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阶段考试
高二级语文科试题
一、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臣少多疾病, , ,至于成立。(《陈情表》)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 。(《陈情表》)
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报任安书》)
4、如今 ,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5、女也不爽, 。(《氓》)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二、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0题(每3分,共9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往往有得 /此予之所得也
D.余于仆碑 / 有碑仆道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而无物以相之 D.沛公军霸上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大司马(萧衍)内有受禅之志,沈约(字休文)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他日,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尺寸之功。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大司马曰:“吾方思之。”约曰:“公初建牙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成,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德。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之子孙!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心,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大司马然之。约出,大司马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大司马曰:“智者乃尔暗同,卿明早将休文更来!”云出,语约,约曰:“卿必我多!”云许诺,而约先期入。大司马命草具其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大司马初无所改。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徘徊寿光阁外,但云:“咄咄!”约出,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乖所望。”有顷,大司马召云入,叹约才智纵横,且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卿二人也。”
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粱百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二月,辛酉,梁公始受命。 (录自《资治通鉴》,有删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约微扣其端 扣:通“叩”,探听 B.不可以淳风期物 可以:表示允许
C.脱有一人立异 脱:假如 D.卿必我多 多:称赞,说好话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公当承其运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若不早定大业 /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C.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萧衍能纳谏受禅的一组是( )
①大司马内有受禅之志 ②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 ③大司马曰:“吾方思之。”
④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 ⑤卿明早将休文更来 ⑥大司马初无所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做大司马时,虽有受禅让做皇帝的心志,但当沈约去探听他的口气时,他却守口如瓶。
B.沈约劝他说,您不早日确定大业,就定会有人抢班夺权,那时您就悔之晚矣。萧衍觉得沈约的话有理。
C.萧衍曾说,他起兵至今有段时间了,能与他成就帝王大业的,只是沈约范云二人。足见他对沈、范的器重。
D.齐朝下诏书命大司马萧衍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萧衍还被封为梁公。他最后接受了任命。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 (3分)
1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2分)
16、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
译文: (3分)
四、语言表达
17、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芬兰的“妈妈级”女射手莎图·梅凯莱·努梅拉已经是两名孩子的母亲,她并不是从小就练习射击飞碟,19岁时才开始接触。但命运也非常眷顾这位妈妈级射手,她以38岁的高龄还能获得奥运冠军,可谓老当益壮。
B.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整天朝不虑夕,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C.国内彩色显像管企业彩虹电子公告称,2007年该公司虽然累计生产、销售彩管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销售数量的增长仍掩饰不了彩管产业日薄西山的尴尬局面,由于主要品种价格降低幅度较大,导致该公司净利润下跌严重,彩虹电子去年亏损2843万元人民币。
D.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特警总队主要负责处置性质严重、规模大、社会危害性大、暴力性和对抗性强的,市级公安机关其他警种或事发地公安机关难以承担的反恐、反暴、防暴等事件,承担重大活动的安保等特殊任务。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多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反而喜欢纵情于游客,五颜六色,极尽缤纷。
19、根据情境和要求完成下面各题。(共10分)
针对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较为频繁的情况,中央气象台副台长肖子牛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和冷空气频繁这三大因素是“祸首”。 气温显著偏高。2006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比常年同期(2.9摄氏度)偏高0.7摄氏度。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及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至2摄氏度,部分地区偏高2至4摄氏度。由于气温回升,致使地表层解冻,土壤水分蒸发大,土质疏松,为初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 降水持续偏少。3月份至今,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5%。其中,秦岭及黄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青藏高原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大部、西北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大部降水量偏少5至8成,部分地区偏少达8成以上。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回升,使地表土质干土层增厚,一遇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 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今年春季,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且冷空气势力较强。从3月份到4月中旬,我国先后遭受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强冷空气袭击,尤其是4月份的强冷空气更是少见。伴随着这两次强冷空气过程和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我国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风和沙尘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沙尘暴。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入春以来中国北方沙尘暴频发,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如何预防和治理沙尘暴再度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你对预防或治理沙尘暴有什么样的好想法?请写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一个通过调整语序表达丰富含义的常用语并简要说明其含义和作用。(5分)
