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学案(4份打包)鲁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学案(4份打包)鲁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11 17:23:10

文档简介

第十四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素养导读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知识构建
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资源的数量、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
2.结合我国能源生产状况及能源消费现状,了解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理解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并分析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
3.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并理解耕地保护对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4.运用示意图,列举各类型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        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        、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    。?
(4)自然资源种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5)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①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        ,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6)战略性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        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        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数量:指自然资源的    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自然资源的充分供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        。?
②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
影  响
实  例
工业文
明阶段
许多国家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形成了一系列     城市?
伯明翰、曼彻斯特、约翰内斯堡、大庆、东营、攀枝花、包头
20世纪
以来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
大庆、玉门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②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        、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
③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时 间
影  响
实  例
农耕文
明早期
对人类活动约束作用较大,人们通常选择在土地质量优良的平原地区居住和生产
印度河平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等
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     ?
东北平原发展种植业,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
生产力水
平提高
人类因地制宜、合理       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
江南丘陵红壤改良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
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           递减的趋势?
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
南方地区
水田农业
北方地区
    农业?
西北地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西部非季风区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维护资源安全
(1)概念: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        、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    、稳定、可持续供应。?
(3)地位:是国家维护政治、        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4)维护资源安全
①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        ;?
②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        ;?
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        利用水平;?
④重视        ,避免资源浪费;?
⑤坚持资源开发与        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石油与国家安全
1.石油的价值
(1)石油:是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       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
(2)石油作用: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    原料;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        。?
2.石油资源的分布
(1)石油资源分布:             。?
分 布
情  况
海陆分布
主要分布在大陆和   ?
地区分布
    最为丰富;其次为      和北美洲?
国家分布
委内瑞拉、        等国家?
(2)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
①分布
②储量:        少,是石油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
3.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地:分布        。?
①从地区看:    是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        、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多的国家。?
(2)消费地: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①从地区看:亚太、北美和    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美国、    、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3)石油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独特。
①原因: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    。?
②进口地区:    、北美和欧洲进口石油最多。?
③海上运输: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等成为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重要节点。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规律·深化整合
1.自然资源的类型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相对性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因为再生的周期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
举例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资源类型
含  义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土地资源
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3.维护资源安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2)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素养解读】结合文字材料,充分理解“灰水足迹”“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的含义,然后结合图示提供的各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
【思路导引】
第(3)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尝试解答](1)    (2)    (3)   ?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自然资源的类型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第1~2题。
1.上面图片①至④中的物质与下图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①至④中的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角度2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
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2020年世界水日中国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据统计,全世界约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据此完成第3~4题。
3.近几年来世界上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
C.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增
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4.水资源不足是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其缺水的可行措施是(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 ③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 ⑤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考向二石油与国家安全?
规律·深化整合
1.石油与煤炭比较
(1)燃烧效率高,废渣少。
(2)便于运输,特别适用于通过管道连续运输。
(3)燃烧值高,可以用作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料。
(4)二氧化硫污染减少。
2.石油的分布
项 目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总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大于煤炭
世界分
布状况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中东、北非石油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续 表
项 目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中国的
分布
东部
主要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3.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分析
4.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
5.我国的石油安全原因与措施分析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1)图中反映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2)试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在石油进口中要避免进口的单一化,注意多元化进口,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
【素养解读】结合材料提供的统计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以及我国保证能源安全采取的措施。
【思路导引】第(1)题
第(2)题,主要从消费量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增强和运输存在安全隐患等角度分析。第(3)题,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一方面要从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另一方面石油      也要多元化。?
[尝试解答]?
?
?
?
?
?
?
