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八下6.1区域特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八下6.1区域特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11 21: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作者:  
【课型】新 授 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在地形图上识别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该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描述北方地区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
●比较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气候差异,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模式】 “三导七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地图册、教科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物投影:北国风光的图片,
同时词朗诵:《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实物投影展示:
“我们山东地处北国,每年体验着北方大地的四季轮回。感受着春季的绿草茵茵、夏季的万物披绿、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银装素裹。”
同学们讨论一下对于北方地区你还了解多少?
边观赏“北国风光的景观图片”边欣赏《沁园春·雪》。
通过看和听感受真实的美丽北国。
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北方地区的四季变化。
七嘴八舌:
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聊聊对北方地区的了解。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感把学生带入北国的真实情景。
讨论初步认识北方地区
读图观察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1、引导学生读P6图6-1-1北方地区地形图。在图中观察两种不同颜色的界线。明确紫红色的是陆上国界线,大红色是区域界线。找出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青藏高原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图6-1-1中找出位于本地区的主要山脉、地形区、沿海和主要河流。(完成P7的读图题1、2)
明确这些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要求学生
动口:读出地理事物的名称。
动眼:找出地理事物的位置。 动手:圈画出找到的地理事物。
动脑:识记它们在图中的分布
2、小练习:展示北方地区地形图,让学生说出主要的地形区
3、指导学生读图6-1-2 北方地区范围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并找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
编成三字经方便记忆:黑吉辽、京津冀、晋陕宁、甘鲁豫。
读P6 图6-1-1 观察图中两种颜色的界线,通过大红色界线经过的地理事物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通过完成读图题,认识位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沿海、河流。
读北方地区地形图,记住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在图6-1-2,中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及行政中心。
读两遍位于北方地区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的参与。识记北方地区的地理事物分布位置。
重点当堂掌握
把省级行政区编成三字经的形式,既便于记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
从图6-1-1左上“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不难看出本区域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0%,而人口占了全国的40%。为什么这里人口分布稠密?
认识到北方地区人口稠密与这里的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够学会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合作探究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要求学生通过在图6-1-1中,找出大兴安岭、太行山(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明确北方地区的地势特点。通过观察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区得出主要地形类型。
结合地图册P6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实物投影:
通过读图6-1-1:大兴安岭、太行山和主要地形区总结北方地区位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本区域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读地图册P6“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实物投影的“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分布图”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根据图片讨论: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由此得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耕地以旱地为主。
读图找出相关的阶梯分界线,通过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衔接过渡 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环境对本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呢?

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
(“黑土地”和“黄土地”) 引导学生读P8图6-1-3及图左文字内容。
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黑土地”组和“黄土地”组。每个小组明确本小组代表的土壤所分布的地形区和适合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完成成果。
指导学生观察图6-1-3
强调,谷子主要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地形区。 分小组读图并讨论,得出结论介绍自己小组情况:
项目
小组
分布的
地形区
种植的农作物
“黑土地”
东北平原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等
“黄土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小米)
拓展点—发散思维让学生得出不同地形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新知感悟—导学

提出问题:同是位于北方地区,为什么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分布的农作物不同呢?除了和土质有关系,还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一起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气候差异及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比较北方地区的不同地形区分布的农作物,讨论
得出结论:农作物的分布除了受地形的影响外还受到气候的影响。并且气候更是影响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拓展点
使学生感悟: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区域内部差异
(P9-10“活动”)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展示:哈尔滨(代表东北平原)和北京(代表华北平原)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课本P9图6-1-5)。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以前所学地理知识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完成P10填表(“黑土地”小组完成东北平原的项目,“黄土地”小组完成华北平原的项目)然后汇总比较。 各个小组读图讨论,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按老师要求填写表格:
比较项目
华北平原
(黄土地)
东北平原
(黑土地)
温度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主要农作物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春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甜菜
通过比较,明确东北平原虽然气候寒冷,但是不属于寒带气候,大部分为中温带,在纬度较高的漠河附近形成寒温带。
能使所学知识再现,通过读图比较让学生明确:不同纬度的地形区存在区域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会影响农业生产。
易错点—清晰思维
衔接过渡 我们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这片土地在养育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华北平原的农业发展现状。
P8“阅读” 找学生阅读“华北平原基本农田建设”了解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现状。 认识到水资源是制约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了解华北平原的土质特点和改良措施。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衔接过渡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的北方人民,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是主导。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北方的矿区及工业基地。
读图观察
(北方地区的矿产及工业基地) 实物投影:课本P9图6-1-4,指导学生读图及图例,
读图观察(一):北方地区哪三种矿产最丰富?(煤、铁、石油)
读图观察(二):北方地区有哪些矿产地?在图中圈画出来。并观察分布在哪个省区?
读图观察(三):在图中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两个工业基地。(京津唐和辽中南工业基地) 读图6-1-4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 完成两个读图观察题。

通过读图观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小活动 识记主要矿产地及分布省区。组织两个小组的学生,一个小组
说出矿产地,另一个小组的同学说出所在省区的名称。
基础知识当时掌握
阶段小结
由以上分析,北方地区主
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都
是依靠什么优势发展起来
并逐渐壮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本区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总结 “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
看课本,梳理这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
目标检测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锁定目标—确定方向
学习
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描述北方地区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3、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
4、比较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气候差异,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识 梳理
【当堂达标】
一、慧眼识真
(重点)1、下列地形区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
A 内蒙古高原 B 华北平原 C 柴达木盆地 D 四川盆地
(创新点)2、北方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
A 0℃以上 B 0℃以下 C 10℃以上 D 20℃以上
(重点)3、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季如春 B 全年高温多雨 C 冬季干燥、夏季多雨 D 全年干燥少雨
(创新点)4、如果需要在山西省建立一所发电站适宜在下列那个城市( )
A 大庆 D鞍山 C 大同 D迁安
二、图说地理
读“我国北方地区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重点)(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写下列地理事物名称的数字代号: ①大兴安岭 ②青藏高原 ③秦岭 ④淮河 ⑤内蒙古高原 ⑥渤海 ⑦黄海 ⑧太行山
(重点)(2)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下列地形的字母代号: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辽东丘陵 E山东丘陵
(重点、难点、易错点)(3)
B地主要属于 带,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 、 、 、 等。C地的耕作制度为 土壤特点是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通过八年级上册和第五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北方地区大致位置和自然环境有所了解。
一开始采取了欣赏北方的雪景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及反映气候特征的春夏秋冬的图片导入,从视觉和听觉上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两次顺序上的调整。一处是学习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时,把范围提到学习地形气候之前,做了小的调整。另一处是比较区域内差异,课本是把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放在了矿产和工业基地之后。我把这部分放在了矿产和工业基地之前,学习完地形区土质特征及分布的农作物的后边,。个人认为这样调整使得知识点呈现的不突兀,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更顺理成章、感觉更顺畅、更科学合理,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所以,我大胆的做了调整。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三导七练”的教学模式。锁定目标--导思,确定方向;新知感悟--导学,发现问题;互助合作—导法,解决问题。基础点—当时掌握,重点—当堂掌握,难点—当天掌握,考点—明确掌握,易错点—清晰思维,拓展点—开放思维,创新点—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分组,把学生分为“黑土地”和“黄土地”小组,既体现了本课学习的两种土地类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整堂课,学生状态良好气氛活跃,轻松完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