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素养导读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知识构建
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区域的发展差异,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区域认知)
2.借鉴尼罗河流域内协作发展的措施,根据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准确认知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内涵。
①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 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②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地区的 。?
③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 。?
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 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 。?
①区域内部统筹,主要是指区域内部各 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 。?
②区域之间协作,主要是指依托 、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 。?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 ,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 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 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 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1.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发源于 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 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 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地处 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经 地区。?
(3)资源状况:尼罗河流域属水资源 地区。?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尼罗河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 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2)上游、中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 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等。?
(3)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 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3.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 。?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 。?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 。?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规律·深化整合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2018天津卷,14(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文字所示)
(1)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和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素养解读】本题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协调发展的知识,需要结合京、津、冀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尝试解答]?
?
?
?
?
?
?
?
?
?
?
?
?
题组·训练突破
(2020江苏南京一模)耦合度用来分析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良好的协调关系是这些要素之间平稳可持续的基础。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很恰当、各自互为正向影响关系,为良性耦合。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集贫困和生态脆弱于一体。读2017年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水资源数量
B.矿产资源
C.耕地质量
D.城镇化水平
2.有利于提高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经济耦合度的措施有( )
①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 ②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 ③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 ④控制经济增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向二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规律·深化整合
1.流域内开发的整体性分析
流域内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内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价时,首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资源等方面分析,并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内开发方向。
2.尼罗河径流量
径流量
来源
空间差异
全年主要来自青尼罗河
枯水期主要来自白尼罗河
中游占比为主,上下游占比很小
原因
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降水量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丰富
枯水期青尼罗河流域处于干季,降水量小,补给河流的水源较少。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补给河流的水源较稳定
中游的青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地区,湿季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充足。
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没有支流补给,蒸发量大,水源损耗大。
上游尽管发源于热带雨林地区,但径流汇入湖泊或高原沼泽地区蒸发量大,水源损耗较大,径流量小
影响
流经地区沙漠广布,热带草原地区干季降水量小,上游是热带雨林区,水源成为尼罗河流域的重要资源。因此,人口、人类活动主要沿河流或绿洲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3.尼罗河开发及出现的问题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素养解读】试题以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及黄河下游输沙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①
潼关站以上流域引水 ,流入黄河的径流量 ,河流搬运能力减弱,输沙能力减弱,导致下游潼关站输沙量减少,①正确?
②
潼关站以上流域内没有削山平地,②错误
③
潼关站以上流域开展 工作,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内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导致潼关站输沙量减少,③正确?
④
短时间内输沙量的急剧变化主要是 所致,与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④错误?
续 表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B
2016年前后,黄河中下游的地形起伏和流域面积没有大的变化
C
水库具有拦泥蓄水的作用,中游大量修建水库,会拦截大量泥沙,导致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明显减少
D
水土保持工作会导致中游和下游的输沙量均出现明显减少,而不仅是下游明显减少
[尝试解答](1) (2) ?
题组·训练突破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其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读尼罗河部分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尼罗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2.在尼罗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首要目的是( )
A.发展养殖
B.蓄水灌溉
C.发展航运
D.发展旅游
考向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规律·深化整合
1.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2020浙江卷,29(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1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统计指标
年 份
2000
2005
2010
2014
2017
森林覆盖率/%
37.9
52.7
58.0
62.0
62.3
农作物播种面积/104hm2
625.9
634.4
589.7
618.6
614.3
稻谷播种面积/104hm2
230.2
210.0
209.4
202.6
192.3
甘蔗种植面积/104hm2
50.9
74.8
106.9
108.2
93.5
甘蔗单产/(t·hm-2)
57.8
69.0
66.6
73.5
81.4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素养解读】试题以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以及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等图文材料为主要信息载体,考查了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及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和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考查了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
据图2分
析可知→西江输沙量集中在 月,其他月份较少→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 ?
第(2)题
[尝试解答]?
?
?
?
?
?
?
?
?
?
?
?
?
?
题组·训练突破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
B.
①区域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加剧
C.
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D.