题组·训练突破
下图示意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图中圆圈大小表示炼油能力大小)。读图,完成第1~2题。
1.与图中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关系最大的是(  )
                
A.石油资源
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
D.人口数量
2.炼油能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导致(  )
A.石油运输量增加
B.欧美经济萎缩
C.世界贫富差距加剧
D.污染区域更集中
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是(  )
①沿海高,内陆低 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东部高,中部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答思路?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020湖南郴州二模)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连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大连市2010—2015年水资源变化情况
(1)描述大连市水资源的变化特点。
(2)简析大连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素养解读】该题以大连市水资源变化情况为背景,结合材料提供的示意图和大连的地理环境特征,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连市水资源变化特征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尝试解答]?
?
?
?
?
?
?
?
?
?
?
?
?
?
思维建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数量有限
空间分布不均
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
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和污染严重
续 表
表 现
水资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而可支配量减少
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质下降
水资源使用和分配的不平等性日趋严峻
相邻国家之间的共享水资源潜伏着严重危机
解决
措施
开源
建坝蓄水
跨流域调水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海水淡化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宣传,节约用水
规范·对应训练
(2020福建泉州质检)上海借鉴传统农耕技术,利用黄浦江岸近5米的高差来设计建设加强型梯田湿地系统,净化效果较好,在多地迅速推广。该系统建设一系列低堰过滤系统,并大量配置水生植物,形成了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我国水质分类由好到差分为Ⅰ—Ⅴ五类和劣Ⅴ类。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工作流程。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工程中大量配置水生植物的最主要作用是(  )
                
A.美化景观
B.释放氧气
C.减缓流速
D.吸收养分
2.与传统梯田相比,该工程净化水质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此梯田湿地系统(  )
A.层次更多
B.多级联动
C.落差更大
D.水量丰富
3.与建设一座相同处理量的污水处理厂相比,这种水净化系统能够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  )
①净化成本更低 ②建设速度更快 ③水质改善更明显 ④技术复制更容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十四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石油与国家安全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1.(1)技术条件 (2)土地资源 (3)空间 (4)科学技术 (5)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6)社会稳定 国防安全
2.(1)蓄积量 基本保障 资源型 (2)地表形态 生产方式 开发利用 不合理 (3)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旱作
3.(1)保质保量 (2)充足 (3)军事安全 (4)勘探力度 安全供应 资源开发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二、1.(1)碳氢化合物 (2)工业 能源安全
2.(1)分布极不均衡 近海 中东 拉丁美洲 沙特阿拉伯
(2)柴达木 渤海湾 人均储量
3.(1)相对集中 中东 沙特阿拉伯 (2)欧洲 中国 (3)背离
亚太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思路导引(1)大 重 (2)大于 年降水量大
答案(1)C (2)A (3)C
题组·训练突破
1~2.1.A 2.A 第1题,图片①至④依次表示煤炭、沙漠、果树、花卉,图例乙表示自然资源。四种物质中,只有煤炭属于自然资源。第2题,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4.3.C 4.B 第3题,世界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增。第4题,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缺水问题,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取的。排除①⑤。
考向二 石油与国家安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思路导引(1)上升 很小 越来越大 (3)进口路线
答案(1)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能源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2)石油产量增加缓慢,需求量日益增长;进口石油来源地区单一,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修建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等。
题组·训练突破
1~2.1.C 2.A 第1题,从图中看,炼油能力最大在北美、东亚消费市场,而产油地波斯湾炼油能力小。故选C。第2题,炼油能力空间向市场聚集,炼油与原油分布不一致,导致石油运输增加。故选A。
3~4.3.B 4.D 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能源保障水平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内陆高于沿海。第4题,M地区为四川省,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答思路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解析第(1)题,大连市水资源的变化特点通过读图从大连市水资源年际变化、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分析。第(2)题,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为“供水少”与“需水量大”产生的供需矛盾突出。大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季长,降水较少,再结合图示信息,地下水资源量少,所以“供水少”;题干信息告知,近年大连市城镇化进程加快,需水量大幅度增加,“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所以水资源短缺。
答案(1)水资源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以地表水资源为主;地下水资源量少、变化小。
(2)旱季时间长,降水较少;地下水资源量少,供给少;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加重。
规范·对应训练
1~3.1.D 2.B 3.D 第1题,上海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水生植物能主动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第2题,上海加强型梯田落差约5米,而传统梯田落差不止5米,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因此传统梯田落差更大,层次更多。水量丰富没有可比性,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不同区域降水量不一样,梯田的水量差别很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沉淀、增氧三级净化过程,体现了多级联动。第3题,污水处理厂需要专业的设备,建设成本比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高,①正确;污水处理厂建设工期较长,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建设速度快,②正确;与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相比,污水处理厂采用化学净化等方式,水质改善更明显,③错误;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较简单,技术复制更容易,④正确。
19(共63张PPT)
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石油与国家安全


2022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资源的数量、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
2.结合我国能源生产状况及能源消费现状,了解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理解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并分析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
3.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并理解耕地保护对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4.运用示意图,列举各类型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
技术条件 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资源的种类:包括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作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能量和
空间 。?
