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课时 诗词曲赋的作用 课件(2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红楼梦》第八课时 诗词曲赋的作用 课件(28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1 22: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楼梦》第八课时:
诗词曲赋的作用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关注《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一书中有诗词曲赋180多首,他们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你认为《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作用?说说看
第一:总体评价人物
小说第三回,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小说用了这两首词来对贾宝玉做总体评价,这两首词看起来是对贾宝玉的批评讽刺,说贾宝玉腹内草莽、不通事务,不爱读书,性格乖张,对国家没用,还给个总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然而通读小说,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反话,是寓褒于贬的。贾宝玉不愿意读的是圣贤书,不愿意走的是世俗路,他有才华,经常能说出一些古代典籍的内容,不过都是批判的态度。他写的诗也很不错。放在小说开头的这两首《西江月》,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总体上表现出来了。小说后面对贾宝玉性格的刻画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第二:暗示人物命运
这些诗词是如何暗示人物命运的?最典型的就是第5回的那些判词了,此仅举两例简要说明判词在暗示人物命运方面的作用。
1、先看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关于妙玉的一首判词。妙玉祖上是苏州官宦人家,自小多病,带发修行,后寄身栊翠庵,依靠贾府生活。妙玉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她清高有洁癖的形象却令人难忘。
而这首判词却写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什么意思?是说她想洁身自足,却又做不到,她想入空门,心内却难以做到“空”。后两句中“金玉质”指的是本人的高贵,“终陷淖泥中”似乎可以看到妙玉的结局,最终被迫离开栊翠庵。原本想保持高洁的她终于又流落尘世。这首判词就暗示了妙玉的这种结局。
2、再看这首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是第5回中关于巧姐的一首判词,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判词前两句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写贾府的败亡,家族大厦已倾塌,还谈什么富贵,亲人也不可靠,那么又有谁可以依赖?刘氏也就是刘姥姥。刘姥姥是贾府的远亲,曾因生活艰难去贾府走动,王熙凤当年接济过她,帮助她渡过难关。
由判词可知,当巧姐有难时,遇上刘姥姥相救,最终免于困恶。巧姐的名字里有个“巧”,也说明她在落难时因机缘巧遇刘姥姥搭救。
3、第5回中的其他判词也大致如此,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暗示这些女子的结局。
此外,小说中人物自己做的事往往也伏下自身的结局。来看第37回贾探春的这首《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荒凉的环境,三四句用“玉”“雪”来写探春高洁的形象。五六句写探春的艰难处境,其中“芳心一点娇无力”,容易让人联想到探春22回制作的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个灯谜的谜底是风筝,暗示其远嫁。第5回的判词中也有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啼的内容。诗的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后赤壁赋》似乎在说无法逃离这纷扰的俗世,只能独自面对黄昏。整首诗大体可以看出探春的遭遇和结局。
  4、 《葬花吟》既是既是黛玉的人格象征,同时还是黛玉的命运诗谶
预示了黛玉之死。有红学家结合曹雪芹同时代宗室诗人明义写的《题红楼梦》二十首考证:曹雪芹安排木石姻缘的方案---黛玉泪尽而亡,宝黛无缘婚姻。
《葬花吟》有的诗句有暗示意义:“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表面意思是,三月时双栖的爱巢已建成,但梁间那只雄燕子飞走了,明年鲜花重开时,雌燕子已死,香巢倾了,梁空了,雄燕子飞回来,也没了爱巢,没了伴侣。
这里暗藏的意思是,三月,宝黛婚姻经贾母认可,已定了,也就是说香巢筑成了。秋天
发生变故,宝玉外出逃亡,像雄燕子一样飞走了。这个变故可能就是因为宝玉和蒋玉菡来往,招来丑祸,得罪了王爷不得不离家避祸。他音讯全无,黛玉日夜悲哭,宝玉回来的时候,人去梁空巢也倾,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魂鸟魂总难留。黛玉的《葬花吟》预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
绝对不像现在后四十回写的那么富有戏剧性,宝玉失玉疯傻,风姐搞调包记,宝钗鸠占鹊巢,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对宝玉的恨中死去。
黛玉是绛珠仙子到人世还泪,黛玉之死是因黛玉的眼泪永远为宝玉而流,万苦不怨。黛玉是因为牵挂外出逃亡的宝玉,不顾自已的病体,日夜哭泣,流尽最后一滴眼泪。泪尽证前缘。
黛玉的《葬花吟》预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
海棠诗+菊花诗 37回+38回
  1、《红楼梦》里的诗歌,总是得一字一句推敲,因为它和人物的命运联系紧密,曹在《红楼梦》之外的诗歌只传下了两句,但他替红楼人物写得诗歌,写一人肖一人,真乃天才!
