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的综合学习活动案例
通过对词义的梳理,体会词义的感彩,探究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感情的语言表达艺术。
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拿来主义》的两个语段中加点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强烈感彩。
[范例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明确]这里的“孱头”“昏蛋”“废物”是典型的贬义词,“染污”和“徘徊”本来是中性词,在这里也具有强烈的贬抑色彩。
[范例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明确]“鼓吹”是褒义词,“吝啬”是贬义词,在这里的感彩发生了转化。
学习任务1:因为此类语言现象在课文中很普遍,组织学生分组从课内外文本中搜集带有感彩的词语运用示例,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想北平》)
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孙犁《亡人逸事》)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汪曾祺《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
[明确]通过这些经典文本的梳理与交流,感受到这几个语段中老舍先生的自然,孙犁先生的平和,鲁迅先生的尖刻,汪曾祺先生的飘逸的情感。体会名家通过词语来展现情感的娴熟的表达艺术。
学习任务2:阅读面广的学生还可以从古代典籍中梳理相关的示例,通过交流拓展,体验传统文化语言表达的艺术。
[学生活动示例]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世说新语》)。
顾悦:晋代名士今江苏武进人。②简文:晋简文帝,名司马昱东晋第八个皇帝。③蒲柳:即水杨,枝叶易凋。
[明确]顾悦以蒲柳自喻,“蒲柳之姿”自喻体质衰弱,巧妙的表达了自己的客套;亦用来暗喻韶华易逝、容颜易老。同时以松柏喻简文帝,也巧妙顺势恭维对方。虽有恭维之意,但暗含深意:头发早白,是否风霜太甚?
学习任务3:词语的感彩不仅强烈,有时候也会发生转化,这种语言现象在课本中也很丰富,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范例,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说他们的打扮很难看,不务正业,固守着清朝的陋习。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明确]天地众神到人间享受祭品和香火,预备给有钱的人们幸福。祥林嫂却被礼教害死了,想来天地圣众是不会给祥林嫂这类穷人以幸福,这就深刻批判神权的虚伪,同时也对有钱人的祝福给以辛辣嘲讽。
学习任务4:通过前面语言活动的梳理、讨论、交流,学生逐渐培养出选择准确选择表达感彩的词语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梳理一些语段,进行填词游戏,通过语言活动感受不同的词语表达出的不同情感体验。
[学生活动示例1]要求在空格处填入准确的词或者成语
一定啊
一定要找到一个
能让你心□下来的人
从此不再□□□□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
[明确]这首诗的原词第一处是“懒”,学生填入的“静”“安”等词也都很贴切,学生通过比较这种词语运用能够培养词语运用的语感。
活动三
梳理词语的不同语体色彩,探究如何通过词语的选用来表现不同的语体风格,体会语言得体的表达效果。
学习情境1:组织学生了解词语的语体色彩,回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反对党八股》这两篇演讲词,比较这两篇文章语体色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从中梳理词语运用范例,探究作品中具体的语言现象。
[学生活动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比如第(1)句这种长句逻辑很谨严,用词也很精确。语体色彩就显得比较庄重严肃。第(2)句的感觉很含蓄深沉,比如“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篇悼词,用语应该庄重。
《反对党八股》
(1)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2)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3)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明确]因为是会议的讲演稿,所以作者的语体色彩比较口语化。比如写党八股的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说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没什么内容是“懒婆娘的裹脚布”。这就给读者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感觉。通过恰当运用俗语、成语、方言词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妙趣横生,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习任务1:《溜索》和《蒲柳人家》都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小说,组织学生从中梳理出一些词语选用的范例,探究两篇小说在词语的选用上有什么语言特点,体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
[学生活动示例]
1.《溜索》
(1)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2)山不高,口极狭,不由捏紧了心,依然是闷闷的雷。……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明确]“初”“口极狭”“行”等词句都是单音节,具有凝练的文言词特点。
(3)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明确]“可还歇”“不消”运用文言的单音节词来表达,有一种古白话的味道,使这种对白极为俭省。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明确]除运用单音节词使句子表达凝练简洁外。在句式表达上多用短句,少用辞藻修饰,也使得描写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生活动示例]
2.《蒲柳人家》
(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
(2)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3)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4)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明确]“挂贼扣儿”“白眼珠儿”“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拍花子”等词语有明显的口语特征,表现劳动人民生动活泼又准确传神的形象,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5)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
(6)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
(7)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明确]“人配衣裳马配鞍”“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好狗不挡道”“捅了马蜂窝”等丰富的民间熟语体现小说融口语与古典于一体的独特语言风格,既简洁洗练又生动形象。
学习任务2: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结合“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实施,在课外阅读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以他的一部作品为例,梳理相应的范例,写一篇语言札记来具体说明作家如何通过词语的语体色彩来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示例]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名家用词,必然不凡,学生不如,只能以小技现其大才。
以第三幕为例,该幕中有一段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三个老人自己给自己举办的“葬礼”。令我印象深刻。
“评书也不叫座儿呀”一句中的儿话音是北京一带的口语特色,具有口语语体色彩。带有浓浓的京腔,赋予了本剧地域气息。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一句中,祭奠带有浓浓的悲哀之情,做“自己”这个名词的谓语时,加重了词语原有的悲凉,刻画出了秦仲义晚年时的万念俱灰。与他早年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年轻人不由叹息,中年人直冒冷汗,老年人无奈苦笑。
“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的有滋有味的”一句中,“狗男女”一词比较粗鄙,一般不会用于文学作品中。但在这里,表现出了王利发对“权贵”们的愤恨!与他一生精明敢于创新但却被不断压榨有密切关联。刻画出了王利发这个自私自利,平庸平凡,不害人利己的小人物对这个世界发出的呐喊与控告,是社会底层在被逼无路时的绝笔!
老舍先生的《茶馆》在第三幕的这一段中完美的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三个人的狂欢是三个老人的寂寞。极尽悲凉之词,将世道的残忍丑恶与黑暗刻画的淋漓尽致,极具大家风范。
总的来说,本剧很少有书面词,多以口头对话带动剧情。语体色彩也是偏口语化,正映衬那块“莫谈国是”牌。(学生戴鼎诚)
学习任务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活动实践中体会不同的语体风格。
(略)
总结: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语言文字表达的敏感性。在这几个专题拓展活动梳理、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提炼、总结准确锤炼词语的心得体会,研读一部自己喜欢作家的作品,探究该作家词语使用的艺术特点,以语言札记或者以小论文的方式呈现,就言之有物、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