(4)自然资源种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5)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①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
矿产资源 ,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6)战略性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
社会稳定 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
   国防安全    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数量:指自然资源的
蓄积量 或可利用量,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和可利用规模。自然资源的充分供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
基本保障 。?
②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
影  响
实  例
工业文
明阶段
许多国家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形成了一系列
资源型 城市?
伯明翰、曼彻斯特、约翰内斯堡、大庆、东营、攀枝花、包头
20世纪
以来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一些矿产资源面临短缺甚至枯竭,许多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因矿产资源数量减少而面临困难
大庆、玉门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②土地资源的质量:包括
地表形态 、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
③土地资源的质量影响: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时间
影  响
实  例
农耕文明早期
对人类活动约束作用较大,人们通常选择在土地质量优良的平原地区居住和生产
印度河平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等
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
生产方式?
东北平原发展种植业,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
生产力水
平提高
人类因地制宜、合理
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
江南丘陵红壤改良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
不合理 开发及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①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
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从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 递减的趋势?
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
南方地区
水田农业
北方地区
旱作 农业?
西北地区
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西部非季风区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维护资源安全
(1)概念: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
保质保量 、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
充足 、稳定、可持续供应。?
(3)地位:是国家维护政治、
军事安全 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4)维护资源安全
①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
勘探力度 ;?
②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
安全供应 ;?
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
资源开发 利用水平;?
④重视
资源节约 ,避免资源浪费;?
⑤坚持资源开发与
环境保护 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二、石油与国家安全
1.石油的价值
(1)石油:是一种赋存于地下岩层中,以
碳氢化合物 为主混合而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
(2)石油作用: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
工业 原料;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
能源安全 。?
2.石油资源的分布
(1)石油资源分布:
分布极不均衡 。?
分 布
情  况
海陆分布
主要分布在大陆和
近海?
地区分布
中东 最为丰富;其次为
拉丁美洲 和北美洲?
国家分布
委内瑞拉、
沙特阿拉伯 等国家?
(2)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
②储量:
人均储量 少,是石油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
3.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地:分布
相对集中 。?
①从地区看:
中东 是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
沙特阿拉伯 、俄罗斯和美国等国是世界上石油产量较多的国家。?
(2)消费地: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
①从地区看:亚太、北美和
欧洲 西部是世界石油消费数量最多的地区。?
②从国家看:美国、
中国 、印度、日本等国石油消费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3)石油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独特。
①原因: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
背离 。?
②进口地区:
亚太 、北美和欧洲进口石油最多。?