2、大观园诗会咏白海棠,又限题,又限韵,应该很难做。林黛玉好像全然不在乎,别人在那苦思冥想,黛玉或抚弄梧桐,或和丫鬟说笑,或看秋色,好像她根本没构思。其实黛玉一想就得。宝钗也早就写岀来了,但她谦虚地说,我虽然有了却不好。这就是宝钗的低调为人。宝玉急得背着手走来走去。大家都写好了,在讨论哪一句好的时候,黛玉提笔一挥而就。
这么简单的描写,黛玉的恃才傲物,宝钗的谨慎小心,宝玉的毛毛躁躁,活灵活现。
  黛玉是大观园最灵秀最聪慧的,她对生活的感受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别出心裁。在她的眼里面,白海棠清纯洁白,它不是从普通的泥土里长出来的,它不是种在普通的瓦盆里,而是把冰碾碎了做土,用玉来做盆,“碾冰为土玉为盆”。白海棠的洁白又是从人们熟悉的梨花那偷来了花儿蕊,从人们尊敬的梅花那借来一缕芳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海棠像月中仙女,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像闺中愁苦的少女悄悄擦眼泪,“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样的诗句既表现了黛玉的巧思,也可以看成黛玉个性写照。

脂砚斋批这些诗“不脱落自己”,咏的是白海棠,表现的是黛玉的个性孤傲高洁

  李纨自封诗会社长,管评论。宝钗和黛玉都写得好,但是李纨这次主张宝钗第一李纨对宝钗的诗歌评价:“含蕴浑厚”,评得很到位。
宝钗是大观园最稳重,最深沉也最有雄心大志的,她为人低调不张扬,她的诗歌雍容、沉稳、含蓄。
黛玉没有表示不服气。
  菊花诗题,从方方面面写人和菊花的关系。黛玉选了三首写,
最后李纨评价,《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都是黛玉写的。李纨的诗写得一般但是她是个很有见解的诗评家,她对黛玉诗歌的评价是“风流别致”。黛玉的三首诗都有警句,而警句都和黛玉为人、黛
玉形象挂得上钩。
  比如“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素怨和秋心,都是洁白高洁的意思,都是写菊花,又是借菊花的高洁表达自己的胸怀。再如,“孤标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那么多花都开了,为什么你开得这么晚?因为你孤标傲世,这就把菊花的孤高品格写出来,也暗喻黛玉孤高自许的品格。
黛玉就是大观园里的李清照。
第三、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诗词曲赋往还有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诗以言志,什么样的人会写出什么样的诗?而作者深谙其道,借诗写人。例如我们刚才提到了探春的《咏白海棠诗》,其实在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探春宝钗、黛玉、湘云等人都以“门”、“盆”、“魂”、“痕”、“昏”为韵写了咏白海棠的诗,下面的这首诗你能分辨出是谁写的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亭亭日又昏。”这首诗是谁写的?是薛宝钗写的,为什么?“珍重芳姿”4个字,就能看出作诗者的形象,正好符合薛宝钗为人稳重的特点,“淡极始知花更艳”,似乎在写自己的追求;“愁多焉得玉无痕”,似乎在批评林黛玉,巧妙的点出他和林黛玉的关系。
这首诗和薛宝钗的性格有什么关联?诗的开头写“珍重芳姿昼掩门”,从中似乎可见薛宝钗恪守妇德的处世态度,“洗出”“淡极”等,虽然可能和结局有关,但我们还是能从中隐约看到失去富贵人家小姐身份后的薛宝钗仍然能过平淡的日子,那种淡然的心态。
整首诗表现的平和、淡然,非常符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下面这首诗是谁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首诗是林黛玉写的,“秋闺怨女拭啼痕”,几乎就可以看出就是写林黛玉,对应“潇湘妃子”暗含林黛玉,“借得梅花一缕魂”对应林黛玉的品格形象,后4句又写出其寄人篱下,伤心绝望,无人倾诉的孤独伤感。诗中的“怨女拭啼痕”“同谁诉”“倚西风”等则刻画了寄人篱下的孤独,悲伤的形象。这首诗描绘逼真传神,形象鲜明,很有趣味,在用词上也很准确传神。艺术水准很高。李纨评价林黛玉这首诗“风流别致”,还是非常贴合林黛玉的形象的。
小说中的这些诗往都是按照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和遭遇来写的,使得诗和人的命运性格紧密结合起来。读诗则可知人读书也可推知小说情节的发展,预测人物命运。就这一点来说,小说中的这些诗词曲赋又是我们判断后四十回内容的要素,如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人物最终的结局等。
同时这些诗词曲赋也是评价《红楼梦》叙述的标尺,叙述的情节走向人物命运是不是符合曹雪芹原本的设计,有时只要看看是不是和这些诗词曲赋里暗示的内容相吻合,就可以加以判断了。
诗词曲赋的艺术水准如何?
