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浙江省台州市教学大比武课件)4位选手的参赛课件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牛顿第三定律(浙江省台州市教学大比武课件)4位选手的参赛课件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4-08 13:02:42

文档简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浙江省三门中学 叶美莲
前期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的理解,有意识地利用该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本节内容学生已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解决原有的错误的前概念,认清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知道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参考系等无关
3)能说出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并能用它解释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小实验的体验,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体验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
2)通过弹簧秤实验的探究初步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
3)通过数字实验的演示,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养成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良好态度
2)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解释分析,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1.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得出及内容理解
教学难点:
体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受物体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等的影响
教学用具:
弹簧秤2个,双向力传感器,磁铁,玩具电动车,小车,磁铁,图钉,轮滑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两个学生穿轮滑鞋原来静止在地面上,让甲学生去推乙。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依据学生的回答:两个同学都后退了。
接着对其中一个同学提问:你去推他,他后退是好理解的,为什么你自己也后退呢?
学生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补充:你推他的同时,他也在推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
1.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小器材:图钉,气球,磁铁,小车
学生活动:
具体活动 哪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
1、拍手
2、手压图钉的尖端
3、释放已充气的气球
4、将磁铁分别放在小车上,然后同时释放两辆小车
学生交流汇报:
拍手,左手与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
手压图钉尖端,手与图钉尖端之间有力的作用
释放已充气的气球,气球与空气之间有力的作用
释放有磁铁的小车,磁铁与磁铁之间有力的作用
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两辆车相撞,两辆车都变形了
拍球,球变形了,手也痛了
火箭发射,火箭上升了,燃气向后喷出
直升飞机上升等
对学生说出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出是那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
演示直升飞机上升过程:
问:直升飞机上升的升力是谁提供的?
生:空气
师: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飞机的螺旋桨会给空气一个力,大家感觉到了吗?
通过飞在学生身旁是产生陈陈凉风让学生体会螺旋桨确实给空气一个向下的力。
(让学生现场体验飞机起飞过程,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景)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物体A作用力于B时,B也作用力于A。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1.物体A 物体B

作用力 反作用力
(通过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渡语言:
师:在刚才的小活动中,让同学们体验深刻的是受压图钉,请问大家,敢不敢很用力的去压图钉尖端?
生:不敢。会很痛的。
生:敢,大不了去医院。
提问不敢的同学:为什么不敢?
生:很痛。
师:很用力的去压图钉尖端,说明手对图钉尖端的作用力很大,手很痛,说明图钉尖端对手的反作用力很大。由此可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定性关系。那么,大小的定量关系到底如何?
2. 学生探究性实验
1)学生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大小相等
2)学生设计实验:用两根弹簧秤对拉,看两根弹簧秤的读数是否相等
教师与学生探讨得出:弹簧秤A的示数表示弹簧秤B对A的拉力
弹簧秤B的示数表示弹簧秤A对B的拉力
教师提醒:做前必须先调零,做中不能超量程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两根弹簧秤,两人一组)
实验操作 FA FB
弹簧秤静止时
弹簧秤运动时
3)学生交流汇报
两根弹簧秤静止不动时,两弹簧秤读数近似相等
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弹簧秤与表面有摩擦,弹簧秤本身存在示值误差
两根弹簧秤匀速运动时,弹簧秤读数也近似相等、
教师给出一个运动情况:手拉弹簧秤让其读数一直在变化,让学生读出此时的两弹簧秤示数。
学生:很难读数。
(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过渡语言:有没有一种仪器能够把受力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
引出力传感器。
3.教师数字实验演示
先介绍双向力传感器的组成:采集器和两个双向力传感器
也要先校零。
通过对手拉、手压、不拉不压时的图线加以了解,了解其能记录在不同时刻的变化的受力。
得出:力传感器就是高级的弹簧秤。
1)演示双向力传感器水平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演示双向力传感器竖直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用传感器演示运动(匀速,加速,减速)中的两传感器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归纳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提问:力是矢量,请问方向什么关系?
生: 通过前面的实验说明方向是相反的。
师:不仅刚才我们做过的一些例子,大量的事实都表明了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还是不同的物体上?
生: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A对B是作用在B上,B对A是作用在A上。
(观察学习传感器的“传感”作用,体验实验操作动态过程中相互作用力,总结出:无论两物体静止或运动总是大小相等。为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做准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让物理课堂充满新时代气息。)
4.归纳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中“总是”的含义:
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与物体静止还是运动无关。
师:与选择什么参考系无关,与物体是否还受其他的力也无关。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5.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例
师:生活或生产中哪些例子是利用牛顿第三定律的?
生:划船,人走路,汽车前进,火箭发射等
演示遥控小汽车在木板上的运动情况
再演示遥控小汽车在活动木板上的运动情况
让大个子与小个子拔河,请学生解释大个子赢的原因。
(学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解答并且进行训练。起到巩固新学知识,初步把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感受科学知识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6.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再阐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进行总结,交流心得体会)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1-7
(实践检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的目的:以“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为主线,体会已有的知识,解决脑海中的疑难点,创建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主体探究,让学生经历牛顿第三定律建立的过程,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应用,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流程的设计上,通过一个环节上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情景紧凑,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既让学生能对所得结论了解其来龙去脉,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
1.物体A 物体B
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2)理解:等大 反向 共线 异物 同时
3)“总是”二字说明:
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与物体是否还受其他的外力无关
3.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活动单
小组成员:
学生小实验活动体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活动 谁与谁之间有力的作用
1、拍手
2、手压图钉的尖端
3、释放已充气的气球
4、静止释放两辆上面放磁铁的小车
  