③海上运输: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等成为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重要节点。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自然资源的类型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类型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相对性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并非绝对不可再生,只是因为再生的周期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
举例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资源类型
含  义
气候资源
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生物资源
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水资源
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资源类型
含  义
土地资源
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矿产资源
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能源资源
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海洋资源
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3.维护资源安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2)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素养解读】结合文字材料,充分理解“灰水足迹”“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的含义,然后结合图示提供的各省级行政区的相关信息,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
【思路导引】
第(3)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答案
(1)C (2)A (3)C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自然资源的类型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第1~2题。
1.上面图片①至④中的物质与下图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①至④中的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图片①至④依次表示煤炭、沙漠、果树、花卉,图例乙表示自然资源。四种物质中,只有煤炭属于自然资源。第2题,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角度2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
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2020年世界水日中国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据统计,全世界约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据此完成第3~4题。
3.近几年来世界上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
C.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增
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4.水资源不足是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其缺水的可行措施是(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 ③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 ⑤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世界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需水量大增。第4题,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缺水问题,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取的。排除①⑤。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石油与国家安全
1.石油与煤炭比较
(1)燃烧效率高,废渣少。
(2)便于运输,特别适用于通过管道连续运输。
(3)燃烧值高,可以用作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料。
(4)二氧化硫污染减少。
2.石油的分布
项 目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总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大于煤炭
世界分布状况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其中中东、北非石油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的分布
东部
主要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3.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分析
4.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
5.我国的石油安全原因与措施分析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状况
(1)图中反映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2)试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在石油进口中要避免进口的单一化,注意多元化进口,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
【素养解读】结合材料提供的统计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以及我国保证能源安全采取的措施。
【思路导引】第(1)题
第(2)题,主要从消费量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增强和运输存在安全隐患等角度分析。第(3)题,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一方面要从多个国家进口石油,另一方面石油
进口路线 也要多元化。?
答案
(1)巨大的供需缺口将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扩大,能源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2)石油产量增加缓慢,需求量日益增长;进口石油来源地区单一,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需经过长距离的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3)修建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等。
题组?训练突破
下图示意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图中圆圈大小表示炼油能力大小)。读图,完成第1~2题。
1.与图中炼油能力空间分布关系最大的是(  )
A.石油资源
B.科技水平
C.市场需求
D.人口数量
2.炼油能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将导致(  )
A.石油运输量增加
B.欧美经济萎缩
C.世界贫富差距加剧
D.污染区域更集中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炼油能力最大在北美、东亚消费市场,而产油地波斯湾炼油能力小。故选C。第2题,炼油能力空间向市场聚集,炼油与原油分布不一致,导致石油运输增加。故选A。
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是(  )
①沿海高,内陆低 ②西部高,东部低 ③北部高,南部低 ④东部高,中部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是因为(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能源保障水平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内陆高于沿海。第4题,M地区为四川省,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答思路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
(2020湖南郴州二模)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连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大连市2010—2015年水资源变化情况
(1)描述大连市水资源的变化特点。
(2)简析大连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素养解读】该题以大连市水资源变化情况为背景,结合材料提供的示意图和大连的地理环境特征,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连市水资源变化特征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大连市水资源的变化特点通过读图从大连市水资源年际变化、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分析。第(2)题,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为“供水少”与“需水量大”产生的供需矛盾突出。大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季长,降水较少,再结合图示信息,地下水资源量少,所以“供水少”;题干信息告知,近年大连市城镇化进程加快,需水量大幅度增加,“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所以水资源短缺。
答案
(1)水资源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以地表水资源为主;地下水资源量少、变化小。
(2)旱季时间长,降水较少;地下水资源量少,供给少;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加重。
思维建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数量有限
空间分布不均
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
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和污染严重
表 现
水资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而可支配量减少
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质下降
水资源使用和分配的不平等性日趋严峻
相邻国家之间的共享水资源潜伏着严重危机
解决
措施
开源
建坝蓄水
跨流域调水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海水淡化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宣传,节约用水
规范?对应训练
(2020福建泉州质检)上海借鉴传统农耕技术,利用黄浦江岸近5米的高差来设计建设加强型梯田湿地系统,净化效果较好,在多地迅速推广。该系统建设一系列低堰过滤系统,并大量配置水生植物,形成了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我国水质分类由好到差分为Ⅰ—Ⅴ五类和劣Ⅴ类。下图示意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工作流程。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工程中大量配置水生植物的最主要作用是(  )
A.美化景观
B.释放氧气
C.减缓流速
D.吸收养分
2.与传统梯田相比,该工程净化水质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此梯田湿地系统(  )
A.层次更多
B.多级联动
C.落差更大
D.水量丰富
3.与建设一座相同处理量的污水处理厂相比,这种水净化系统能够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是该系统(  )
①净化成本更低 ②建设速度更快 ③水质改善更明显 ④技术复制更容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上海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的,水生植物能主动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第2题,上海加强型梯田落差约5米,而传统梯田落差不止5米,有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因此传统梯田落差更大,层次更多。水量丰富没有可比性,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不同区域降水量不一样,梯田的水量差别很大。从图中可以看出,湿地净化系统通过过滤、沉淀、增氧三级净化过程,体现了多级联动。第3题,污水处理厂需要专业的设备,建设成本比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高,①正确;污水处理厂建设工期较长,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建设速度快,②正确;与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相比,污水处理厂采用化学净化等方式,水质改善更明显,③错误;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较简单,技术复制更容易,④正确。第二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学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耕地与粮食安全
1.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    ,形成的适宜种植      的土地。?