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2.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
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水利工程的评价?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020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是世界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乌干达合作建设的卡鲁玛水电站(图甲)为乌干达历史上最大的水电项目,位于乌干达北部维多利亚湖白尼罗河下游,靠近默奇森瀑布国家公园。卡鲁玛水电站为径流式水电站(图乙),此类水电站按照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所可能获得的水头进行装机容量选择。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打造生态友好水电站。该项目已于2018年完工并正式发电,每年为乌干达提供约40亿千瓦时低廉稳定的电力,同时为其政府提供2亿多美元的电力收入。
图甲 卡鲁玛水电站位置
图乙 径流式水电站示意
(1)卡鲁玛水电站虽为径流式水电站,但发电量却比较稳定。简要分析形成的自然原因。
(2)与高水坝发电站相比,说明卡鲁玛水电站采取径流式水电站建设方式的主要优势。
(3)分析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的目的。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考查卡鲁玛水电站发电量稳定的自然原因,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以径流式发电站建设方式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以“绿色施工”的目的为载体渗透人地协调观。
【思路导引】第(1)题,发电量稳定是因为径流丰富且稳定。具体可从降水特征、湖泊调节两个因素分析。卡鲁玛水电站位于东非高原,属于 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季较长;位于乌干达北部维多利亚湖下游,受湖泊的 与 作用,全年河流径流量大且较为稳定。第(2)题,对照图乙,结合对高水坝发电站的认识,可从工程建设成本、移民、生态环保等角度分析。第(3)题,“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的目的可从防止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干扰等角度分析。?
[尝试解答]?
?
?
?
?
?
?
思维建模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修建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影响的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高
(2)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内容
市场条件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工程条件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规范·对应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向南流入印度洋,两岸的山岭多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沿江多峡谷、瀑布,流域内规划建设水坝。在怒江流过的峡谷底部,大多干旱少雨,呈现一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因此被称作“干热河谷”。下图为怒江部分流域图。
(1)简述怒江流域河谷底部气候干热的原因。
(2)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别说明怒江流域水坝建设将会带来的效益。
(3)分析若水坝建成后对怒江下游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指出怒江流域依托资源综合开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十三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1.(1)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 地区壁垒 资源环境 (2)协作统一 生产要素 协调发展 资源互补 共同发展
2.(1)社会公平 (2)空间配置 (3)经济增长 (4)环境承载力
二、1.(1)东非 长 (2)赤道 埃塞俄比亚 沙漠 (3)短缺
2.(1)生物多样性 (2)旱涝 (3)土壤盐碱化
3.(1)规划管理 (2)合理分配 (3)统筹治理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思路导引(1)雄厚 众多 较高 丰富 (2)转型升级 专业化
答案(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
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
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
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题组·训练突破
1~2.1.C 2.D 第1题,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数量。第2题,结合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可能会加重荒漠化,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错误;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进而从事非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②正确;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能够发挥地方的特色,促进区域的发展,③正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但不应该控制经济增长,④错误。故选D。
考向二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思路导引(1)灌溉 减少 水土保持 人为活动
答案(1)B (2)C
题组·训练突破
1~2.1.B 2.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径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所以尼罗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第2题,尼罗河下游流量小,但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淡水需求量大。因此,在尼罗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首要目的是蓄水灌溉。
考向三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思路导引(1)6—8 不均 快 大 (2)拦截泥沙 保持水土
答案(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
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题组·训练突破
1~2.1.A 2.B 第1题,①区域位于河流源头,若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导致植被破坏而加剧水土流失,丹江口水库因泥沙淤积而加速萎缩;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汉江流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一般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问题;汉江下游,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故选A。第2题,②区域位于丹江口库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养殖,并利用周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②区域为河谷地区,围湖造田会破坏湿地;①区域为山区,环境容量小,接受移民会加剧人地矛盾,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大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故选B。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 水利工程的评价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思路导引(1)热带草原 调蓄 补给
答案(1)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季较长;受湖泊的调蓄、补给作用,全年河流径流量大且较为稳定。
(2)因地制宜开发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上游蓄水较少,减少土地的淹没面积;减少移民数量;减少对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
(3)减少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野生动物的干扰;防止对河流产生污染;减少周边区域水土流失;避免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干扰;等等。
规范·对应训练
答案(1)怒江两侧多高山,山脉走向大致垂直于季风风向,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
(2)生态效益:水能是清洁能源,利用水能发电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水坝可以调节径流,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
经济效益:利用水能发电,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社会效益:改善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国家能源不足状况。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附近海水倒灌,从而使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入海口附近海水入侵,对海岸线侵蚀加剧。
(4)利用水量大、落差大的优势,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开发水电、提高防洪标准;利用山地多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保护与恢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质;利用山、水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怒江流域经济发展。
20(共61张PPT)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流域内部
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地
理
2022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区域的发展差异,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区域认知)
2.借鉴尼罗河流域内协作发展的措施,根据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准确认知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综合思维)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内涵。
①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
经济发展 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②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地区的
比较优势 。?
③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
地区壁垒 。?
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
资源环境 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
协作统一 。?
