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诗词曲五首
作者生平
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2.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唐朝中期杰出的诗人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一同参与永贞(805-806)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唐大和二年(828),曾任任主客郎中,太子宾客等,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其实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认真汲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竹枝词】 【杨柳枝词】等组诗,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应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现在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 幸遭遇鸣不平。
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刘禹锡从805年被贬,到827年,只有22年,但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
译文
【译文】
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哪怕你诗才高堪称国手也是无用,命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而望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岁月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遭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这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课前障碍扫除
(1)酬: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3)二十三年: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抛弃。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6)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7)长(zhǎng):增长,振作。[1]
刘禹锡
白居易
用自己的话讲讲诗人描述了怎样的经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23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故乡,故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表达比较含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
新意?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诗人用了这两句,使诗的情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前四句凄凉伤感,后四句则以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点明对友人赠诗的酬答,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自勉作诗,同时委婉地向友人表达了宽慰向上的劝告。
诗中共举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两个典故:(1)闻笛赋 (2)烂柯人
作用(1)诗人借这一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2)后一句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生疏而怅惘的感觉。
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
[提示]这两句是传世的警句,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的怅惘,更重要的是显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由于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引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归纳诗歌主题:
主题:诗人回顾了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清冷生活,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光阴不再的惆怅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小 结
这首诗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借景物表明哲理,寓哲理于事物之中,这也是刘禹锡诗歌的一个特点。