(2)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        。?
(3)耕地资源的特点:一是数量的      ,二是空间分布的        ,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集中分布在            地区。?
(4)耕地的价值: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        。?
2.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的     和农业生产效益。?
(3)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区域
分布情况
东部季
风区
集中分布了全9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
以    为主?
北方地区
以    为主?
西北非
季风区
耕地数量少,且       ?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①耕地后备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        较大。?
②耕地后备资源        少,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区。?
3.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①耕地加速流向        用地;?
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政策的实施。
(2)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①        大量占用良田;?
②耕地      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
③        和耕地污染。?
(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使        耕地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4.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        。?
(2)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3)保障粮食质量。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②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③维持土壤肥力。
二、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概念: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    。?
(2)组成: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    (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
(3)用途:十分广泛。
用 途
具体作用
生产场所
可用于海水    、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仓储场所
可用于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交通运输场所
可用于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生活场所
可用于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场所?
可用于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广阔
①主权
②其他:拥有      的某些管制权,同时依法拥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海域的相关权益。?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
①方式
a.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实现对海洋        、渔业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
b.通过伏季    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
②意义
(2)海洋运输线
①海洋运输线的畅通以及海港的吞吐能力,对我国        、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②一些海峡是海上航道的“咽喉”。如       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苏伊士运河、        等洲际运河大大缩短了海上航行距离。?
③海港是海洋运输线上的枢纽,也是海运物资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④目前,海洋运输线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方式有      、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3)填海造地
①有利
影响
②不利影响:导致滨海湿地消失、        减少;改变        ,影响海洋生物、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迁徙。?
(4)海岛开发
①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空间的重要依托。
③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3.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①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        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②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③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        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④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①问题
a.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b.我国海洋        遭到严重威胁。?
②措施
a.坚持        并重。?
b.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c.“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耕地与粮食安全?
规律·深化整合
1.耕地资源概况
2.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3.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2)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3)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4.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保障粮食数量
(2)保障粮食质量
温饱型农业→小康型农业→百姓对粮食质量
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要更加注重
粮食质量安全
(3)保护耕地数量
粮食单位面积产
量提升难度很大→需要一定数
量的耕地→保护
耕地→坚决守住18亿
亩耕地红线
(4)提高耕地质量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2020江苏卷,17~18)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统计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图中涉及的区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情况及制约贡献较低的蒙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解答本组题首先需要认真分析材料,然后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
【思路导引】
[尝试解答](1)    (2)   ?