①区域内部统筹,主要是指区域内部各
生产要素 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
协调发展 。?
②区域之间协作,主要是指依托
资源互补 、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
共同发展 。?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
社会公平 ,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
空间配置 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
经济增长 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
环境承载力 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1.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发源于
东非 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
长 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
赤道 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地处
埃塞俄比亚 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经
沙漠 地区。?
(3)资源状况:尼罗河流域属水资源
短缺 地区。?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尼罗河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
生物多样性 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2)上游、中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
旱涝 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等。?
(3)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
土壤盐碱化 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3.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
规划管理 。?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
合理分配 。?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
统筹治理 。?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2018天津卷,14(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文字所示)
(1)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和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素养解读】本题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考查区域协调发展的知识,需要结合京、津、冀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答案
(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
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
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
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题组?训练突破
(2020江苏南京一模)耦合度用来分析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良好的协调关系是这些要素之间平稳可持续的基础。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很恰当、各自互为正向影响关系,为良性耦合。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集贫困和
生态脆弱于一体。读2017年环塔里木
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
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水资源数量
B.矿产资源
C.耕地质量
D.城镇化水平
2.有利于提高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经济耦合度的措施有( )
①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 ②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 ③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 ④控制经济增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不同地区生态经济耦合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数量。第2题,结合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扩大垦殖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可能会加重荒漠化,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错误;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进而从事非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②正确;扶持地方农产品,拓展市场,能够发挥地方的特色,促进区域的发展,③正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但不应该控制经济增长,④错误。故选D。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1.流域内开发的整体性分析
流域内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内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价时,首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一般从地理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
以及资源等方面分析,并结合各自然要
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
式和流域内开发方向。
2.尼罗河径流量
径流量
来源
空间差异
全年主要来自青尼罗河
枯水期主要来自白尼罗河
中游占比为主,上下游占比很小
原因
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降水量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丰富
枯水期青尼罗河流域处于干季,降水量小,补给河流的水源较少。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补给河流的水源较稳定
中游的青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地区,湿季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充足。
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没有支流补给,蒸发量大,水源损耗大。
上游尽管发源于热带雨林地区,但径流汇入湖泊或高原沼泽地区蒸发量大,水源损耗较大,径流量小
影响
流经地区沙漠广布,热带草原地区干季降水量小,上游是热带雨林区,水源成为尼罗河流域的重要资源。因此,人口、人类活动主要沿河流或绿洲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3.尼罗河开发及出现的问题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素养解读】试题以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及黄河下游输沙量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①
潼关站以上流域引水 ,流入黄河的径流量 ,河流搬运能力减弱,输沙能力减弱,导致下游潼关站输沙量减少,①正确?
②
潼关站以上流域内没有削山平地,②错误
③
潼关站以上流域开展 工作,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内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导致潼关站输沙量减少,③正确?
④
短时间内输沙量的急剧变化主要是 所致,与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④错误?
灌溉
减少
水土保持
人为活动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B
2016年前后,黄河中下游的地形起伏和流域面积没有大的变化
C
水库具有拦泥蓄水的作用,中游大量修建水库,会拦截大量泥沙,导致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明显减少
D
水土保持工作会导致中游和下游的输沙量均出现明显减少,而不仅是下游明显减少
答案
(1)B (2)C
题组?训练突破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其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读尼罗河部分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尼罗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2.在尼罗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首
要目的是( )
A.发展养殖
B.蓄水灌溉
C.发展航运
D.发展旅游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径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所以尼罗河的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第2题,尼罗河下游流量小,但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淡水需求量大。因此,在尼罗河修建阿斯旺大坝的首要目的是蓄水灌溉。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三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1.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
〔2020浙江卷,29(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
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
500万吨/年。图1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统计指标
年 份
2000
2005
2010
2014
2017
森林覆盖率/%
37.9
52.7
58.0
62.0
62.3
农作物播种面积/104
hm2
625.9
634.4
589.7
618.6
614.3
稻谷播种面积/104
hm2
230.2
210.0
209.4
202.6
192.3
甘蔗种植面积/104
hm2
50.9
74.8
106.9
108.2
93.5
甘蔗单产/(t·hm-2)
57.8
69.0
66.6
73.5
81.4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素养解读】试题以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以及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等图文材料为主要信息载体,考查了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及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和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考查了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
据图2分析可知→西江输沙量集中在 月,其他月份较少→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 ?
