沙 秋思
绘景:悲凉气氛
(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沦落异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游子漂泊行旅图
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
(点睛之笔)
深秋:萧瑟荒凉暗淡
幽雅恬静安适
心情:孤苦寂寞 悲凉
第二层:揭题——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 远离家乡,孤独漂泊。“夕阳西下”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道出了天涯游子的情怀:悲寂愁苦的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 铺垫。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叙人:
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烘托
白描勾勒
孤寂愁苦
中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古风
乐府诗
诗无定句
句无定字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小令
中调
长调
律诗的特征
1、共有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二、四、六句押韵。
3、颔联、颈联讲究对仗。
4、字数上有五、七言之分,有严格的格律限制,音律协调。
关于词
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称为“阙”或“片”,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可配乐歌唱。
宋词有两大流派:婉约和豪放。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另外还有苏轼,他们被合称为“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