题组·训练突破
(2020山东德州二模)近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积极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等战略开发决策,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下图表示陕北黄土丘陵区某流域2000年和2017年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度小的耕地面积增加
B.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
C.林草地面积变化不大
D.坡度大的耕地面积增加
2.据图推测,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地(  )
A.耕地质量有所好转
B.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C.农民经济收入提高
D.水土流失状况已被遏制
考向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规律·深化整合
1.海洋空间资源
领域
用 途
优  点
缺 点
生产
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
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仓储
场所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
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交通运
输场所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
速度慢,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建设基础设施成本高
生活
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风景秀丽、海下世界奇妙等
容易造成海洋污染
军事
场所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节约土地等
建设难度大、投资大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
(2)海洋运输线
①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北大西洋航线;欧亚航线;南美航线;南北美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非洲航线。
②海港
(3)填海造地
①作用



地—海域
转变
为陆

②生态安全
(4)海岛开发
①海岛作用
②我国海岛开发
a.我国共有11
000余个海岛,占陆地面积的0.8%。
b.一些面积较大、距离大陆较近且有淡水供应的海岛,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渔业、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c.多数面积较小、无居民海岛,因为缺乏淡水,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单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因而不适合大规模开发。
③海岛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影响
a.在我国公布的94个领海基点中,有92个位于海岛,国家依托这些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
b.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例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分别散落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外围,是保护我国国土安全的天然屏障。
3.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①海洋管辖权
a.原因:我国与一些海上邻国存在海洋权益争议。
b.解决办法: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②海洋运输通道
a.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包括石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均需途经我国领海以外的国际海上通道运输,这些海上通道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b.解决办法: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③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
a.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b.需要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积极发展与沿海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粗放
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近岸过度开发与深远海开发不足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续 表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
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
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
限制或禁止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
综合治理
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
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海岸原生风貌景观
在辽东湾、渤海湾等围填海区域开展补偿性环境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2020全国Ⅰ卷,7~8题)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素养解读】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分析要结合淡水的来源及淡水的储存条件,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的原因分析,则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思路导引】第(1)题,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说明图中淡/咸水界线变化    ,那就需要有足够且     的淡水补给。因此人工岛所在地区的降水应该丰富且季节分配     ,且人工岛的宽度要大。第(2)题,人工岛面积较小,地下淡水资源储量较    ,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用水所需;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开采难度不大,开采周期   ;同样是淡水,水质与陆地上的淡水差别不大。?
[尝试解答](1)    (2)   ?
题组·训练突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材料二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市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发现,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红树林大量枯萎,海南岛防御台风和海啸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同时,海南海岸防护林遭遇开发热,在三亚,红树林正遭受砍伐和破坏。
材料三 为复原海上绿色屏障,保护堤围和配合市镇湿地公园建设,广东省中山市正全力打造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生态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1)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2)结合材料分析海南岛红树林被破坏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针对我国红树林破坏严重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1.(1)改良 农作物 (2)宜耕荒地 (3)稀缺性 不均衡性 温带湿润平原 (4)生产资料
2.(1)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2)优质耕地 产出能力 (3)水田 旱地 分布零散 (4)开发难度 集中连片 新疆
3.(1)非农建设 (2)非农建设 有机质 土壤板结 (3)单位面积
4.(1)粮食数量
二、1.(1)海域 (2)海床 (3)养殖 军事 (4)渤海 东海 毗连区
2.(1)空间资源 休渔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 (2)资源安全 马六甲海峡 巴拿马运河 海底隧道 (3)城市化 军事设施 自然岸线 海洋环境
3.(1)公平原则 海洋权益 (2)生态安全 开发与保护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耕地与粮食安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思路导引(1)高 上升 增大 (2)干旱 水资源
答案(1)B (2)B
题组·训练突破
1~2.1.B 2.A 第1题,耕地总面积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坡度大的耕地面积都减少,A、D错误;果园面积增加了几倍,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B正确;林草地面积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C错误;故选B。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积比例减少,耕地质量有所好转,A正确;耕地总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农民经济收入状况,C错误;水土流失状况可能缓解,但没有被遏制,D错误。故选A。
考向二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思路导引(1)小 稳定 均匀 (2)少 短
答案(1)B (2)D
题组·训练突破
 解析第(1)题,红树林是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能够抵御风浪,保护堤岸;红树林可以成为景区,美化环境,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沿海地区景区的过度开发,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过度养殖,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第(3)题,可以从法规、环保意识、建设保护区等方面列举措施。
答案(1)抵御风浪侵袭,保护堤岸;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等。
(2)沿海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养殖,砍伐红树林,破坏其生态环境。
(3)制定保护红树林的相关法规,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破坏的红树林等。
16(共58张PPT)
第二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2022
第四部分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耕地与粮食安全
1.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
改良 ,形成的适宜种植
农作物 的土地。?