6—8
不均
快
大
第(2)题
拦截泥沙
保持水土
答案
(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
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题组?训练突破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
B.①区域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加剧
C.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D.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2.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
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①区域位于河流源头,若大力发展种植业将导致植被破坏而加剧水土流失,丹江口水库因泥沙淤积而加速萎缩;汉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汉江流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一般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问题;汉江下游,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故选A。第2题,②区域位于丹江口库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养殖,并利用周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②区域为河谷地区,围湖造田会破坏湿地;①区域为山区,环境容量小,接受移民会加剧人地矛盾,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大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故选B。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思路?典题透析
规范答题水利工程的评价
【典例】
(2020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是世界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乌干达合作建设的卡鲁玛水电站(图甲)为乌干达历史上最大的水电项目,位于乌干达北部维多利亚湖白尼罗河下游,靠近默奇森瀑布国家公园。卡鲁玛水电站为径流式水电站(图乙),此类水电站按照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及所可能获得的水头进行装机容量选择。在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打造生态友好水电站。该项目已于2018年完工并正式发电,每年为乌干达提供约40亿千瓦时低廉稳定的电力,同时为其政府提供2亿多美元的电力收入。
图甲 卡鲁玛水电站位置
图乙 径流式水电站示意
(1)卡鲁玛水电站虽为径流式水电站,但发电量却比较稳定。简要分析形成的自然原因。
(2)与高水坝发电站相比,说明卡鲁玛水电站采取径流式水电站建设方式的主要优势。
(3)分析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的目的。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考查卡鲁玛水电站发电量稳定的自然原因,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以径流式发电站建设方式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以“绿色施工”的目的为载体渗透人地协调观。
【思路导引】第(1)题,发电量稳定是因为径流丰富且稳定。具体可从降水特征、湖泊调节两个因素分析。卡鲁玛水电站位于东非高原,属于
热带草原 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季较长;位于?
乌干达北部维多利亚湖下游,受湖泊的
调蓄 与
补给 作用,全年河流径流量大且较为稳定。第(2)题,对照图乙,结合对高水坝发电站的认识,可从工程建设成本、移民、生态环保等角度分析。第(3)题,“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该项目实施“绿色施工”的目的可从防止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干扰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季较长;受湖泊的调蓄、补给作用,全年河流径流量大且较为稳定。
(2)因地制宜开发可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上游蓄水较少,减少土地的淹没面积;减少移民数量;减少对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
(3)减少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野生动物的干扰;防止对河流产生污染;减少周边区域水土流失;避免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干扰;等等。
思维建模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修建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影响的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高
(2)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内容
市场条件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工程条件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不利影响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规范?对应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向南流入印度洋,两岸的山岭多在3
000米以上,山高谷深,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沿江多
峡谷、瀑布,流域内规划建设水坝。在怒
江流过的峡谷底部,大多干旱少雨,呈现一
派亚热带荒漠景象,因此被称作“干热河谷”。
下图为怒江部分流域图。
(1)简述怒江流域河谷底部气候干热的原因。
(2)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分别说明怒江流域水坝建设将会带来的效益。
(3)分析若水坝建成后对怒江下游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指出怒江流域依托资源综合开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答案
(1)怒江两侧多高山,山脉走向大致垂直于季风风向,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
(2)生态效益:水能是清洁能源,利用水能发电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水坝可以调节径流,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
经济效益:利用水能发电,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社会效益:改善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国家能源不足状况。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附近海水倒灌,从而使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入海口附近海水入侵,对海岸线侵蚀加剧。
(4)利用水量大、落差大的优势,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开发水电、提高防洪标准;利用山地多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保护与恢复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质;利用山、水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怒江流域经济发展。第二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一、“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 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 经济带”的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 、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 ;?
(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 。?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 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 延伸。?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 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 发展。?
2. 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进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 性: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 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
4.经济发展的 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塑造 、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2.对区域而言: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规律·深化整合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走 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波罗的海
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
影 响
地缘上的
联系性
“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资源禀赋
的互补性
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交通通信
的联通性
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国际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经济发展
的互助性
有些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有些国家处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2016天津卷,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分析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环境变化对文明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题目的解答建立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尝试解答]?
?
?
?
?
?
?
题组·训练突破
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据此完成第1~2题。
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
B.劳动力
C.市场
D.技术
2.在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提高科技水平 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考向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规律·深化整合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领 域
意 义
全球
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区域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沿线各国
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中国
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为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3000千米,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瓜达尔港、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建设重点。通过该走廊建设,逐步完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下图为巴基斯坦区域图。
(1)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
(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具有针对性的“双赢”战略。分析该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将对中巴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素养解读】本题以中巴经济走廊为载体,通过分析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体现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尝试解答]?