小组汇报结论:
2)弹簧秤分组实验
a)探究弹簧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b)探究弹簧运动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操作 FA FB
弹簧秤静止时
弹簧秤运动时
小组汇报结论:
 (共10张PPT)
临海市回浦中学 游海女
问题1:天宫一号在发射过程中,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问题2:火箭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探究】
1、提供两把弹簧秤,你打算如何定量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请在学案的图中作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示意图,并在表格中记录实验数据)
2、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时,你有哪些发现?请与你的同伴合作交流。
要求:1、弹簧秤调零,弹簧不超过弹性限度;
2、将弹簧秤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水平拉动;
3、注意观察两个弹簧秤读数的关系。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思考
1、在A、B两位同学互推的过程中,A对B的推力和B对A的推力是什么关系?
2、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合力是否为0?
3、为什么两位同学会向相反方向运动了起来?
三、比较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具有同种性质
不一定具有同种性质
具有同时性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不能求合力(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能抵消)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衡力
作用点
性质
同时性
能否合成
情境1:
“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有人据此现象得出:鸡蛋对石头的力远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四、实际应用
情境2:
拔河比赛中力大者赢,力小者输。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讨论:拔河比赛中其中一个队获胜的原因是什么?(共12张PPT)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1》 第四章
浙江省黄岩中学 陈 峰
谜语竞猜
“它不是物,但不能离开物而存在;它不孤独,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它不让你看见,但你能觉察到它的作用效果.”
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
说一说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体A
磁体B
磁力
磁力
螺旋桨
空气
推力
推力
浮力

瓶子
压力
……
实验探究
摩擦力
路面
车轮
摩擦力
实验方案
(1)是否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2)是否主动的作用力比反作用力大?
(3)静止不动时,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同?
(4)向某一方向运动时,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同?
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马拖着一根质量为m的树干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已知马对树干的拉力大小为F1,树干对马的拉力大小为F2,则有 A.F1>F2 B.F1=F2 C.F1问题分析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Newton third law)
规律总结
问题思考
1.树干受几个力作用?画出它的受力图,并分别指出这些力的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能抵消吗?
f
G
F
FN
F’
f’
G’
FN’
3.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反
作用对象
大小
方向
力的性质
作用时间