(2)耕地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
宜耕荒地。?
(3)耕地资源的特点:一是数量的
稀缺性 ,二是空间分布的
不均衡性 ,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集中分布在
温带湿润平原 地区。?
(4)耕地的价值: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
生产资料 。?
2.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1)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优质耕地 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我国耕地的
产出能力 和农业生产效益。?
(3)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区域
分布情况
东部季
风区
集中分布了全9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

水田 为主?
北方地区

旱地 为主?
西北非
季风区
耕地数量少,且
分布零散?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①耕地后备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质量较低,
开发难度 较大。?
②耕地后备资源
集中连片 少,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
新疆 、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地区。?
3.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①耕地加速流向
非农建设 用地;?
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政策的实施。
(2)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非农建设 大量占用良田;?
②耕地
有机质 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

土壤板结 和耕地污染。?
(3)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使
单位面积 耕地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耕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4.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
粮食数量 。?
(2)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3)保障粮食质量。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②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③维持土壤肥力。
二、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概念: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
海域 。?
(2)组成:主要由水体、礁石、海岛、
海床 (包括海底和底土)和海岸线、潮间滩涂等构成。?
(3)用途:十分广泛。
用 途
具体作用
生产场所
可用于海水
养殖 、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仓储场所
可用于建设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交通运输场所
可用于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生活场所
可用于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军事 场所?
可用于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广阔
②其他:拥有
毗连区 的某些管制权,同时依法拥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等海域的相关权益。?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
①方式
a.利用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实现对海洋
空间资源 、渔业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
b.通过伏季
休渔 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
(2)海洋运输线
①海洋运输线的畅通以及海港的吞吐能力,对我国
资源安全 、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②一些海峡是海上航道的“咽喉”。如
马六甲海峡 被中国、日本等国视作“海上生命线”;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等洲际运河大大缩短了海上航行距离。?
③海港是海洋运输线上的枢纽,也是海运物资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④目前,海洋运输线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方式有
海底隧道 、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3)填海造地
②不利影响:导致滨海湿地消失、
自然岸线 减少;改变
海洋环境 ,影响海洋生物、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迁徙。?
(4)海岛开发
①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空间的重要依托。
③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3.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①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
公平原则 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②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③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
海洋权益 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④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①问题
a.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b.我国海洋
生态安全 遭到严重威胁。?
②措施
a.坚持
开发与保护 并重。?
