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2.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二、教学方法:
1.自主讨论学习法
2.教师点拨指导法
三、教学工具:
1.“教学助手”软件
2.“互动课堂”软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学生推介成语“不刊之论”、“敬谢不敏”、“久假不归”。
教师点拨:成语学习和使用中存在的“望文生义”的错误,主要归因于古今词义的不同,在理解成语时,不可简单的“以今律古”。
2、利用“互动课堂”软件检查课前导学作业完成情况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课前练习题
一、填空题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信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世说新语·雅量》)
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二、连线题
兵
①名词,兵器。可汗大点兵。
②名词,士兵,军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③名词,军事,兵法。左右欲兵之。
④名词,战争,战乱。无岁不受兵。
⑤动词,侵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⑥动词,伤害,杀伤。公不论兵,必大困。
亡
①动词,逃亡,逃跑。追亡逐北。
②动词,不在,出门在外。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动词,失去,丢失。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④动词,死亡,灭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⑤名词,军队中逃亡的人,逃兵。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⑥动词,没有。(读作w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三、随堂拓展练习
朝
①名词,早晨。(读作zhāo)
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②动词,早起上朝,朝见、朝拜。(读作cháo)
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名词,官员们上朝的地方。(读作cháo)
如:于是入朝见威王。(《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名词,朝代。(读作cháo)
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理
①动词,治玉,雕琢。
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②动词,治理,管理。
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③动词,练习,温习。
如: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④动词,申辩,辩白。
如: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庄子?盗跖》)
⑤名词,道理,规律。
如: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战国策?秦策一》)
⑥名词,使者。
如: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
3、教师点拨:探究一词多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1.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2.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3.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四、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相关知识】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作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4.感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的感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4、随堂提升练习
小组合作任务: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
菜 宫 睡 河 瓦
臭 禽 汤 走 去
走狗 丈夫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5、布置作业
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
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
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赞一词”是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避免误用?
1弹冠相庆②叹为观止③师心自用④良莠不齐⑤出奇制胜⑥溢美之词⑦望其项背⑧离群索居⑨文恬武嬉⑩长袖善舞
6、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古今词语的区别和联系,以文言现象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入手,将零散于课本的知识点,从语言演变的逻辑上进行整合,对于今后深入学习文言知识有帮助作用。教学设计上应该注意难点的突破,例如一词多义中词的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