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Ⅱ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地理)学科“生本课堂”学案
学案主备人: 日期: 学年: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前自主学习
区域发展战略 含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 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战略性、 、 和可持续性等。
制定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扬长补短, 优先,求共同富裕。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战略历程
历程
内容
改革开放前
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
开放后
实行 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 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新时期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3.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 辽阔
北部以 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
为主
北部以 、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 气候
4.对照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说出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业
重要的 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 农业区;南部为季风 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 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 、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 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 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 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 技术产业
交通
以 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运输兼备,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 交通运输网
以 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提出时间: 年
2.范围: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3、概况: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4.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 发展带。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 带。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 带。
5.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有利条件:长江 能力大,且与海洋运输衔接;区域 运输方式多样,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程度好;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 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等等。
不利条件:长江中上游地区 变化明显;沿长江南北两侧东西向 少,影响运力。
6.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区域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上游地区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 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水利框组的建设,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 粮基地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上壤肥沃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
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②工业基础较好③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 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 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 工业基地
7.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河段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 严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重;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三峡工程建设
中游
①受 威胁;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拦洪治沙的功能
下游
大气和 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存在的问题:京津冀人口过亿,面临着 恶化、 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优势:京津冀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渊源深厚;地缘相接, 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3.三个“一”:推行“ ”规划、“ ”建设、“ ”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是疏解北京 功能:
(1)控制北京 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 修复示范区。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区域
优势
限制性因素
北京
全国 中心、 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拥堵, 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天津
拥有北方最大的 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河北
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
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6.京津冀一体化协作发展的优势: 三地呈 形,距离近,地关系好;三地 便利,联系紧密;三地经济互补性强,利于合作;三地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力度大。
7.河北省在协作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 环境保护;节约水源,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防治 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柒等。
课中合作探究
1.从地理空间位置的角度讨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条件。
2.讨论分析,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3.为保证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讨论思考这种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课堂巩固提升
读下表,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是( )
① 自然条件 ② 经济基础?????③ 发展水平 ④ 对外开放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 B.?东部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
C.?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达? D.?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3.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B.中部地区以重型产业为主
C.东部地区以轻型或综合产业为主 D.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占很大比例
在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是( )
A.横贯东、中、西三大区域 B.廉价便利的黄金水道
C.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条件 D.与“一带一路”衔接
5.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是( )
A.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B.形成东、西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C.形成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D.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鼓励新一轮的大开发”,这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读下面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下列关于图中节点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级节点城市都位于长江与支流的交汇处
B.成都与合肥两城市的城市形态相同
C.节点城市都是省级行政中心,服务范围相同
D.节点城市通过河流连接成网
7.长江经济带形成的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
A.长江便利的内河航运 B.长江丰富廉价的水能
C.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D.长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读京津冀都市圈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的优势有( )
①资金 ②土地资源 ③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人重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10.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 B.保定等京津周边城市等级大幅提升
C.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D.促进河北人口大量向京津地区迁移
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1.生态环境2.长期性、稳定性3.因地制宜、生态环境
一、1.人口数量多5.非均衡、外向型6.平原、平原、低山丘陵、高原、山地、温带、大、高原山地7.农林、旱作、水田、旱作、畜牧业、高寒、重、综合、能源、高新、铁路、海陆、立体、陆路
二、1.2013 4.内河、协调、开放、示范5.水运、交通、经济、季节、铁路
6.水能、商品、水产品、制造业、丝绸、综合性7.水土流失、洪水、水体、
三、1.生态环境、城市发展2.历史、交通3.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4.非首都(1)人口(2)生态
5.政治、文化、交通、大气、综合性、水、人力、科技6.三角、交通7.生态、大
课中合作探究:
1.(1)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长江经济带向内陆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向沿海连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能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区,南北两侧都是我国最具活力的沿海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居于二者之间,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从内部空间组成看,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经济带有利于承接东部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2.主要存在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黄金水道的利用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制约因素。
3.(1)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长江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效益。
(2)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形成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缩小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发展差距。
(3)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4)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海陆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课堂巩固提升:
1.D 读 2012 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统计表可知,表中反映了我国四大地区的三大产业在各地区所占的比例,三大产业的发展比例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故 ①②③④都是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经济发展水平。故选D项。
2.A 我国四大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化进程快,第三产业比例较小,A项正确。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例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例较小,产业结构较优,B项错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三产业欠发达,比例较小,C项错误。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D项错误。
3.C 我国东部地区先进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例。故选C项。
4.D A、B、C选项描述的都是长江经济带内部的有利条件,与“一带一路”衔接,可以形成全面开放的局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选D项。
5.D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中,是建成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不是全国范围,A项错误;形成东、中、西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不只是东、西部的合作,B项错误;对内对外的开放带依赖的是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不止局限于沿江和沿边,C项错误;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D项正确。
6.B读图可知,图中一级节点城市包括杭州,杭州位于钱塘江入海口,不位于长江与支流交汇处,A错。成都和合肥所在地区,地形平坦,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均为团块状,B对。节点城市中包括宁波等非省级行政中心,C错。节点城市之间并非都通过河流相连,D错。故选B。
7.A长江经济带靠近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航运风带,A对。长江廉价的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而下游地区流速缓慢,B错。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较少,C错。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常规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缺乏,D错。故选A。
8.D 京、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两地都有充足的资金、科技和人才;两地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是两城市的劣势。故选D项。
9.B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较京、津地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等,今后应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不能盲目迁入重工业;发挥地区的生态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科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赶超京津地区;河北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无金融服务的优势,应依托人力资源,发展适合当地经济的产业。故选B项。
10.C 京津冀协同发展,会优化河北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环境污染不一定加重;城市的等级不会大幅提升;河北人口向京津迁移的趋势会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