b.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c.“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耕地与粮食安全
1.耕地资源概况
2.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3.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2)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3)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4.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保障粮食数量
(2)保障粮食质量
温饱型农业→小康型农业→百姓对粮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要更加注重粮食质量安全
(3)保护耕地数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升难度很大→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4)提高耕地质量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2020江苏卷,17~18)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统计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图中涉及的区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情况及制约贡献较低的蒙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解答本组题首先需要认真分析材料,然后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
【思路导引】
答案
(1)B (2)B
(2020山东德州二模)近年来陕北黄土丘陵区积极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等战略开发决策,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下图表示陕北黄土丘陵区某流域2000年和2017年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
题组?训练突破
1.下列有关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坡度小的耕地面积增加
B.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
C.林草地面积变化不大
D.坡度大的耕地面积增加
2.据图推测,该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地(  )
A.耕地质量有所好转
B.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C.农民经济收入提高
D.水土流失状况已被遏制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耕地总面积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坡度大的耕地面积都减少,A、D错误;果园面积增加了几倍,果园面积增加比例最多,B正确;林草地面积增加且变化幅度较大,C错误;故选B。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积比例减少,耕地质量有所好转,A正确;耕地总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农民经济收入状况,C错误;水土流失状况可能缓解,但没有被遏制,D错误。故选A。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
领域
用 途
优  点
缺 点
生产
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等
海上生产项目建设的优点是可大大节约土地,空间利用代价低;交通运输便利,运费低,能免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基础设施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仓储
场所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交通便利、节约土地等
投资较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领域
用 途
优  点
缺 点
交通运输场所
建设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海洋交通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成本低廉,适宜对各种笨重的大宗货物作远距离运输,如粮食、矿石、石油等
速度慢,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建设基础设施成本高
生活
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风景秀丽、海下世界奇妙等
容易造成海洋污染
军事
场所
潜艇活动、建设海底基地等
安全性高、隐蔽性好、节约土地等
建设难度大、投资大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
(2)海洋运输线
①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北大西洋航线;欧亚航线;南美航线;南北美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非洲航线。
②海港
(3)填海造地
①作用
填海造地—海域转变为陆地
②生态安全
(4)海岛开发
①海岛作用
②我国海岛开发
a.我国共有11
000余个海岛,占陆地面积的0.8%。
b.一些面积较大、距离大陆较近且有淡水供应的海岛,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渔业、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c.多数面积较小、无居民海岛,因为缺乏淡水,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单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因而不适合大规模开发。
③海岛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影响
a.在我国公布的94个领海基点中,有92个位于海岛,国家依托这些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
b.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例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分别散落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外围,是保护我国国土安全的天然屏障。
3.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1)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①海洋管辖权
a.原因:我国与一些海上邻国存在海洋权益争议。
b.解决办法:我国政府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
②海洋运输通道
a.我国大部分进出口商品,包括石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均需途经我国领海以外的国际海上通道运输,这些海上通道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b.解决办法:保障海洋运输通道安全至关重要。
③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
a.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让国家海洋权益得到广泛认同和充分保障。
b.需要与世界沿海国家寻求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积极发展与沿海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粗放
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近岸过度开发与深远海开发不足
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
对传统海洋渔场、海洋保护区等涉及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




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限制或禁止大规模、高强度海洋空间资源集中开发活动
限制或禁止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
综合治理
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
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海岸原生风貌景观
在辽东湾、渤海湾等围填海区域开展补偿性环境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2020全国Ⅰ卷,7~8题)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素养解读】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分析要结合淡水的来源及淡水的储存条件,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的原因分析,则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思路导引】第(1)题,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说明图中淡/咸水界线变化
小 ,那就需要有足够且
稳定 的淡水补给。因此人工岛所在地区的降水应该丰富且季节分配
均匀 ,且人工岛的宽度要大。第(2)题,人工岛面积较小,地下淡水资源储量较
少 ,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用水所需;人工岛的地下淡水开采难度不大,开采周期
短 ;同样是淡水,水质与陆地上的淡水差别不大。?
答案
(1)B (2)D
题组?训练突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材料二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市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发现,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红树林大量枯萎,海南岛防御台风和海啸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同时,海南海岸防护林遭遇开发热,在三亚,红树林正遭受砍伐和破坏。
材料三 为复原海上绿色屏障,保护堤围和配合市镇湿地公园建设,广东省中山市正全力打造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生态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1)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2)结合材料分析海南岛红树林被破坏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针对我国红树林破坏严重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红树林是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能够抵御风浪,保护堤岸;红树林可以成为景区,美化环境,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沿海地区景区的过度开发,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过度养殖,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第(3)题,可以从法规、环保意识、建设保护区等方面列举措施。
答案
(1)抵御风浪侵袭,保护堤岸;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等。
(2)沿海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养殖,砍伐红树林,破坏其生态环境。
(3)制定保护红树林的相关法规,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破坏的红树林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