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鲁迅
鲁迅 -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拿来主义》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拿来主义》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背景一
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实行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
背景二
革命文艺阵线内部出现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
如何理解“背景一”?
如何理解“背景二”?
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
学习目标
3.能够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取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展开论述。
2.能够准确理解本文观点。
理解文本
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
01
02
03
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
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一.研读标题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通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7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1O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
或毁灭……
二、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问题的答案在第几段?
第 8、9 段回答了什么是
"拿来主义"。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 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大宅子”之类有什么关系?
3.仔细阅读第9 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大宅子"
(文化遗产)
1."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2."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3."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4."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
是纯粹的糟粕。)
A.(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采取什么态度?
(吸收)
(2)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
"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B(1)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批判地吸收
(2)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C.(1)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 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2)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D(1)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坚决抛弃
(2)找出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logo
F.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第9段第 1句,或第 10 段第 2 句
4."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废物
03.
"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虚无主义——昏蛋,
02.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孱头
01.
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5.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文章是怎么进行论证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
重读第 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本段最后一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段中"大师""捧着""几张""一路的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去主义"嘲讽的感情?
本段中"大师""捧着""几张""一路的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思考: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重读第 3、4两段
第 3 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者"?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者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第 3 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 段,联系第 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的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抛来""抛给""送来"各是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总结:
3、4 两段
和第 6 段的意思。
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
原文
概括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的态度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我封闭,拒绝外来一切
盲目自大
历史证明了“闭关主义”不可取
送去主义
送古董、活人,自诩丰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出东西
盲目自大,一味输出,会使国力衰微
被打败之后的
“自大”
没有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应该“拿来”
送来主义
这种赏赐,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受,
接受“施舍”的恐惧
主动“来拿”
阅读1-6段,完成表格,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6.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艺指无产阶级文艺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7 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 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将第9段内容作如下改写:
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改写后的内容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第 8、9 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关于“比喻论证”,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01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02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03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阅读第 3 段,思考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3.重新阅读 8、9 两段,思考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2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更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都是反语。反语的讽刺性是尽人皆知的
5.①叫作"发扬国光" ②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③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了。
④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做法 后果
送去主义(1~7) →送物→送人→贻害后人—— 破
拿来主义(8~10)→拿来→桃选→成为新文艺——立
鲁迅的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名》)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