?
?
?
?
?
?
?
?
?
?
?
?
?
?
?
?
?
题组·训练突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我国加强了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煤炭比重不断上升
B.天然气比重先降后升
C.水电比重不断下降
D.石油比重不断下降
2.未来该地区天然气的来源最可能是( )
A.我国青藏高原
B.中亚地区
C.我国东北地区
D.我国内蒙古高原
第二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必备知识·自主诊断
一、1.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1)中亚 (2)地中海 (3)印度洋 3.(1)马六甲 (2)南太平洋
二、1.信息 协作 2.资源禀赋 3.联通 互联互通 4.互助
三、1.安全文明
关键能力·整合突破
考向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思路导引(1)古文明中心 (2)高速 (3)外向
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题组·训练突破
1~2.1.C 2.C 第1题,家具不便运输且运输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运费,家具加工厂尽量靠近市场布局,因此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故选C。第2题,家具厂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破坏当地森林资源,带来噪声污染等问题,因此不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①错;家具生产需要劳动力,因此在当地建家具加工厂可以增加就业机会,②正确;为承接新疆家具加工厂的入驻,会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③正确;家具加工厂是市场导向型企业,因此当地建设家具加工厂对提高科技水平作用不大,④错误。在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⑤正确。故选C。
考向二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思路导引(2)通道 资源
答案(1)建设港口,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建设公路、铁路,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等。
(2)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带动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为连接巴基斯坦南北部地区的“生命线”;带动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沿线地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题组·训练突破
1~2.1.B 2.B 第1题,从图示信息可知,煤炭比重不断下降,天然气比重先降后升,石油比重不断上升,水电比重不断上升。故B正确。第2题,我国的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工程的气源地主要是中亚地区,未来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将源源不断输往我国东部地区。故B正确。
8(共26张PPT)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
第二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
——以“一带一路”为例
地
理
2022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 经济带”的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
中亚 、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
地中海 ;?
(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
印度洋 。?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
马六甲 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
南太平洋 延伸。?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
信息 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
协作 发展。?
2.
资源禀赋 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进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
联通 性: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
互联互通 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
4.经济发展的
互助 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塑造
安全文明 、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2.对区域而言: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走 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波罗的海
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
影 响
地缘上的
联系性
“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资源禀赋
的互补性
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地理背景
影 响
交通通信
的联通性
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国际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经济发展
的互助性
有些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有些国家处于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2016天津卷,1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素养解读】本题通过分析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环境变化对文明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题目的解答建立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题组?训练突破
新疆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目前,新疆出口的家具主要销往中亚,并在中亚建家具加工厂和物流中心。据此完成第1~2题。
1.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
B.劳动力
C.市场
D.技术
2.在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④提高科技水平 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家具不便运输且运输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运费,家具加工厂尽量靠近市场布局,因此新疆家具企业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故选C。第2题,家具厂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破坏当地森林资源,带来噪声污染等问题,因此不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①错;家具生产需要劳动力,因此在当地建家具加工厂可以增加就业机会,②正确;为承接新疆家具加工厂的入驻,会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③正确;家具加工厂是市场导向型企业,因此当地建设家具加工厂对提高科技水平作用不大,④错误。在塔什干建家具加工厂,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⑤正确。故选C。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领 域
意 义
全球
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区域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领 域
意 义
沿线各国
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中国
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为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全长3
000千米,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
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瓜达尔港、
产业园区、公路铁路和能源为四个
建设重点。通过该走廊建设,逐步完
善巴基斯坦与中国的互联互通,推动
中巴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下图为巴
基斯坦区域图。
(1)说明将交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的主要理由。
(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具有针对性的“双赢”战略。分析该经济走廊的建设贯通将对中巴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素养解读】本题以中巴经济走廊为载体,通过分析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体现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答案
(1)建设港口,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建设公路、铁路,有利于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形成水陆联运通道等。
(2)中国: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带动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将成为连接巴基斯坦南北部地区的“生命线”;带动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沿线地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我国加强了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题组?训练突破
1.下列有关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比重不断上升
B.天然气比重先降后升
C.水电比重不断下降
D.石油比重不断下降
2.未来该地区天然气的来源最可能是( )
A.我国青藏高原
B.中亚地区
C.我国东北地区
D.我国内蒙古高原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从图示信息可知,煤炭比重不断下降,天然气比重先降后升,石油比重不断上升,水电比重不断上升。故B正确。第2题,我国的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工程的气源地主要是中亚地区,未来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将源源不断输往我国东部地区。故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