不同
不一定
不一定
综合比较
活页练习《牛顿第三定律》
课后作业(共8张PPT)
三门中学: 叶美莲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具体活动 哪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
1、拍手
2、手压图钉的尖端
3、对已充好气的气球放气
4、将磁铁放在小车上,再同时静止释放小车
一、小实验体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力
物体A 物体B
反作用力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科学猜想:
实验方案: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二、探究性实验
实验操作 FA FB
弹簧秤静止时
弹簧秤运动时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
(Newton,
1642-1727)
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等大 反向 共线
理解:
异物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 必修1
第 四 章 牛顿运动定律
总结:
一、体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普遍性,
并能说出一个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二、知道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等大 反向 共线
以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教学设计】
必修1 第四章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执教教师:黄岩中学 陈峰
执教时间:2011-11-25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学过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的碰撞反冲等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分析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周围发生的事物。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表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能表述牛顿第三定律,且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异同。
●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归纳法及其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经历动手实验、大胆质疑、深入探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利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增强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领略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从实验结果的对称性领悟自然界中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 难点: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辨析与平衡力的异同。
【教具准备】
● 演示实验器材:遥控玩具直升机、电动玩具汽车、薄木板、大号弹簧秤、台秤、瓶子、烧杯、水、磁铁两块、小车两辆、力的传感器
●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
1、引入
以猜谜语开始,引出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提出“力的相互性是否普遍成立的呢?”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1)请学生举出生活实例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演示实验:玩具电动车车轮和路面的作用是相互的。
玩具直升机螺旋桨和空气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中的瓶子和水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铁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师生总结:不论力的种类不论物质形态,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引出基本概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1)按学生的认识,结合刚才的实验,请学生提出科学猜想。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利用两个弹簧秤探究大小和方向关系,学生可以从静止和运动,水平和倾斜等不同运动状态研究它们的关系。
(3)请几组同学交流实验情况,得出基本规律。
(4)演示更为精确的力的传感器实验,用图像展示受到拉力和压力的情景,根据对称性来总结大小上的关系,并知道同时产生同时变化的特点。
(5)例题分析,提出马拉树干匀加速前进时,马拉树和树拉马的力是否相等,请学生讨论并判断,引出矛盾冲突,引发思维碰撞。
然后再用力传感器模拟马拉树干,用图像来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6)得出规律:不论什么运动状态,不论什么性质的力,不论什么物质,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4、综合应用
(1)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作受力分析,并且找出反作用力,引出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综合比较。
(2)进行拔河比赛,讨论并交流为何有胜负之分,明白决定拔河胜负的因素,并请学生提出几条拔河取胜的可行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反作用力
作用力
物体A 物体B
总是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同一直线
牛顿第三定律
引入 设疑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
总结力的作用相互性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
提出猜想并说明理由
分组实验 弹簧秤对拉
实验 传感器测量
判断猜想是否正确
变速时结论是否正确
实验 用传感器测量
归纳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分析拔河比赛
受力分析并找反作用力
讨论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提出可行建议
结束《牛顿第三定律》
临海回浦中学 游海女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基于“问题式教学”的理念,以“问题”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引入及整个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激发疑问”策略。通过学生的体验,用有趣的实验和教师的引导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感性认识相互作用力。在整个学设计上,突出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围绕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进行学习,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教学中,采用了“情景体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猜测,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采用“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突出物理学的特点:“实验”与“思维”的游戏。突出一种学习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大量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一个实验定律,反映的是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与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牛顿第三定律是对力的概念的明确和深化。教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讨论分三个阶段层次:
1、通过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定性地说明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通过大量事实和实验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牛顿第三定律。
3、用牛顿第三定律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教学中要突出“客观事实”这一基础,让学生在丰富直观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学习。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物理思维方法和能力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虽然对本节内容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学生在学习时仍会发生各种错误认识:
1、认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
2、认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两个物体若处于变速状态,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就不同
3、不能正确区分一对相互作用跟一对平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的关系上,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和更深层的理解。
2、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深入讨论,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并能识别哪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在新的情景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释、解决简单的问题。
3、更深入地认识“力”这一基本概念,进一步提高受力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体验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判断、讨论、总结等学习过程
2、学生实验探究,学会思考等学习方法
3、“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般规律,再应用于具体事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并保持探究生活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实验1:
(1)组织学生开展互推实验
①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滑板车(六只脚的超级滑板车);
②邀请四名同学(要求两名同学站到滑板车上,调整好平衡,站稳;另两名同学当安全保卫);
③宣布规则:每个同学各推一次对方。(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现象)
(2)比赛结束后让做实验的同学谈谈受力感受。
师生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体验.“鼓掌”,引导鼓掌过程是手掌与手掌之间的相互作用
(4)请学生作出两人互推过程中相互作用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生总结: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这两个力一定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我们把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实验2:
(1)实验:展示惯性小车、硬纸板,铅笔;让硬纸板放在铅笔上。
第一次启动小车,将小车放到板上,用手固定小车;
第二次启动小车,将板固定不动,将小车放到板上,后释放小车;
第三次启动小车,将小车放到板上,同时释放小车和板。
(2)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
问1:车为什么前进?
问2:板为什么后退?
问3: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哪个物体之间?请在图中作出他们的示意图。
问4:板和车之间还有其他相互作用力吗?请在图中作出这一对相互作用力
问5:车还受到什么力?那重力有反作用力吗,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力。
4、观看天宫一号发射过程
学生思考:
问1:在天宫一号的发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火箭上升,气体向后喷射)
问2:火箭为什么会上升?
师生总结: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探究
(1)提出课题: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那么两物体间的这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实验:①现提供两把弹簧秤,你打算如何定量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请在学案的图中作出你所要研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示意图,并在表格中记录实验数据)
②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时,你有什么发现?请与你的同伴合作交流。
要求:1、弹簧不超过弹性限度;
2、将弹簧秤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水平拉动;
3、注意观察两个弹簧秤读数的关系。
(3)由学生代表汇报:
①说明所研究的是哪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
②弹簧秤的示数分别表示哪个作用力的大小?
③说说如何进行实验的,并演示,得到什么结论?
④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4)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如果拉动时让一个弹簧秤做来回变速运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吗?让两个弹簧秤都做变速运动,又会如何呢?
(5)让学生做和汇报。
2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F = -F’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F’与作用力 F 的方向相反)
(3)对牛顿第三定律作进一步的理解
学生思考①在A、B两位同学互推的过程中,A对B的推力和B对A的推力是什么关系?
②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合力是否为0?
③为什么两位同学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起来?
(4)归纳并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深层理解。(不仅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效果不能抵消,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
(三)比较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1、展示情境: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并保持静止。
2、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请作出这些力的示意图。
(2)证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写出证明过程中每一步依据。
(3)反思你的证明过程,请对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作一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衡力
作用点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性质 同种性质 不一定具有同种性质
同时性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具有同时性
能否合成 不能求合力(效果不能抵消) 能求合力(效果能抵消)
(四)实践应用,活化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情境1、 “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有人据此现象得出:鸡蛋对石头的力远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情境2、 拔河比赛中力大者赢,力小者输。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讨论:拔河比赛中其中一个队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反思(课后作业)
板书: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线
同时、效果不能抵消、同性质、作用点不同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F=-F′
三、比较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一、作力的示意图,并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二、实验探究
1、作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示意图
2、记录实验数据(单位:N)
弹簧秤A的读数
弹簧秤B的读数
实验结论:
三、比较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问题情景:如图,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并保持静止。
思 考:
1、这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请作出这些力的示意图。
2、证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写出证明过程中每一步依据。
1、 2、证明:
3、反思你的证明过程,请对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作一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衡力
四、实际应用
1、“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有人据此现象得出:鸡蛋对石头的力远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拔河比赛中力大者赢,力小者输。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A
B
B