汉语中有许多通过巧妙地调整语序,表达丰富含义的常用语。例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意思是不担心通常发生的情况,只担心极少发生的特殊情况,强调做事要谨慎,防止发生意外;又如:“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 。
五、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讲“孝”的国家, 《二十四孝图》中有王祥的“卧冰求鲤”,因而有人说“孝”是我国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继承与发扬;也有人说“孝”是封建渣滓,现代社会就应主张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孝”的意义有了新的诠释;还有人说传统的观念早已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唯有用心经营事业,事业成功才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请以“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一、1、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2、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4、人为刀俎
5、士贰其行
6、歌窈窕之章
7、B(观:景观)
8、A (A项“观”:观察;景观B项“而”均为转折关系的连词C项“得”,均为“心得”;D项“碑”,均为“石碑”)
9、C(“舍”筑舍;“名”,命名;“军”,驻军。以上三个词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相”,帮助,本身就是动词,不是活用。)
10、 B(“可以”在文中是两个词:能够,凭借。)
11、D(则:那么,就。A它的,指代国世;他的,指代人。B如果; 或,或者。C而且,况且; 但是)
12、C(①非纳谏的内容,②是沈约劝谏时的话,也不属纳谏,④属于官职变迁情况。)
13、B(“就定会有人抢班夺权”曲解了原文。原文只是一种假设的语气。)
14、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15、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16、果真天命所归,要想得到一个谦让的美名,是办不到的了。
附:[参考译文]
(天监元年)大司马(萧衍)内心有受禅让做皇帝的心志,沈约暗中探听他的口风,大司马却守口如瓶。有一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古代不同,不能期望有淳朴的古风。士大夫都想攀龙附凤,全都企望有机会得到那怕是一尺一寸的功劳。现今连儿童和放牛娃都知道齐朝国运已尽,明公您将继承它的国运。而且天象和谶文都非常清晰地反映出来了。上天的意志不可违抗,人心群情不可丧失。果真天命所归,要想得到一个谦让的美名,是办不到的了。”大司马说:“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沈约说:“您当初在樊、沔设置军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现今帝王基业已经奠定,还有什么顾忌要加以考虑呢!如果您不早日确定大业,假如另有一个异军突起,就会损害您的威德。而且,人非金石难得长久,时事更难保一成不变,怎能学习曹操以建安时代的封爵传给子孙?如果是天子回到首都,公卿各就其位,那么君臣的名分已定,不再有不同的心思。在上的君主圣明,在下的大臣忠诚。哪里还会有人再跟着您去做非分的事呢!”大司马认为这话有道理。沈约出去后,大司马召来范云告诉了他。范云回答的话和沈约大体相同。大司马说:“聪明人竟然如此不约而同,你明天早晨约着休文(沈约字)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您一定替我说好话!”范云答应了。但沈约却早于约定的时间先到大司马那里。大司马命起草文书,沈约就从怀中拿出写好了的诏书及重要官职人选名单。大司马无一改动。一会儿,范云从外面进来,到殿门口,不让进,只得在寿光阁外徘徊,念叨着:“咄咄怪事!”沈约出来,范云忙问:“怎样安置我?”沈约举手向左,表示让他当尚书左仆射,范云笑了说:“没有辜负我的厚望。”一会儿,大司马召范云进去,赞叹沈约才华横溢,智慧过人,并说:“我起兵至今三年了,功臣和众将确实劳苦功高。然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只是您们二位啊!”
正月二十五日,诏书命大司马进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为梁公,以十个郡为梁公国,备有“九锡”的礼遇,设置梁公国的百官,免去录尚书的称号,依然保留骠骑大将军的职位。二月二日,梁公方才接受任命。
17、C(C.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A.应为“大器晚成”。本意是指大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成器。用来形容成名比较晚的人。B.错。朝不虑夕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不合语境。D.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
18、A.(B项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C项“物色”与“人力”搭配不当,改成“人才”。D项递进关系颠倒,将“五颜六色,极尽缤纷”移到“成群的鹦鹉”之后。)
19、(1)三大因素促成我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2)答案举例:①严禁过度开发;②大面积种植防护林;③培植草皮固沙。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但内容要求与预防和治理沙尘暴有关,而且要合理,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0、示例:(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任用某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人家就干脆别任用他,强调用人重在信任。
(2)“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意思是价格低廉的东西肯定不好,好的东西肯定价格不低廉,强调事物的价值和获取它的代价相当。
(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意思是想成为有作为的人就不能轻松舒适,轻松舒适就难以成为有作为的人,强调想要有作为就必须艰苦付出。
[材料积累]
一、释“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训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从正面来说,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前面说过“孝”本不是儒家专利,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都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
二、孝的故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千百年来,孝的事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古有二十四孝,今天,社会进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了,孝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孝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孝顺”二字。有道是孝易顺难,不管怎样,这世上就有一些孝顺儿女,让人肃然起敬,孝的文化在延续,孝的故事在发生……
1.曹娥的传说
从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渔夫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三、有关“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影视、歌曲
文学作品:
劳伦斯《我的父亲》、朱自清《背影》、丰子恺《华瞻的日记》、《亲爱的爸爸妈妈》(陈忠实、贾平凹、史铁生、梁晓声合著)、林海音《迟到》、川端康成《父母的心》、徐德新《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周国平《妞妞》、老舍《我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电影:
张艺谋《千里走单骑》、徐静蕾《我和爸爸》、龙赞许《爸爸的爱》、郑晓龙《刮痧》、孙周《漂亮妈妈》等。
歌曲:
腾格尔《父亲和我》、高明峻《父亲》、江美琪《父亲,你是安静的》、宋祖英《爸爸妈妈》、陈百强《念亲恩》、满文军《懂你》等。
第一大题平均分:7.3分
第二大题平均分:16.6分
第三大题平均分:3.8分
第四大题平均分:9.2分
第五大题平均分:2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