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ppt课件+教案(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尚贤》ppt课件+教案(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8 17:23:44

文档简介

《尚贤》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思路: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朗读课文
文本解读
第一段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治:治理得好,太平 本:从根本上 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 在:在于 事:让……做官(任用) 将:就 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朗读指导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 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 将在于众贤而已。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概括本段内容:
找出中心句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第二段
1.释义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术:方法 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第三段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将:才 厚:纯厚 乎:在(介) 辩:有口才 道术:治国方法 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 珍:比喻人才 佐:辅佐的臣子 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朗读指导:
排比句读出气势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概括本段内容: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规律探究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作业布置: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公开课教案
课题:《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的关系》
授课人:黄海山
授课班级:高三(3)班
时间:2009.5.21
附:板书设计
(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
(2段)承上启下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
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原则 方法。
为什么要尚贤事 能
中心论 点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如何尚贤事 能(共15张PPT)
尚 贤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1.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而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后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释义并翻译
事:让……做官(任用)
尚贤事能:
众贤:
使贤众,使动用法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奈何:
怎么办
富之贵之:
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理清思路
“王公大人本失其所欲” 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不能尚贤任能

墨子指出王工大人的要务是什么
明确: 众贤而已
众贤之术在哪里呢
“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合作探究
1.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2.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
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
2段)承上启下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原则 方法。
拓展延伸
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 ,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试谈谈墨子这一主张在我们当今有何借鉴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