H

韭(共10张PPT)
牛顿第三定律
(Newton third law)
5
温岭中学 陈林龙
磁体A
磁体B
磁力
磁力
螺旋桨
空气
推力
推力
浮力

物块
压力
……
实验探究
猜测与求证
力传感器
计算机
数据采集器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规律总结
牛顿(1643-1727)
对比分析
1.小孩受哪些力作用?画出它的受力图,并分别指出这些力的反作用力。
G
F
F’
G’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是多少呢?
对比分析
一对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不同点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力的性质相同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不一定同时
不一定相同
◎比赛双方拉力相等,为何还有胜负呢?
●想一想:
F2
F1
f1
f2
实例分析
◎拔河比赛中,怎么做可以更胜一筹?
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有百某看t2
IHIGH锝貓耳


大”物
00:004
H
〖中会场饮小
治豪情铸伟
品牌王
八将在兀人作的情况下
7天宫一号
见白动交会对接。
对接偏
神州八号
空间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地面引导、自动导地、自动近与交会对接
最关键、避度最大的就是交会和对接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执教教师:温岭中学 陈林龙
执教时间:2011-11-25
【教学设计思路】
以实验为基础,探究过程充分体现物理的学科特点。本节课设计了学生举例和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一个系列的生活实例,在教师的思维点拨下,让学生逐步明确力的相互性,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由生活实例引出问题,再通过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利用已学的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STS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和归纳能力,知道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先进行科学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应用DIS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定量实验,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其目的在于体现新课程理念,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交流,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前期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学过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的碰撞反冲等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分析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学习能够启发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周围发生的事物,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力的相互性,但对牛顿第三定律还未涉及,所以对作用力反作用的规律一知半解,高一新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又不甚了解,针对这一点,教学中,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简化难懂的和容易混淆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表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能表述牛顿第三定律,且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异同。
●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归纳法及其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经历动手实验、大胆质疑、深入探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利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增强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领略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从实验结果的对称性领悟自然界中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 难点:理解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辨析与平衡力的异同。
【教具准备】
● 演示实验器材:遥控玩具直升机、小车轨道、小车三辆、磁铁两块、大号弹簧秤、台秤、玻璃瓶、水、重物、力传感器,体重计、平板小车、自制流水反冲装置、小挂扇。
●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从直升机升起、磁铁间相互排斥、水和物体间的作用等演示开始导入、提出“力的相互性是否普遍成立的呢?”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1)请学生举出生活实例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师生总结:不论力的种类不论物质形态,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引出基本概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1)按学生的认识,结合刚才的实验,请学生提出科学猜想。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利用两个弹簧秤探究大小和方向关系,学生可以从静止和运动,水平和倾斜等不同运动状态研究它们的关系。
(3)请几组同学上来共同交流实验情况,得出基本规律。
(4)鉴于弹簧秤有它的局限性,在测量运动中和变化中的力时,读数看不清楚,所以演示更为精确的DIS力的传感器实验,用图像展示受到拉力和压力的情景,根据对称性来总结大小上的关系,并知道同时产生同时变化的特点。
(6)得出规律:不论什么运动状态,不论什么性质的力,不论什么物质,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4、综合应用
(1)通过一个人测体重问题来作受力分析,并且找出反作用力,引出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综合比较。
(2)通过拔河比赛、起跳过程人的受力、电扇启动后传感器对电扇拉力变化等问题进一步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图】
见附录一
【板书设计】
附录一:
开始
反作用力
作用力
物体A 物体B
总是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
“直升机起飞”引入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
总结力的作用相互性
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
提出猜想并说明理由
分组实验 弹簧秤对拉
实验 传感器测量
判断猜想是否正确
变速时结论是否正确
实验 用传感器测量
归纳 总结牛顿第三定律
分析拔河比赛等实际问题
例题分析 受力分析并找反作用力
讨论分析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
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