有人不禁要问,《红楼梦》里的这些诗艺术水准如何?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大概可以看到《红楼梦》里的这些诗除了有其本身的作用,如刻画人物形象,交代人物命运等,同时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水准。
1、这一点单从这些诗的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选取一首来欣赏。第七十回,史湘云填柳絮词,薛宝钗也写了一首,我们来欣赏薛宝钗的这首《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小说中写道,当史湘云看到薛宝钗的这首诗后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为什么史湘云给薛宝钗的这句诗这么高的评价?在薛宝钗写诗前,宝玉、黛玉等人都做了咏柳絮词,薛宝钗说“以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于是就写了这首乐观大气的《临江仙》。
薛宝钗以柳絮自比,托物言志,借柳絮,写抱负。柳絮在白玉堂这样高贵的地方随风飞舞,一个“卷”字用的好,将风吹柳絮纷飞的那种自信的情状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再如“几曾”“岂必”“终不改”“任他”“休”等词,配合上反问句式,否定句式更加显得有力。结尾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显豪迈,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女孩之手。
有人根据这首词骂薛宝钗是野心家,说他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
对此,红学名家刘根禄说,这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有研究者认为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
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他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他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极先让他登高,然后再让它跌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单就艺术水准来说,这首诗也是非常好的。
2、这种诗词曲赋的高水准,不仅表现在创作上,还表现在对诗词创作理论的相关见解中。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谈论怎么写诗填词的内容,最著名的就是第48回“香菱学诗”的一段,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出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看法,林黛玉对香菱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段描写透露出曹雪芹的诗歌创作观,他认为要有奇句,平仄是次要的,诗歌最要紧的是立意,不要以辞害意。
小说接着借林黛玉之口继续谈如何学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曹雪芹认为学诗不要读陆游的。太浅了,要读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李白的七言绝句,然后读魏晋诗,这样就能成为“诗翁”,窥一斑而知全豹。
为了帮助大家深入了解《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推荐大家读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义江的<<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小结
《红楼梦》里大量的诗词曲赋,不仅起到了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往又有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这些诗词曲赋的存在使得小说有一种诗意之美,也是作者诗歌创作理论的表现和反应。
读《红楼梦》这些诗词曲赋。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应该去细品味,认真欣赏。
作业
作业:
一、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其诗词,撰写短评,分析其诗词是如何体现人物形象特点的。
二、在班级里组织一次《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